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这样看

(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观

经济、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给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然而也带来了东西文化、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和冲击。在这样一个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交杂的复杂转型期,我们应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价值引导?如何看待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价值观,使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充分滋养和稳固?这是时代给中国提出的一个严峻命题,也是每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应该慎重思考并力以践行的问题。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观,是我在深入分析这一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社会虽然发生着很多后现代性变化,很多新的道德问题也由此产生。然而,我们不可能摆脱已有的文化去进行新的创造,我们总是在某种基点上进行探索和变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厚重的道德遗产。“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礼、义、仁、信……这类流传千古的品质是我们应追求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邻里和睦、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这些常常出于现代人之口的褒奖词,既是我们需要发扬光大的,也是我们思想道德中的精华部分。在我看来,已有的文化既是历史,是资源,也是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根基。可能和我从小受的文化濡染有关,也可能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原因,“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这一观念不自觉地进入了我的脑海中。

以这样的理念为指导,我进行了较多的实践摸索。《三字经》进课堂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一种较成功的试验。从其结果来说,既弘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让学生在古典人文的熏陶中,践行着优秀的道德精神。


(二)从生活世界中寻找德育突破口

五彩缤纷的生活是教育的主题。生活世界既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应该回归的地方。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更好地融入和创造生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要增强其实效性,切实地使学生在道德上发生知情意行的转变,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来开展教育,从身边的小事抓起,随时随处地进行教育。这需要教师具有敏感的问题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德育的契机。同时教师也要灵活应变,根据情境和事件的性质,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方式开展道德教育,追求道德效果的“自然”和“天成”。尤其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弱点和错误,避免用单一和僵化的方法处理道德问题,注重呵护学生潜在的积极品质,促进学生成长的最大化。

生活中德育的契机在哪里?什么时候教师该出手?什么时候教师又该留一手?我想,“度”的把握是最难的,这也是很多教师所困惑的。什么时候应该介入情境以及介入情境多深,这需要我们的眼力和功夫。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以下几件事情的处理就较好地切中了突破口。在课间学生讨论“超女”时“乘虚而入”“潜心打探”,抓住下午的主题班会进行“我们的榜样”评选活动,辨析中明了,讨论中升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名利,鼓励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在下文提到的“‘扯闲篇’的魅力——也谈教师的语言”一例中,我找到午间吃饭、品社课、课间闲聊等契机,较巧妙地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开展了主题谈话活动,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未来商人”一例中,我针对小宇不断膨胀的“虚荣心”,通过书信交流、课堂讨论等方法,采取一定的举措,引导其从狭隘的个人“虚荣心”中解脱出来,鼓励他用自己的与众不同,寻找更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这既由点到面地开展了价值观教育,又呵护了小宇的经商天赋。此后,我们的师生关系更融洽了,我也体会到了一种积极的成就感。

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时间更能证明努力和信仰的力量。


(三)注重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

教育与社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连体共生的。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有自己的依赖性,需要从社会及其他子系统中获取一定的资源,维持自己的运转;教育也有自己的独立性,能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进行运转,发挥一定的独特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拓展功能是以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教育改造社会的功能。良性的社会必是教育与社会双向互动、双向服务、共同进步的社会。认识并充分利用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性,借助社会的力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改造社会,实现两者的双向互惠,对教育者而言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且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个教育者若具有宏观的远略,从大处洞察,从小处着手,力主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德行的培养,那他就是一位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肩上有担当的、有良知的教育者。

对我来说,注重教育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集中体现在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上。一个真正的公民,不仅能守护社会核心价值,能主动、广泛地参与社会事业和国家政治活动,而且能以批判和创新的态度审视和改造现有的文化,致力于社会民主和公正的形成。这样的公民是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顶天立地的人,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慈善和公益活动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做的,我认为它是培养公民意识的一种非常好的途径。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比如,开展义卖活动募集资金捐助盲童,既借助了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了学生关怀弱势群体、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人文情怀,又以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了社会的公正和谐,培养了学生未来自立、有责任感、敢担当的品质。而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公益活动,则是使学生从社会需求和现实问题出发,充分利用所学服务于社会,是不断延展完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重要举措。这些活动若利用得好,对学生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四)建构师生双向“关系道德”

一种优秀的教学必是师生都能从中得到成长、共生的教学。好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教师既是坚定的榜样,也是虔诚的学习者。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行,而且首先要求自身就是道德模范,以自身高尚的德行去培育学生的德行,通过学生的德行去反观自身的德行。我们常常感慨社会上缺少伟大的教师,殊不知,只要躬身践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伟大。伟大的教师其伟大之处并不在于言行完美、不犯错误,而在于能够不断地从错误中学习,不断锻造自己的高洁品行,他们严于律己,善于反思和学习,能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错误也往往在他们德行和智慧的加工中变成了加深师生关系和帮助学生成长的有利契机。反过来,在与教师打交道中,学生不自觉地会受到教师人格的薰陶,在行为中常常以一种模仿的方式再现出来。模仿是对教师品行的某种最真诚的认可。这种道德上的双向影响强有力地改变着师生的自我感觉和道德认识,改变着师生的个性并辐射到整个生命。这就是一种师生双方相互影响的“关系道德”。

之所以如此提倡构建师生双向的“关系道德”,是因为这和我自身的体验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我的班主任生涯中,迄今为止,再也没有比广播操比赛的“灵机一动”更让我刻骨铭心的了。这一事件,在下文中也会提到。学生当时站在队伍外落寞的眼神强烈地刺激了我,我感到羞愧难当。如果说这件事情值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那么唯一能让我稍稍心安的就是,我能够及时反省并深深悔过,并努力地去弥补我给学生造成的伤害。我深知教育影响的深远性,我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正向、积极的影响。我想让学生知道,一个人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不犯错,而在于能改过。知错就改、率真担当,这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极力去呵护并努力养成的。而学生在后来的表现也印证了我的这种影响是强烈而深远的,他们也从中获取了成人成事的价值。


(五)建设立体德育网络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其道德知识、道德辨识能力十分欠缺,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为不稳定,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都处于形成塑造期。当下的学生,较多时间在题海和作业中挣扎。有多少时间能与莎士比亚、普希金展开心灵的对话,有多少时间能与贝多芬、李斯特展开情与情的交流,有多少时间与黑格尔、萨特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他们的生活少了诗歌、音乐和思想,少了精神的放牧。教育一旦少了人生的幸福,就有可能会因此而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青少年的这些特点,要求我们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构建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共同提升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辅助,教师的引导、家长的示范以及社会的支持相结合的网络。小环境与大环境共建,教师、家长与社会都要对孩子的成长承担责任。

对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倡导离不开对教育的认识,因为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生活的地盘也不仅仅限于学校。人的活动范围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接受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我们要想教育有实效,就需要以整体有机的视角来构建一致的教育影响,让良好的品德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所以我很注重学校教育的内容务实和形式新颖;注重家校合作,注重对家长的引导和辐射;社区的力量也是我所看重的,如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家长课堂”等,只要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