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一带一路”经济合作新格局
- 赵晋平等
- 4349字
- 2020-06-28 09:26:26
一、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货物贸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一带一路”国家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
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已达6370亿美元,占中国货物出口总额的27.2%,与1999年相比翻了一倍。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说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需求增长快于全球,经济增长更具活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达65个(见专栏3-1),几乎包括了欧亚大陆的所有发展中经济体。在进入21世纪之前,作为一个整体,“一带一路”国家在中国主要出口市场中的地位是明显低于发达经济体的。199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与中国对西欧的出口额大致相当,但明显低于中国对东亚其他国家(包括日本和韩国)和对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出口额。但是到了200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已经与对东亚或西欧的出口处于同一水平,仅次于对北美的出口;在2007年,“一带一路”国家跃升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并将这一地位保持至今;2014年,“一带一路”国家吸纳的中国出口大约比排名第二的北美市场多出50%(见图3-1)。
图3-1 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中国对全球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专栏3-1】
“一带一路”包括的国家
对于“一带一路”包括的国家,目前似乎并无精确的官方口径。但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信息,2015年一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1445亿美元(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4/28/c_1115121148.htm),而2015年一季度中国对表3-1中所列64个国家的出口额之和恰好为1445亿美元,因此,本书以这64国作为除中国以外“一带一路”区域的整体。
表3-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名单
相比之下,近年来中国对拉美和非洲的出口虽然也有较快增长,但目前的规模还远小于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2014年中国对前两个区域的货物出口额分别为13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左右,分别只相当于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的1/5和1/6(见图3-2)。
图3-2 中国对主要市场的出口
注:图中东亚包括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西欧指1996年之前加入欧盟的15个成员;拉美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以下同。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据相关国家统计,2014年“一带一路”国家从中国的进口额为5980亿美元(略低于中方统计的金额)。1995年以来,从中国的进口额在“一带一路”国家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14年达到14%,而1995年仅为2.5%(见图3-3)。
图3-3 从中国进口占“一带一路”国家从全球进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在2014年“一带一路”国家从全球的进口中,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北美(6.1%)和东亚(10.1%),升至第三位,仅次于“一带一路”国家总体(37.6%)和西欧(22.3%),见图3-4。
图3-4 “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进口来源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二)中国还不是“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出口市场
应当说,中国市场对“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显著提升。进入21世纪以来,“一带一路”国家的对华出口在其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14年达到8.9%,而1999年仅为2.5%。
不过,与“一带一路”国家在中国出口市场中首屈一指的地位形成反差的是,中国还算不上“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出口市场。2014年,对中国的出口额在“一带一路”国家对全球的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北美(7.2%),但还是明显低于“一带一路”国家总体(36.5%)、西欧(22.7%)及东亚(14.5%)。这说明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来说,其区域内部市场和发达经济体的重要性还远高于中国(见图3-5、图3-6)。
图3-5 对华出口占“一带一路”国家对全球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图3-6 “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出口市场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但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国家在中国进口当中的份额却已经相当高了。进入21世纪以来,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在中国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14年达到24.7%,比1999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见图3-7)。考察2014年中国从全球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带一路”国家已经超过了西欧(11.6%)和北美(9.4%),升至第二位,仅次于东亚(25.8%),见图3-8。
图3-7 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占中国从全球进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图3-8 中国的主要进口来源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已经不少(按比重计算),但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对全球出口中的比重却明显偏低,这应该与中国尚不是全球最主要的市场有很大的关系。从图3-9中可见,虽然近年来中国的货物进口额上升很快,但目前的规模与欧盟、“一带一路”国家总体以及美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也就是说,中国从全球进口的总规模限制了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的扩大。
图3-9 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货物进口额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三)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顺差正在扩大
2005年之前的多数年份,中国在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中都处于逆差地位,2006年以后则转为持续顺差,2012年以来顺差额持续上升,2014年已达1536亿美元,是2006年的10.6倍(见图3-10)。按“一带一路”国家的统计,目前对华贸易每年给“一带一路”国家造成175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资金流出),而“一带一路”国家对全球的贸易则处于顺差地位,2014年顺差额为4700亿美元。
