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教园区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
- 胡斌武 吴杰
- 3608字
- 2020-06-28 08:56:30
第二节 职教园区建设的历程
职教园区近20年的发展与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与国家机制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基本吻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初步发展阶段(1996-2002)
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要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法》还规定,地方政府要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具有并应当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
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推动带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我国职业教育园区化办学的研究与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改变分散的“粗放型”办学模式摸索出的一条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目的的规模化发展的新道路。目前国外并无职业教育园区化办学模式,因此职业教育园区化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独创,是对有效整合社会职业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
1993年3月,浙江省温岭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决定在温岭市建设新区——锦屏分区新建“温岭市职教园区”,并将此定为市重点工程。这项决议由温岭市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的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针对该市十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借鉴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经过多方考察、反复论证最终拍案决定。温岭市职教园区工程于1996年下半年启动,1997年上半年破土动工,1997年下半年二期工程启动,经浙江省领导实地考察,被列为省重点工程,并于1998年8月成立温岭市职教园区管理委员会。温岭市职教园区占地总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第一批入驻学生达1万人。园区鉴于该市的经济实力和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导向,确定了“集约办学、资源共享、规模效应、整体优化”的指导思想,由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运动区、服务区、产业区和行政管理区七大块组成,目前入驻的学校有太平文技校、温岭市技工学校、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华侨中学、温岭市综合高中等。温岭市通过职教园区这一办学模式,建立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并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浙江省温岭市职教园区借鉴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同一时期,湖北省京山县借鉴工业园区建设模式,依托当地工业园区兴建了科研园区和生态园区,融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一体。此后几年间,我国职教园区初步发展(见表2-1),办学多为政府主导。
表2-1 1996-2002年规划建设的职教园区
二、快速发展阶段(2002-2009)
200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指出要强化市(地)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作用,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要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机制。
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强调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和制度措施推动了我国职教园区的快速发展。
国内高职教育为主体的园区化办学模式首创于江苏省常州市。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是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高职教育基地和实验区。园区工程于2002年规划,2003年初动工,目前入驻的学校包括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院校。园区占地3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在校学生7.6万余名,其中高职学生6万余名,每年有2万余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从科学定位到规划建设,进而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不断创新之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江苏特点的高职教育园区发展模式。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五校集聚,走错位式发展之路;②资源共享,走集约发展之路;③工学结合,走内涵发展之路。2006年,常州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要求,把“大学城”更名为“科教城”,引进中科院等国内外的大学、大院、大所建立研发机构和孵化基地,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2011年,常州科教城被列入常州市转型创新“510行动计划”头号项目,常州市委、市政府给科教城确定了“3211”的目标,即通过3~5年的努力,集聚科技人才3万名,引进研发机构200个,孵化高科技企业1000家,在读大学生达到10万名。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构建了高职院校间既竞争又合作的组织关系:高职院校和企业间合作共生的社会生态,为园区全力打造中国高职教育的“航空母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常州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高职教育改革模式,在全国各地被迅速推广开来,职业教育园区化办学在全国遍地开花。这一阶段,我国职教园区数量逐年递增,地域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由沿海、沿江城市向内陆城市扩展,由大城市、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张,呈现繁荣的发展景象(见表2-2)。
表2-2 2003-2009年规划建设的职教园区
重庆永川职教城是继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之后兴建的又一个集聚职教资源、优势互补的职教园区,其改革模式被称为“永川模式”。2003年,永川市(现重庆市永川区)政府决定将职业教育产业作为撬动永川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将打造职教城作为永川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城市发展的战略,将“城校互动”作为永川职教城的建设特色。2004年,永川市人民政府决定由重庆市教委和永川市委、市政府共同在永川建设重庆职教基地。2011年,永川职教城共有10所高等职业院校、27个培训机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稳定在96%左右,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以永川职教城的兴建为起点,职业教育园区化办学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截至2015年,全国有28个省区市规划建设了150余个职教园区。由于高职教育园区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大多数高职教育园区的建设还在进行中,其中影响较大、比较典型的高职教育园区有柳州职业教育园、开封市职业教育园区等。柳州职业教育园坐落于柳州市未来的新城市中心——柳东新区,规划占地面积约6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50亿元。整个园区建设计划分为三期,2009年动工,2013年全部完成。园区建成后将入驻中高级职院校15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5万人左右。目前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入驻的学校已经有4所,分别为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柳州市铁道技术学院、柳州市城市职业学院。开封市职业教育园区于2009年开工建设,计划园区建成后,建筑总面积达142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7.8万人,园区总人数将突破10万人。目前已确定入驻园区的学校有10所,包括河南省医药学校、河南医药技师学院、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河南化工职业学院等。
三、理性发展阶段(2010—2015)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强调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纲要》还强调要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政策的保障和体制机制的健全为现代职教园区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职教园区新的使命,职教园区逐步形成了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有机结合、模式多样化与特色化有机结合的理性发展局面(见表2-3)。例如,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在采用模块化建设模式的同时,坚持生态化建设理念,以行业为主导,联合企业和学校组建集团董事会,走集团化园区的道路;广西柳州职业教育园采用联动发展模式,实现校校互动、产教互动和城校互动;江西新余市职业教育园区采用综合园区模式,以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为平台,坚持优化环境、资源整合、组建集团的理念,逐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表2-3 2010-2015年规划建设的职教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