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本书旨在说明兰科植物受精所凭借的装置(contrivance),这种装置多种多样,而且几乎尽善尽美,实无异于动物界中任何最巧妙的适应。其次,要说明的是,这些装置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昆虫从别的植株上运来花粉使之受精。在我的《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书中,只提出了一般的理由,相信高等植物要求和另一个体的偶然杂交,几乎是一个普遍的自然规律;同样,没有一种具两性花的植物是世世代代自花受精的。就因为我提出了这个观点,而没有举出充分的事实加以说明,曾遭到责难。这是因为《物种起源》那本书的篇幅所限,现在我想表白一下,对这一论点,我并不是语焉不详。

如果把这篇短文与其他论文合在一起发表,会嫌篇幅过大,因此,我把它单独发表。因为在植物界中兰科植物被普遍认为属于最奇特、且变化最大类型之列,我相信所举的一些事实,可能会引起某些观察者更精细地去研究我国几种土产兰科植物的习性。对于兰花的许多装置经过研究后,将使大多数人对于整个植物界的评价大大提高。然而,我担心,对于博物学没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对兰花的一些必要的详细叙述会被认为太琐碎,太复杂了。本文也使我有机会试图说明,研究生物对于十分相信每一构造都是遵循第二性法则(secondary law)而出现的观察者,或许就像对于那些把每一细微构造悉视为造物主直接安排的结果的人一样是有意义的。

我必须先提一下,C.K.施彭格尔(Christian Konrad Sprengel)在他1793年出版的精湛而有价值的《揭露自然界秘密》(Das entdeckte Geheimniss der Natur)一书中,出色地叙述了红门兰属(Orchis)花的几个组成部分的作用的梗慨;因为他清楚地了解了柱头位置,而且,他发现昆虫对搬运花粉团是必不可少的[2]。但是,他忽视了花中许多奇巧的装置,看来,这是由于他相信兰花柱头,通常是从同一朵花中得到花粉的。施彭格尔也曾部分地描写了火烧兰属(Epipactis)花的构造,但是,关于对叶兰属(Listera)[3],他完全误解了该属特有的显著现象,胡克博士(Dr.Hooker)曾在1854年的《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中对此属作过完美的描述。他对花中各部分的构造作了完整而正确的记载,并附有图;但是,由于他没有注意到昆虫的作用,所以,他对所研究的对象还没有完全了解。R.布朗(Robert Brown)在《林奈学报》[4]上发表过一篇著名论文,他表示,相信昆虫对于大多数兰科植物的结实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他又说,在密集的穗状花序上全部蒴果都产生种子并不是少见的,这一事实似乎与上述信念不大一致;以后我们会发现这个疑问是没有根据的。还有许多别的作者也曾举出一些事实,并表示他们或多或少笃信虫媒作用对于兰科植物受精的必要性。

借本书写作之便,我谨愉快地向不断把新鲜标本寄给我的几位先生们致以衷心的感谢,没有这些标本的帮助,本书是不可能写成的。同时,在我的亲密助手中,有好几位是极其辛劳的。当我请求他们帮助或索要资料时,从没有一次不以极慷慨的心情尽可能赐助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