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自身免疫
Rowley等[6]报道,在川崎病患儿组织中找到细胞内包涵体,说明抗原诱导的IgA反应参与川崎病发病。应用RT-PCR,在3例川崎病死亡病例的血管组织IgA中分离出VDJ连接α基因,表明IgA为单克隆抗体,并提示由抗原诱导的免疫反应参与川崎病发病[7]。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川崎病外周血B淋巴细胞表面及细胞质内IgA、IgM、IgD和IgG的表达,并以发热和非发热组为对照,表明川崎病急性期B淋巴细胞Ig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推测下降原因可能是IgA从外周血进入靶向组织,参与特异性IgA免疫反应[8]。Giordani等[9]报道,10例川崎病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19(+)B和CD19 (+)/CD86(+)活化B淋巴细胞显著增加,B淋巴细胞更易出现CpG基序的寡核苷酸(CpG ODN)活化,分泌的IgA增多;IgM、IgG、IL-6和TNF-α含量增加,IVIG治疗后能恢复正常的B淋巴细胞水平;提示川崎病发病与感染原激活B淋巴细胞有关。对12例急性期川崎病病例(即川崎病组)、3例败血症病例(即败血症组)和12例正常对照(即正常对照组)进行研究,用巨噬细胞分化成熟标记(PM-2 K)单抗可区分外周血成熟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发现川崎病组8%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PM-2K+, CD14+单核细胞中有15%~20%为PM-2K+,川崎病组和败血症组比例相似;PM-2 K+单核细胞内过氧化物阳性颗粒比正常对照组少,而PM-2 K-单核细胞内过氧化物阳性颗粒比正常对照组多,研究表明川崎病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部分分化为巨噬细胞[10]。Guo等[11]报道,川崎病患儿血清IL-17A和IL-6水平较发热对照组升高,IVIG治疗后下降,而IVIG治疗后第3天调节T细胞(Treg)表达的叉头状家族转录因子(FoxP3)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川崎病发病与自身免疫相关。Stagi等[12]研究了90例川崎病病例(平均年龄为5.2岁),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炎和乳糜泻)的发病情况,结果共有5例病例检测到乳糜泻抗体而未检测出甲状腺炎相关抗体,川崎病史患儿乳糜泻发病增加,而川崎病患儿家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Venkatraman等[13]分析了21例川崎病病例抗自身抗体谱,抗核抗体和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5%和23.9%。冠脉组织和体外培养冠脉平滑肌细胞发现[14]相对分子质量为70000的抗体(抗IgA和IgM),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阳性率和滴度更高,提示抗70000蛋白自身抗体可能参与冠脉血管炎的发生,这一发现可进一步明确自身抗体性质以用于临床评估。Kaneko等[15]在川崎病病例血清的69个克隆生段中鉴定出46个抗原,最常见的是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其次为T丝束蛋白(Tpla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