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社会与人文——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的文化解读》就要出版了,我感到十分高兴,并欣然接受了作者丁林棚博士邀我为这部专著作序的任务,因为我的确见证了他十多年来研究加拿大文学的历程,也在不同阶段上给予过他指导和帮助。

20世纪90年代中期林棚在北大读硕士时听了我开设的加拿大文学课,选择了阿特伍德小说为他硕士论文的议题,从此开始了我们之间近二十年的师生和同事之情。我是一个致力细读文本的教师,对现当代文论只略知一二。林棚在我指导下做加拿大文学的硕士论文过程中,我发现他不仅文本细读能力出色,且对现当代各种思潮和理论有着浓厚兴趣,并已有广泛涉猎。因此,交织着各种后现代元素的阿特伍德小说就成为林棚施展才能的最佳天地。当时他撰写的硕士论文《阿特伍德小说中“潜入地下”主题的反复再现》已初步展示了他用心理分析、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神话原型理论、象征和符号体系以及叙事学等解析文学作品的潜力。该论文因此也可以说是他目前这部专著的起步点。

由于专业成绩优秀,林棚毕业后留北大英语系任教,旋即获得攻读博士的机会。由于他选择继续研究加拿大文学,我也因此又成为他的导师。为了深入研究,他很快通过加拿大政府资助的中加学者交流项目到里贾纳大学做了一年专项研究。在加拿大教授的引导下,林棚选择了该国地域文学为博士论文研究目标,对加拿大地域主义文学及其批评史做出了深入研究,完成了迄今对加拿大本土来说也是最为系统性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并出版了《加拿大地域主义文学研究》。在此期间,林棚对阿特伍德小说的兴趣并没有半点减退。他相继在《国外文学》和《外国文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时刻关注阿特伍德的新作以及评论界的动态。目前即将问世的这部专著就是他对阿特伍德小说作品的深入研究成果。我亲眼见到他数十年如一日对文学执着的投入,见证了他坚持研究和教授加拿大文学的过程中所承受的被我国英、美等大国文学研究边缘化的种种困难。他可以说是目前我国专门研究加拿大文学的极少数学者之一,他坚守这片阵地,为我国加拿大文学研究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很令我感动。

拿起这部专著,乍一看,它可能会让人感觉“充满了后现代理论”。然而,细细读过,读者会发现,书中虽然运用了多种理论,但却做到了理论与文本相糅杂,二者浑然一体,使理论始终服从于深入解读文本之目的。近些年来,我国的外国文学批评提倡用理论框架来驾驭文本分析。一般做法是用某一个单一的理论体系,如女性主义、生态主义、后殖民主义、巴赫金复调和狂欢理论,或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心理分析来与某作家的多部或某部作品对号。这种类似归类的撰写或研究方式虽然有了理论高度,但作者功力不够时难免把作品单一化或扁平化。这就是为什么作家们都不喜欢被冠之为某个类别,如阿特伍德和多丽丝·莱辛都曾公开反对把她们称作女性主义作家。因此,只有以文本为中心,能按照文本体现的内容旁征博引,不局限在某一种理论的框框里,才能充分揭示文本的丰富层面和深刻性。这也就是林棚在这部专著里努力做,也基本做到了的对阿特伍德多部小说的阐释。