图3-10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差额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从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绝大多数都是工业制成品,1995年的比重就已高达80.7%,2014年进一步上升到92.4%(见图3-11)。
图3-11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则多数为初级产品,1995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还是各占一半,到2014年前者的比重已升至61.8%(见图3-12)。
图3-12 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产品结构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由此可见,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增长主要靠工业制成品拉动,而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的增长则主要靠初级产品拉动。过去20年来,初级产品的进口增长虽然很快,但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更快,所以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见图3-13)。
图3-13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差额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结构与中国对全球的出口结构是基本吻合的,都是工业制成品占绝大部分(见图3-14)。
图3-14 中国对全球的出口结构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而与“一带一路”国家对全球出口相比,其对华出口中初级产品的比重明显偏高。“一带一路”国家对全球的出口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基本上是各占一半(见图3-15)。
图3-15 “一带一路”国家对全球的出口结构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也就是说,过去20年中,相对于全球来说,“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结构并无显著变化,但相对于中国来说,其出口结构中的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下降,而初级产品比重明显上升。
(四)“一带一路”内部不同次区域对华贸易关系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对华贸易关系存在较大差异,我们按照地理方位以及贸易数据的可获得性,把除中国以外的64个“一带一路”国家大致分成了5个次区域,即中东欧、东盟、南亚、西亚、前独联体国家(见专栏3-1和表3-1),分别加以考察。
从主要出口方向上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最主要是集中在东盟,其次是西亚,2014年这两个区域占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3%和20%。南亚、前独联体国家、中东欧所占份额较小,比重分别为13.5%、13.3%和10%(见图3-16)。1995—2014年,除东盟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外(降幅为9个百分点),其他几个主要区域(西亚、南亚、前独联体国家、中东欧)的比重都有所上升,但升幅都不大,平均都在2~3个百分点。
图3-16 中国对“一带一路”内部主要次区域的出口方向
注:“其他国家”包括蒙古、格鲁吉亚、东帝汶,以下同。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从进口方向上看,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同样主要来自于东盟和西亚,2014年所占比重分别为43%和34%。
1995—2014年,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的三个主要来源的比重出现了明显变化,西亚的比重猛升了22个百分点,从12%升至34%,东盟和前独联体国家的比重则明显下降,前者从54%降至43%,后者则从25%降至14%,降幅都达11个百分点(见图3-17)。
图3-17 中国从“一带一路”内部主要次区域的进口方向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以相互出口工业品为主,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杂项制品方面中国享有较大顺差,但在机械和运输设备方面双边贸易大体平衡(见图3-18)。
图3-182014年中国对东盟10国的贸易结构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中国与西亚、前独联体国家之间的贸易,则主要是中国用工业品换取后两者的燃料,中国在工业品方面享有大量顺差,西亚、前独联体国家则在燃料方面享有大量顺差(见图3-19、图3-20)。
图3-192014年中国对西亚15国的贸易结构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图3-20 2014年中国对前独联体11国的贸易结构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中国与南亚、中东欧之间的贸易也是以相互出口工业品为主,中国处于明显的顺差地位(见图3-21、图3-22)。
图3-21 2014年中国对南亚8国的贸易结构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图3-22 2014年中国对中东欧17国的贸易结构
资料来源:UNCTAD数据库。
通过计算主要工业品的贸易专业化指数(TSI)可以看出:中国对南亚、中东欧、西亚和前独联体国家在制造业方面总体都是垂直分工关系,而与东盟之间则既有水平分工关系,也有垂直分工关系(见图3-23)。
图3-23 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主要次区域的贸易结构(贸易专业化指数,TSI)
注:TSI=(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取值介于 -0.75~-1和0.75~1为高度垂直分工,-0.75~-0.5和0.5~0.75为垂直分工,-0.5~-0.25和0.25~0.5为水平分工,而介于-0.25~0.25为高度水平分工形态。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UNCTAD数据库数据计算。
具体来说,中国对东盟在机械和运输设备、化工产品方面的TSI值都接近于零,显示双方在这些产业为高度水平分工关系,在杂项制品方面中国的TSI值为0.65,显示中国对东盟为垂直分工关系,中国享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中国对西亚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这三个大类工业品上的TSI值都大于0.9,说明双方属于高度垂直分工关系,中国享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但是,中国在化工产品上的TSI值接近为 -0.5。位于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的临界点,显示西亚在这类产品上对中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中国对南亚在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化工产品这三个大类工业品上的TSI值均大于0.75,说明双方属于高度垂直分工关系,中国享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中国对前独联体国家在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这两个大类工业品上的TSI值都大于0.9,说明双方属于高度垂直分工关系,中国享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中国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上的TSI值略大于0.5,显示中国享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中国在化工产品上的TSI值接近为0,说明双方属于水平分工关系。
中国对中东欧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化工产品这四个大类工业品上的TSI值都大于0.5,说明双方属于垂直分工关系,中国享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从本部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总体上已经形成了以工业品换取初级产品的贸易格局,这是造成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存在较大顺差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