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学
  • 宋玉可
  • 4223字
  • 2020-06-28 09:18:49

前言

本书根据本人用10年心血写的一本名为“管理学”的教材整理而成。也就是说,从2005年开始讲管理学到2014年整整经历了10年,我逐步将管理学教材完善出来的。这本书按每讲的形式将管理学的内容展开,这不仅有利于作为教材使用,也有利于学生学习使用。

2006年,教材基本上整理出来了,主体内容是各个版本的管理学教材的知识点整合,2007年,机缘巧合,经济科学出版社的纪晓津女士看到了我整理的管理学教材,然后在这个初稿基础上,我与吴珊瑚老师当年暑假在一起,从头到尾进行了补充,并逐字逐句地修改完善,出版了管理学教材,主编是我和吴珊瑚老师。2011年,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我重新写了序言,出版了第二版,内容与第一版相比变动不大,变化的内容主要是吴老师和我修订了一些录入和编排错误,第二版的主编是吴珊瑚老师和我。

从2012年开始,我开始按每讲的形式,把个人上课内容做了全面的修订,但知识体系与框架,还是来源于我们的管理学教材。虽然每上一次课都对教材进行完善和补充,但教材中不严谨的地方与前面两版的教材相比,明显多了很多。引用了原教材中大约10万字,修改以及重新表述原教材的字数大约6万字,教材中扩充的文字大约33万,总计大约49万字。考虑到是个人上课的教材,所有的一切错误都由本人负责。

我们学校一个学期教学18周左右(一般介于17~20周),春季学期往往短一些,一般是春节过后15天左右开始上课到6月底结束。秋季学期一般是9月初开始,一直到春节前15天左右放假,除掉中间的一些假期,大约是18周的课程。所以,教材是按大致18次课来写的。在讲课时有些内容会合并,例如第一、二讲合并为一次课。有几讲的内容太多,例如“职权配置”,内容量可以分为两讲,但我一般是有些内容不讲,留给学生自学。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讲我是不讲的,留给大家自学,因为后面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于其他专业,我会把这一讲与“组织变革”一讲合并,用一讲的课时进行讲解。在长学期,有时也将激励这一讲分为两次课讲,或者是把“沟通”这一讲分为两次课,并不是因为这几讲重要,而是在学期后期更容易调节进度。当然,有时也会补充一些附讲内容或复习课,但我从来不为学生考试而画重点。我认为,作为一门管理类的基础课,每部分内容都是重点。我也一直认为,学是主要的,教是次要的,但考试关系到学风与教风。

每一讲的内容,如果学生自己阅读学习,大概仅仅需要1个小时左右(虽然讲课需要两个多小时),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完全可以在一周内把内容读一遍。由于基本上是大班上课,采取的方式就是站在讲台上不停地说,对于上课的效果真的很难把握。学生自己去读,也许是很必要的。换一种让学生自学的方式,也许更好。一个对管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一个学期内,完全可以把管理学精读5遍,并且可以延伸阅读很多书籍。

作为入门的管理学课程,主要内容是管理发展史(第三、四、五、六讲)、计划(第九、十、十一讲)、组织(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讲)、领导(第十七、十八、十九讲)、核查(第二十讲)。但是,这些内容不足以说明什么是管理。计划、组织、领导和核查(从狭义的层面来看)是组织(阶段性)目标实现的过程手段。如果这些就是管理,那么管理就是如何有效实现组织目标。因此,探讨什么是组织目标,就是认为“管理就是如何实现组织目标”观念的起点。

一个私营业主雇用了很多人,这些人是为私营业主工作还是为了“这个企业”工作?工作目标是“企业目标”还是私营业主的目标?也就是说,如果是“企业目标”,那么就适合用上面的管理含义;如果是“私营业主的目标”,也许更适合的方式是“管人”。

当然,我并不认同管理是“如何有效实现组织目标”,我认为管理应该是“如何有效地分工与合作”。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与有效分工与合作,二者的意思很接近,但我还是愿意用第二种表达。

谈到分工与合作,我认为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我一直认为平等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相对平等的判别标准是弱势群体或弱者“是否有尊严”。尊严,起码是有些东西不受侵犯、受到尊重。那么就必然要约束强势群体或强者,必然是由等级变为层级,必然是“权力受限”,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分工与合作当然也必然涉及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各种行为。涉及行为,从而涉及行为产生的责任。从行为到为行为负责,就必然要谈到“自由”。自由就包括了行为决定权以及思考权。当同时具有自我行为决定权与思考权的人们具有独立性时,而这些“具有独立性”的人在一起才是我们所说的分工与合作。人的“自由”与“独立性”应该是同一个事物的两种不同表述。具有独立与自由的个体在一起,那么所制定出来的制度和计划等就不是来自于神,也不是来自于上帝,也不是来自于祖宗或传统,而是来自于这些“自由个体”的共同意志。自由个体的共同意志,从社会层面而言,可以理解为是社会契约。从组织层面而言,就是共同目标。共同目标产生的过程,必然就有成员的不同思考、不同声音。而这一切都绕不开的一个词,就是“民主”。

从“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平等”到“民主”,这些思维与观念的普及,才是管理的“重要基础”,在没有这个基础的情况下,如何讲管理?

