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庙宇形制的演进
最初建造的庙宇只有一间圣堂,形制脱胎于爱琴文化时期氏族贵族府邸里的正室,如我们在克里特和迈锡尼文化遗址上所见。后来正室式庙宇独立出来成一幢,但也被贵族的住宅包围着,只展示出它们的正面。后来在民间自然神的圣地里,祭祀不再在贵族住宅里进行,庙宇作为公共纪念物,占据建筑群的高处,向四面八方展现,这就引起了它以后的各种变化。由此可见,建筑形制的变化是与它所处的位置、面向的人群和使用的方式密不可分的。
初期的庙宇,继承正室中已经形成的宗教仪式,以狭端为正面。起先,另一端常常是半圆形的,使用了陶瓦,屋顶采用两坡起脊的形式,平面取整齐的长方形为宜,并且在两端构成了三角形的山墙。早期神庙采用木构架和土坯建造,为了保护墙面,常沿边搭一圈棚子遮雨,形成了柱廊。因为圣地里的各种活动都在露天进行,庙宇处在活动的中心,所以它的外观相较爱琴文化时期和贵族制城邦卫城时期,重要性大大增强了。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庙宇外一圈柱廊的艺术作用被认识到了:①使庙宇四个立面连续统一,符合庙宇处于建筑群中心这一位置的要求;②造成了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消除了封闭的墙面的沉闷之感;③使庙宇同自然相互渗透,关系和谐,形象适合于古希腊“神在人间”的宗教精神,适合圣地上的世俗节庆活动,为活动提供了全天候的休憩空间。相反,庙宇内部空间的重要性倒是降低了。公元前6世纪之后,重要的民间圣地庙宇普遍采用了围廊式的形制,而且已经是用石头造的了(见图4-13)。(参见教材(上)P40)
常见的几种神庙平面有(见图4-14):
图4-14 神庙的主要平面形式
端柱式——即“美加仑”,最初起源于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是其他神庙平面形式的母型。门口设两个柱子,并在窄边的两端构成三角形的山墙;
列柱式——在端柱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一端或两端设一列柱(四或六根);
列柱围廊式——在神庙四周设一圈柱廊;
假列柱围廊式——将柱演变为壁柱;
双列柱围廊式——内部为壁柱,外围设一圈柱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