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古代埃及和古西亚的建筑

第1章 古代埃及的建筑(公元前3200—前30年)

1.1 历史背景和地域特点

1.1.1 统一的奴隶制帝国,政教合一

古埃及的国王称为法老(Pharaoh)。“法老”是“宫殿”的意思,后来被用作对国王的尊称。

埃及是尼罗河流域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尼罗河流域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红海,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一系列飞流直泻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不仅为种族的稳定,也为政治的稳定创造了条件。因而,显著的政治连续性成为古埃及王朝时期的主要特征(类似中国封建社会)。这种政治的稳定是埃及能用几百年持续建一座建筑的原因之一。

1.1.2 自然的地理条件

埃及的领土按照尼罗河的走向分为上下埃及两部分,上埃及是南部的尼罗河中游峡谷,多山岩,包括1000多公里长的河谷农耕地带;下埃及是北部的河口三角洲,包括约两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农耕地带,多沙漠(见图1-1)。尼罗河两岸树木稀少,气候炎热,一年可分为干湿两季,终年不见霜雪且雨量很少,因此建筑常作平屋顶,人可上去乘凉;为防日晒,建筑物的墙壁与屋顶做得很厚,窗子很小,门户亦窄,用以躲避酷暑。因此,大片空白的墙面正好可以用来雕刻象形文字,记载历史、宗教、法令等。

图1-1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地图

埃及自古雨水不足,其发达的农耕文化仰赖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尼罗河聚集了埃塞俄比亚高原季节性的降水,每年夏季(7月)尼罗河洪水泛滥,10月退去,周而复始,定时地给下游提供了水和肥沃的泥土,因此人们的农事多集中于有水季节,水退后便无事可做。这一地理气候特征对古埃及建筑有以下意义:①提供了修建建筑的劳动大军;②河流为埃及建筑提供了芦苇、纸草和泥土等建筑材料;③古埃及发展了蓄水灌溉系统,并在这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中发展了几何学、测量学,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促进了民族共同体的生成,这种共同体超越了血缘关系,并以神庙作为其统合的象征;④尼罗河也是石材的主要运输通道,所以大型建筑物都造在尼罗河两岸。

【资料链接】 从历史证据看,埃及的统一出现得很早,由以狩猎为主的底尼斯·那卡拉地区(位于尼罗河上游)的种族在约公元前3000年成功地统一了全埃及,统一王权归属于法老王。蓄水灌溉系统遍布埃及王国,40多条干线水渠与更多的支线水渠组合,将埃及土地分成许多灌溉单元,并与地方行政的“州”相对应。埃及各州都有中心都市和守护神,这些中心都市不设城墙,并且都服从统一王权的管辖。法老的职责包括:依靠祭祀与神交流,依靠行政维护社会秩序,同时掌握着国土防卫与扩张的重要力量——军队。

1.1.3 宗教信仰

古埃及人为多神信仰。早期最敬畏死神奥西里斯(Osiris),相信人生不灭、灵魂永存。关心死亡,为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换了一个生存环境,只要保护好尸体,并且将死者形象、服侍人员形象、生活用品画下来或做成雕塑带到坟墓中,就可以在阴间延续世间那样的生活。后期太阳神是特别受到尊敬的,被尊为万神之王(见图1-2)。拉、阿蒙、阿吞都是太阳神的不同称谓。金字塔被认为是通天的阶梯,这是根据金字塔和方尖碑顶部的金属装饰所产生的联想,而且金字塔四面都刻着带双翼的太阳。它们是古埃及太阳崇拜的具象形式。

图1-2 古代埃及人崇拜的太阳神

古埃及的宗教同政治关系密切,因此祭司祭司,是指在宗教或祭祀活动中,为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主持祭典,在祭台上为辅祭或主祭的人员。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王国时期以后,祭司和贵族的权力几乎与法老相当。

【电影】《卢浮魅影》(法国,2001年):苏菲·玛索主演,和《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法国, 2010年)一样,都有埃及法老的木乃伊复活的相关情节。其中,《卢浮魅影》是史上第一部进入卢浮宫实地拍摄的电影。

1.1.4 等级分明的社会

整个古埃及时代,人类统治万物,帝王统治万民,男人统治女人,家长统治家庭成员。每人都是统治者,每人又都是被统治者,各自都在统治和被统治中享受到有保障的稳定生活,人们认为现世是最理想的王国,希望这种社会永世长存。即使出现不满和反抗,甚至战争,也是出于对个别统治者的不满,而不是对这种等级社会的不满。所以,威严、庄重、稳定,就成为古埃及人的精神特征,也是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刻意追求的。

1.1.5 艺术法则(人物造型程式)——“正面律”

古埃及的人物雕像或画像遵循正面律,即为了做到绝对相像和完整,不描写具体某个瞬间和空间看到的整体形象,而是在一个画面中把许多空间中看到的形状特征有机地罗列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样可以把不同角度中的特点永久地记录在一个完整的形象上,使形象的每个局部都是最能显现这个局部特征的角度(见图1-3)。

图1-3 遵循正面律的古埃及壁画

正面律也和古埃及人的宗教有关。古埃及人认为:①带到陵墓中去的雕塑和画像必须与本人绝对相像,否则灵魂无法依附肖像而生活;②必须完整,不得因姿势或透视变化挡住身体某一部分而显得缺肩少腿或长短不齐;③国王、官僚大臣、王室人员的形象在陵墓中必须等级分明,区别于百姓、服侍人员的形象,特别是国王,要显出庄重、威严、稳定的精神状态。

因此,也有人将之称为“没有透视的艺术”。

1.1.6 建筑观念

埃及最早的神庙应该是以植物为主要建造材料的。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发掘出来的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土器花纹可以提供一些间接的证据。另外,从现存古埃及神庙的石柱式样中也能找到相关的痕迹(见图1-4)。

图1-4 古埃及石柱式样

由于埃及的自然条件相对于西亚和欧洲都更温和,所以埃及人的神虽然有时也会反复无常,但主要还是表现为正义、和善。正像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泛滥的不可预知和来势凶猛,促成了苏美尔人的不安全感和悲观一样;尼罗河每年泛滥的可以预知和起势平缓,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这种乐观,直接影响了埃及人对生死的看法并赋予了他们建造金字塔、神庙等大型建筑物时的热情和创造力。埃及人拥有相对安定的今世生活,同时也积极乐观地期待来世,因此全心全意地为死者准备复活和永生的一切条件和仪式。这样的人生观、宗教观投射到建筑上,使埃及人渐渐放弃了植物和日晒砖,代之以石材来建筑庞大的陵墓和神庙,为具有永恒生命的居住者构建永恒的居住地。而提供给生者的建筑,即便是王宫,依然采用日晒砖来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