既然人是自由的、独立的,就不能期望每一个人都是“好人”。人们说,一个人的自由与独立是建立在不侵害不伤害他人前提下的。我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假设,并且是很难自动成立的假设。也就是说,不能期望每个人都是好人。合作也许是在博弈情形下产生的,但从管理角度来说,更多的情形是在制衡的情形下产生的,而并不一定是在“好人”的基础上产生的。

不侵害不伤害他人,可以用古人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规范来理解。然而,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即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征服和占有,也属于某种形式的“争夺”状态。拉关系、混个脸熟、送礼行贿的人,目的就是得利(例如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拉关系,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孩子得利,获得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机会,甚至自己的一个孩子占有教师更多的关注度,这样势必影响到别的孩子的利益)或占有“更多的资源或机会”,这类人是不会考虑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危害到他人的。别人这样做危害到自己,不高兴;但自己这样做,危害到他人,就忘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简单道理。在一切争夺的状态中,如果没有游戏规则,必然出现不择手段,崇尚能“捉住老鼠的猫就是好猫”的观念。

即使有了规范,有游戏规则,还是有人想方设法游离于规则之外。“出老千”那种偷偷摸摸的形式不是这些破坏游戏规则的人的“追求”,他们是想通过“权力”和“地位”或“位子”等方式似乎名正言顺地占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当然,他们也会使用“出老千”的方式,或者是行为以及信息的垄断和封闭。如此之下,如何谈分工与合作?如何讲管理?

人,是一种很会算计的动物,算计利益得失,也就是趋利避害。地球上大多数动物是如何防御或攻击其他类动物,也就是动物的趋利避害主要是针对不同类。然而,人这种动物,算计的就是身边的人,针对的就是同类。希望从他人身上获利,而又不信任他人。很多人应该意识到:没有什么比生活在一群坦诚而团结的人中间更有利了,没有什么比生活在一群忠诚的人中间更有利了。然而,我们总是怀疑别人是否会“坦诚、团结、忠诚”。即使最基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尚且都做不到的人们,怎么能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呢?总有人“抢占有利位置或抢占先机”的群体中谈什么信任呢?没有了彼此信任,如何谈分工合作呢?如何讲管理呢?

劝说人们坦诚、团结?那无疑是一种说教;劝说人们遵守“所谓的制度”(也就是劝人们听话、服从),那无疑是一种愚民;劝说人们高素质或道德高尚,那纯粹是“劝说人们当傻瓜”。因为遵守游戏规则往往对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有利;当然,大家都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时候,对大家都不利。如何使那些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也遵守游戏规则,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可以说一种制衡,也或者说是一种斗争,当一方放弃了制衡力(无能力斗争或不愿意斗争),那么,管理就不存在了。只有不想被强制,不让步(可以双方均让步,也就是彼此妥协),也许才有可能获得“合作”。然而,当精明的人算计得失的时候,往往就放弃了制衡。放弃了制衡,在管理上称为放弃了某些责任。如此情形,如何谈分工与合作?如何讲管理?

管理上最难的还是“群体要具有平等的理念”。平等的理念并不是天然产生的,符合人的欲望也许是不平等。很多人的“快感”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比别人……”无论是地位还是财富甚至是体力方面占有优势,都会产生“所谓良好的感觉”。当群体处于此情形中时,比较的往往是权力、地位、财富、享乐,也许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或幸福,却是欲望的满足。征服、占有、掌控、命令才符合人类欲望,而我们谈的管理是平等与合作,如何讲呢?

我一直认为管理学很难讲授,真的很难。

管理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认为管理就是管人,其实不是,甚至是相反。狭义的管人就是让人听话,听从命令,或者是服从。管理是“分工与合作的有效性”,是在职责明晰和职权受限的情形下的合作,也是在保证分工与合作的效果的情形下提高效率。在现实的条件下,如何把管理的理念和知识讲清楚,是我一直在努力的,但是,这实实在在超出了我个人的能力范围。

我会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别人交流,以及参与一些管理实践,把理解到的和感悟到的完善到书中去,一遍遍把书修订下去。虽然,我明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只要我还在讲授这门课程,我就会一直努力。

由于书中包含大量的读书的记忆或记忆再现,甚至是读书随手记录下来的内容(未能严格做读书笔记),摘抄于哪些书,或者是自己所感悟而写,混杂在一起了。书中道理都是读来的,错误之处可能就是我思考不成熟造成的。借鉴了很多人的成果,未能在书中明确,希望见谅。

最后,非常感谢好友耿继祥老师,他把整个书进行了细致的阅读,探讨了书中的错谬以及缺憾,对很多方面提出了修改以及完善的建议。感谢与好友翁志磊“乱七八糟”的神侃和争论;感谢与好友吴珊瑚对于一些现实事务的交流;也感谢身边的“在位者”给予了大量分析机会。感谢责任编辑葛娟女士对本书出版所做的工作;当然,还要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马海城,才能使这本书与大家见面。在本书出版之前,限于篇幅的原因,在不影响整体性的前提下,将第12讲附的部分删掉了,并且把每讲之后的学习内容做成立方书。为方便学习使用,可以下载立方书A PP,扫描二维码进去查阅。对所有本人曾经阅读过的文章以及书籍的作者,在此深表谢意,同时声明,书中的一切不当之处,全由本人负责。

宋玉可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