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在“第二故乡”磁场的引力下,两天来,全神贯注地读完了老战友刘洪光这部从合肥寄出的新作书稿。我珍重地轻轻放下手中这本厚厚的书稿,却怎么也放不下心中那当年风雪弥漫的边关,放不下那群戍边官兵和他们中间发生的一个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故事。它像过电影似的在我眼前闪现,进而汇聚成汹涌澎湃的浪涛,冲刷、撞击、震撼着我心海的堤岸。于是我的心灵似乎因又一次受到雪山圣水的洗礼,变得更加明亮、纯真而坚定。我相信,读完本书,不仅会使我们这些曾有相同或类似经历的战友们倾心动容,联想万千,同样会使那些从未进过西藏、与雪域边关毫无亲情瓜葛的人们,包括“90后”新生代的心灵受到震动和净化。

当然,与全西藏乃至全国漫长边防线上戍边军人群体,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用忠诚,用汗水、鲜血和生命绘制出来的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伟大历史画卷相比,本书所反映的画面只能是“冰山之一角”。但这是特殊的“一角”,极具代表性的“一角”。边防团的驻地当时在部队中称为“扎东”,就是地图上可以找到的“仲巴县”。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而扎东则是“屋脊的屋脊”。部队驻地的平均海拔在4750米以上,一线哨所多在5000~6000米之间,是生命科学家所说的“生命禁区”。就是团部驻地一年无霜期也只有一个半月,没有一棵树,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六月雪”不稀罕,官兵们几乎四季棉衣裹身,顿顿菜离不了“老梭镖”(内地运来的干菜),忍受着由低气压、高寒冷、缺少氧气和维生素导致的高山疾病;因交通阻隔、信息闭塞、孤陋寡闻、亲情荒远导致的心灵寂寞等,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

虽则如此,“扎东”驻防部队广大官兵还是在各级首长和党组织的带领下,努力学习政治理论,苦练军事技术,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军政、军民、官兵、战友关系,展现出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艰苦奋斗、边疆为家的精神风貌,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当时西藏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个“扎东”。一位知情朋友告诉我,全藏有整团部队驻守的防区,扎东是海拔最高、环境最艰苦、斗争方式最特殊、日常边防边建任务最繁重的地方,同时也是出精神、出英模、出人才最多的地方。所以,请读者们对这“一角”千万不可小觑,更不可轻率错过领略这方胜景的机会。

本书原名《雪域忠魂》,我以为它不单指长眠高原的烈士们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宝贵献身精神,还应包括戍边军人这个群体爱党爱国爱边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忠于使命、敢于克服一切困难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浩然正气。有人把它概括为在西藏特殊环境条件、特殊高原气候、特殊历史背景、特殊斗争方式下,所形成和彰显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应该说是抓住了个性特征的。

有道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有些浅薄的人忌讳说当年艰苦奋斗的事,简单嗤之为“愚昧、落后”。这是一种严重偏见。艰苦奋斗不等于“衣衫褴褛、吃糠咽菜”,也不等于“不讲科学、盲目蛮干”,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处事作风。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想做成一些有意义、有难度的事情,就得经过一番艰苦奋斗,就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付出必需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艰苦奋斗是造就人才、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是强大自己、克敌制胜须臾不能离开的精神武器。我们读这种作品,就是要通过对那个时代西藏戍边军人往事的了解,学习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从这些传统中汲取振兴中华的正能量。

本书多有穿透时空、震撼人心的“闪光点”和“给力处”,是我所接触到同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作者是我同乡,同时入伍,同在一个边防团服役。他怀着对西藏边疆、对老首长老战友的深厚感情,凭借自己广博的阅历、丰富的素材和驾驭自如的文字能力,以历史的视角、人性的考量和严谨负责的写作态度,沿着自己戍边经历的时序展开,真实、体贴、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藏边防部队全方位的戍边生活,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优良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我想,不仅过世以及健在的老首长、老战友会感谢他,所有读者会感谢他,历史也会感谢他。

望这部作品早日精工出炉付梓面世。是为序。

刘世泰

2015年元月20日于咸阳

(刘世泰 原西藏边防部队某部政委、现陕西宝鸡市气象局局长兼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