阿特伍德与拜厄特类似,是个典型的后现代知识型作家。她不像狄更斯和奥斯丁那样的传统作家主要靠经历和感性知识编写故事,而是根据理论和书本知识来写充满寓意、象征和后现代意识形态的作品。她熟知后现代的各种理论,通过大量案头调研,在搜集历史和文化资料后编写出传达她自己思想的小说。对这类埋藏了丰富的后现代元素的作品,评论的难度主要在于如何仔细辨识编织在作品里的层层思想和内涵,而不是简单地带上个女性主义或反极权政治的帽子。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林棚这部专著做得非常到位。比如第二章讨论个人在社会中的处境,特别在极权社会中的处境时,林棚主要采用了福柯关于权利的理论来解读阿特伍德的政治寓言《使女的故事》。因为该故事主要人物是使女奥弗夫雷德在政教合一的军事极权国家基列共和国的遭遇,因此很多评论都从女性主义角度来揭示阿特伍德的意图。该小说的确描写了社会最底层被压迫的女人的各种恐怖的生存状况,但正如林棚的论著指出的,阿特伍德没有局限在女人立场上,《使女的故事》讲的是权利与社会中每个个人的关系,是权力对包括男性个人在内的所有个人的摧残。基列国森严的等级制度反映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人们的角色、地位和功能的严格划分,甚至体现在着装上。这里林棚引用了福柯对“人体是权力的对象和目标”的论述,深刻地剖析了阿特伍德如何在该寓言小说里表现“身体是权力的战场”这一深刻道理。在此基础上,福柯提出了人类历史权力运作中争取“生命权力”为一切之根本的概念,并指出“生命政治在宰制个人方面创造了一系列极其细腻而灵活的策略和技术”。《使女的故事》就提供了这种策略和技术的最好例证,比如基列国的优生制度和为达优生目的而实施的所谓“性道德”政策就是保证统治阶级把握“生命权力”的举措。除去从权力与身体的角度解析《使女的故事》,这一章还从权力与空间、权力与话语等方面详尽解读了文本,并引用了福柯、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的理论。所引理论十分中肯,所举的例子很有说服力。这样深入和详尽的解读应该是理论用于文本阐释的好例样,读完之后我们对阿特伍德的这部小说的层层含义也就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读这部论著的另一个感受是:好的文学评论在运用文论分析文本时不但能避免两张皮的对号入座毛病,而且通过用多种文论解释同一个问题还可帮助读者提高对理论本身的理解。比如第二章用拉康理论解读《可以吃的女人》时就出现了这类例子。这一章讨论该小说体现的主体、自我、他者之间的矛盾,主要采用了拉康的实在秩序、想象秩序和象征秩序的理论,牵涉到镜像、自我和他者、异化、主体和客体、大他者和小他者等许多比较抽象的概念。一般的评论能做到用这些词语去套文本内容,但林棚却做到了在反复阐述和分析中引入其他理论来辅佐拉康理论,这不但加强了拉康理论在这个文本中使用的合理性,而且帮助了读者从另一个理论的阐释中读懂拉康。这里最好的例子是讨论“大他者和象征秩序”时引用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来强化拉康。萨特把存在分为“自为”和“自在”两种,并进一步指出了凝视是主体物化客体的主要途径:在凝视目光中他者被主体客体化了。林棚用萨特的这一理论来辅助拉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理论,解释了彼得通过照相凝视玛丽安,把玛丽安客体化、物化,从而导致了她的恐慌。这是玛丽安对自我消失的恐慌。实际上,“大他者和象征秩序”和“小他者和想象秩序”两节非常清晰地阐述了小说中的彼得为“大他者”的象征,邓肯则是“小他者”的代表,分析了他们与玛丽安的“自我”之间的那种矛盾和融合交错的复杂关系。这两段的解读不但令读者信服了《可以吃的女人》的确是阿特伍德对人类主体、自我与他者所做的文学表述,而且做到了一箭双雕:一方面令人信服地阐释了阿特伍德小说中暗藏的心理问题潜文本;另一方面文本的心理描述又帮助了读者理解和印证拉康的理论。

这部专著是对阿特伍德人文、社会思想的一次学术盘点。专著从阿特伍德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照出发,研究了个体与民族、国家、社会、生态环境、未来等的各种关系,给读者呈现出一副色彩绚丽的思想图景。林棚在第四章中对人性和动物性关系的论述,巧妙地运用了德里达关于animot和能指延异的理论,不仅深入阐发了阿特伍德的生态思想,也给通常艰涩难懂的后现代理论做出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他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还运用了鲍德里亚、阿伦特等人的相关论述,紧密地为文本细读服务,使文本解读与理论阐述相得益彰,也使这本书充满了时代的活力和思想的趣味性。

文学作品往往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林棚通过深入文本分析对加拿大文化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文化阐释,这归功于他先前从事加拿大地域主义文学研究过程中对加拿大社会、政治、文化的深入了解。在对《人类之前的生活》和《强盗新娘》的解读中,他通过对文本细节的透析,联系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现实,结合后殖民主义和安德森的想象共同体理论,对阿特伍德的政治和民族主义思想做出了精彩阐发,揭示出隐藏在女性主义叙事文本表象之下的更深刻的民族和国家想象,这对于从多方位理解阿特伍德小说和加拿大文化,探索文学和文化的关系做出了十分有益的尝试。

阿特伍德是20世纪以来文人教授写小说的典型,她几乎每年出版一部的优秀小说和她宽泛而强烈的人文情怀已为她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望。艾丽丝·门罗终于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一百多年后首次为加拿大拿到了这个奖项。她与阿特伍德不同,更倾向以自己经历过的、看到和听到的身边生活为创作题材,体裁也不是寓言或反乌托邦,但她们两人都十分出色,是加拿大,乃至世界女作家中的佼佼者。我为门罗获奖由衷地高兴,但更希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阿特伍德也能获此殊荣。我相信,丁林棚的这部评介阿特伍德的专著会起到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和宣传阿特伍德和加拿大文学的作用,并帮助更多的中国文学爱好者读懂阿特伍德作品的深刻内涵。

刘意青

2016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