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太阳神庙

新王国时期,适应专制制度的宗教终于形成了。其设计了一整套神谱,皇帝同在天上取得统治地位的太阳神结合起来,被称为太阳神的化身,皇帝崇拜彻底摆脱了自然神崇拜。同时,执管宗教仪式的祭司阶层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于是,太阳神庙代替与原始拜物教相适应的陵墓而成为皇帝崇拜的纪念性建筑物,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全国普遍建造,它的本质就是皇帝庙(见图1-17)。同时,由于起义人民多次把皇帝的僵尸从陵墓中挖出来砸烂,所以新王国的皇帝都葬在秘密的石窟里,只把祀庙作为独立的纪念物来建造,形制与太阳神庙趋同。

图1-17 新王国首都底比斯

1.5.1 太阳神庙(阿蒙神庙)的形制和艺术重点

太阳神庙的形制由中王国时期的贵族祀庙发展而来。后来底比斯的地方神阿蒙的庙采用了这一布局。太阳神作为主神之后,和作为新首都的底比斯的阿蒙神合二为一,于是太阳神庙很自然地沿用了这个形制,不过,在门前增加一两对作为太阳神标志的方尖碑。神庙形制的特征是:在一条纵轴线上依次排列高大的门、围柱式院落、大殿和一串密室,从柱廊经大殿到密室,屋顶逐层降低,地面逐层升高,侧墙逐层内收,空间因而逐层缩小(见图1-18和图1-19)。(参见教材(上)P15)

图1-18 卡纳克阿蒙神庙(约建于公元前21世纪)

图1-19 卡纳克阿蒙神庙的平面图

太阳神庙有如下两个艺术重点:

(1)外部的大门——牌楼门。大众性的宗教仪式在它前面举行,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牌楼门的式样是一对高大的梯形石墙夹着中间窄窄的门道,为加强门道对石墙体积的反衬作用,门道上檐部的高度比石墙上的大得多;大门前会放置一两对皇帝的圆雕坐像,像前有一两对方尖碑。

大门构图的特点:平正、阔大、稳定的梯形石墙、浑圆的雕像和比例通常为1∶10的方尖碑之间产生强烈的对比,各自的特点格外鲜明,形成丰富多变的构图,而石墙的体量能起到突出的统率作用,使构图主次清楚,完整统一(见图1-20)。瘦削的方尖碑不仅特别能反衬石墙的高大厚重,而且是门前两侧密密排列着的圣羊像与石墙之间在构图和尺度上的联系者。夹道的圣羊像行列,有的长达1000米以上,除了能酝酿宗教气氛外,还能衬托出道路的长度以及方尖碑和石墙的高度。(参见教材(上)P16)

图1-20 卡纳克阿蒙神庙大门的梯形石墙

(2)内部的大殿。皇帝在这里接受少数人的朝拜,力求幽暗和威压,与仪典的神秘性相适应。进了神庙大门,穿过一个三面被柱廊围着的院子,就进入了大殿。大殿里塞满了柱子,柱径粗、柱间距小,高大粗壮的柱子处处遮断人的视线,仿佛每根柱子后面还有另一处曲折的空间,如此无穷地拓展出去。中央两排柱子特别高,以至于当中三开间的顶棚高于左右,形成侧高窗。从侧高窗进来的光线被窗棂撕碎,散落在柱子上和地面上,缓缓移动,更增强了大厅的神秘气氛(见图1-21)。(参见教材(上)P16)

图1-21 卡纳克阿蒙神庙的大殿

【名词解释】 方尖碑(Obelisk)——古埃及崇拜太阳神的一种纪念碑形式。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小下大,顶部为金字塔状,一般高宽比为10∶1,用一整块石头制成,并刻有文字和装饰,尖顶上镀金,常布置在神庙大门的两侧。现存最高者达30米。

【名词解释】 牌楼门(Pylon)——古埃及庙宇的大门。门的式样是一对高大的梯形石墙夹着正中不大的门道,门道上有厚重的石板楣梁。墙身中间留空,内有楼梯可通至门楣,遇庆典,门楣上可作观礼或阅兵室。门的两侧紧贴墙身处插长矛及旗杆等装饰物,石墙上满布彩色的浮雕。牌楼门高大雄伟,表达了国王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1.5.2 卡纳克和鲁克索的阿蒙神庙

新王国时期,巨大的神庙遍及全国,底比斯一带更是神庙络绎相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和鲁克索两处的阿蒙神庙。皇帝们经常把大量财富和奴隶送给神庙,祭司因而成了最富有、最有势力的奴隶主贵族。各地的神庙占有全国1/6的耕地和大部分的手工作坊,拥有金矿和航海商队。

卡纳克的阿蒙神庙是从中王国时期到托勒密时期(约为公元前21世纪到前4世纪)陆续建造起来的,总长366米,宽110米,前后一共有6道大门,以第一道大门为最高大(高43.5米,宽113米)。它的大殿最具震撼力,内部净宽103米,进深52米,密排着134根柱子;中央两排的柱子特别高大,达21米,直径达3.57米,上面架设着9.21米长的梁;两侧的柱子高12.8米,直径2.74米,细长比只有1∶4.66,柱间净空小于柱径。

【名词解释】 细长比:指柱子等条状物的底部断面直径或边长与其高度的比值。

【观点】 其实,早在古王国末期,有些石柱的细长比已经达到1∶7,柱间净空2.5个柱径。可见,大殿里用这样粗壮的、密集的柱子,不是受到技术或材料的制约,而是有意制造神秘的、压抑人的效果,使人产生崇拜的心理。正如卡尔·马克思所说:“精神在物质的重压下感到压抑,而压抑正是崇拜的起点。”

鲁克索阿蒙神庙大约建于公元前16世纪到前4世纪,距离卡纳克阿蒙神庙很近,两者之间有一条1公里多长(一说3.5公里)的笔直的石板大道,两侧密密排列着圣羊像,规模虽比卡纳克阿蒙神庙稍小,但也很大,总长260米,大门宽65米,高24米(见图1-22和图1-23)。

图1-22 鲁克索阿蒙神庙(约建于公元前16世纪)

图1-23 鲁克索阿蒙神庙的柱子

卡纳克和鲁克索的阿蒙神庙,除了大门之外,建筑艺术已经全部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已经从金字塔和崖壁雄伟的纪念性质转到了庙宇的神秘和压抑,这是同皇帝崇拜由氏族社会的原始拜物教转到奴隶制社会的宗教相适应的。两座神庙都位于尼罗河的东岸。过去,皇帝的祀庙刚刚从陵墓独立出来的时候,遵循陵墓必须建在西岸(彼岸世界)的传统;皇帝崇拜与太阳神崇拜结合之后,彻底摆脱了祀庙的传统开始造到东岸(现世)来了。卡纳克神庙的轴线和对岸8公里之外的哈特什帕苏墓的轴线相合,两者是同时起造的,而且有共同的庆典仪式。(参见教材(上)P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