驹支不屈于晋 襄公十四年
左传
【题解】
春秋时期,姜戎族是分布在西北方的古戎族的一支。他们原住在瓜州(在今甘肃敦煌西)一带,后迁徙到晋南(今山西南部),依附晋国。
本文记载姜戎族首领驹支,遭到晋国大臣范宣子的指责后,据理反驳,取得胜利。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当时各民族间既联合又斗争的错综复杂关系,而且可以看出怎样运用辞令进行外交斗争。
会于向[1],将执戎子驹支[2]。
范宣子亲数诸朝[3]。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4],乃祖吾离被苫盖[5],蒙荆棘[6],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7],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8]。诘朝之事[9],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10],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11],毋是翦弃[12]。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剪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13],于是乎有殽之师[14]。晋御其上,戎亢其下[15],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16],与晋踣之[17],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殽志也。岂敢离逖[18]?今官之师旅[19],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20],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21],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22]!”赋《青蝇》而退[23]。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24]。
【注释】
[1]向:春秋吴地。在今安徽怀远。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晋国召集诸侯的使臣,在这里商议共同讨伐楚国的事情。
[2]戎子:姜戎族首领。姜戎是古戎人之一。驹支:姜戎族首领的名字。
[3]范宣子:晋国大臣,士氏,名丐。朝:原指朝廷,这里指诸侯使臣一起会商事情时临时设立的朝位。
[4]吾离:姜戎族的远祖。
[5]被:通“披”。苫(shān)盖:用草编成的覆盖物。
[6]蒙:戴。荆棘:指用荆条编成的帽子。
[7]腆(tiǎn):丰厚。
[8]职:主要。由:缘故。
[9]诘朝(zhāo):明日。
[10]蠲(juān):显示。
[11]四岳:传说为尧、舜时的四方部落首领。裔胄(zhòu):后代。
[12]翦弃:灭绝。
[13]舍戍:留下戍守的人。鲁僖公三十年,晋与秦国攻郑国,郑之老臣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秦与郑私下订立盟约,留下戍守的将士,班师回国。
[14]殽之师:指僖公三十年晋军在崤山一带袭击秦军一事。殽,即崤山。在今河南西部。
[15]亢:同“抗”,抗击。
[16]掎(jī):拉住。
[17]踣(bó):仆倒。
[18]逖(tì):疏远。
[19]师旅:指师帅、旅帅等晋国大夫。
[20]携:携贰,叛离。
[21]贽币:礼品,引申为礼仪。
[22]瞢(ménɡ):惭愧。
[23]青蝇:《诗经·小雅》篇名。诗中有“恺悌君子,无信谗言”的语句。
[24]恺悌:和蔼可亲。
【译文】
晋国在向地同各国使臣聚会,准备逮捕姜戎族首领驹支。
范宣子亲自在盟会朝堂上列举驹支的罪状。他说:“过来,姓姜的戎人!过去秦国人把你们先祖吾离从瓜州赶出来,你们先祖吾离当时身披茅草衣,头戴着荆棘帽,来投靠我们先君。我们先君惠公当时只有很少的土地,却同你们平分了,让你们也吃上饭。现在诸侯们服侍我们君主,不像从前那么恭顺了,大概有些什么言语被泄露出去。这主要是由于你们的缘故。明天诸侯集会,你不要参加了!你若是参加,就逮捕你!”
驹支回答说:“从前,秦国人仗恃着自己强大的武力,贪婪地扩展土地,驱逐我们戎人。惠公表现了高尚的品德,认为我们戎族人是四岳的后代子孙,不应该这样被灭绝。所以,将南方边远地方的田地赐给我们,那是个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们戎人铲除了那里的荆棘,赶跑了那里的狐狸豺狼,从此成了你们先君的不内侵也不外叛的臣子,直至今日没有二心。当初文公与秦国一起讨伐郑国,后来秦人私下与郑国结盟,留下戍守的将士就班师回国了,这样就发生了秦晋殽之战。当时晋国从前面抵御秦兵,我们戎人从后面抗击秦兵,使得秦军全军覆没,这也是由于我们戎人效力,才取得这样结果的。譬如捕捉一只鹿,晋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掣住它的腿,是我们与你们一起把它拖倒的,那么,我们戎人为什么还不能免罪呢?从此以后,晋国多次征战,凡是交给我们诸戎的事,我们都是一直随时听从你们执政的使令,如同殽之战一样,始终没有二心。我们又怎么敢同你们背离疏远呢?现在晋国的将帅等大夫,可能是自己有缺失之处,所以使诸侯有二心,您却责怪我们戎人!我们戎人吃的穿的,与你们华夏族不一样,礼仪不相同,言语不相通,怎么能去做那种坏事?不参加盟会,也不会感到惭愧!”说完后,诵读了一首名为《青蝇》的诗,便告退了。
范宣子自觉失言,连忙赔罪,请驹支去参加盟会,这是为了成全自己恺悌君子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