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爱的管教更有效:儿童心理专家跟你一起养育孩子
- 赵红梅
- 4791字
- 2020-06-24 17:56:50
作者最想提醒你的一句话
最糟糕的养育莫过于让孩子成为情感上的孤儿
当我们看到,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孩子,孩子长大后却控诉父母的诸多不是、跟父母冲突不断、敬而远之,甚至宁愿老死不相往来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同情孩子,同情父母?还是痛斥孩子,痛斥父母?前段时间,曾引发人们热议的“北大骄子发万言书与父母决裂”事件,再度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让大家陷入了一大教育迷局:家长认为自己付出了所有的爱,孩子也貌似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待孩子三十而立之后,竟然要跟父母决裂。无论对于孩子还是父母,都已经是糟糕的结果。最为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都没明白这样的道理:“付出爱”与“接受爱”历来是两个过程;让人伤神的是,这两种情感过程从来就不完全对等,甚至毫无关系。正如人们常说的:“我爱着你,你却不知。你给了我很多,可惜都是我所不欲的。”在“爱”与“被爱”的关系中,比给予了多少爱更重要的,是接受爱的一方究竟感受到了什么,他是否感受到了爱?
我通读那份令人震惊的万言书,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一个孩子历数父母尤其是妈妈在童年阶段带给自己的“伤害”,他说得那么有理有据,他究竟梳理了多少遍?要知道,每一次梳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虽然他已成年),都无异于残酷地揭开自己的伤口独自舔舐。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一个弱小的孩子,站在无人的街头哭诉,孤独地呻吟。他是那么缺少爱,渴望爱,以致于他在万言书中几次提到感恩有学姐的肯定和关爱。
在以往给父母们的养育建议里,我常常分享如何做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养育,然而现在,我必须换个角度,首先告诉你养育过程中,哪些底线绝对不能触碰。没有任何人能够提前界定最好的养育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最好的养育一定是做出来的,而不是预期出来的。但是,最糟糕的养育却是可以事先明确标定的,万言书中每一句话都在提示着我们:最糟糕的养育莫过于让孩子成为情感上的孤儿。
家是什么地方?在你受伤的时候你可以想起它。父母是什么?是你情感最无助的时候无条件接纳支持你的人。但是,多少父母在一件件小事当中没能做到这些。万言书中提到的妈妈不遵守老师的要求,硬要自己穿长裤,招致批评;自己参加数学课外班,夹子被同学弄破,妈妈没有安慰,反而是“讥讽和落井下石”……孩子所列举的没有一件是大事情,都是芝麻蒜皮的小事,但正是这些一件件不起眼的“童年小事”,一旦在养育中没有被处理好,便会引发恶性后果。万言书事件虽然可以说是必然养育中的偶然,但也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很多人在年幼的时候,都曾被父母打骂过,也被控制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这种“怨恨”逐渐化解掉。然而,有些孩子却不会化解,所有的积怨一直在持续累积。我们绝不能仅从孩子发展的结果来认定哪一种养育就是成功的,抑或是好的,因为人的发展是毕生的,我们不能用任何一个阶段、结果或方面来判定一生,比如考了多少分,考上了什么大学,获得了什么学历。
就在2017年,我应原北京市早教所所长梁雅珠老师的邀请,有幸参加了《父母必读》杂志新书《童年清单》的发布会,《超级育儿师》里的兰海老师和樊登读书会的发起人樊登先生被特邀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有意思的是,两位老师的童年有着很大的不同。兰海老师生活在一种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里,而樊登老师则讲述了父亲对自己的“高控”,比如父亲强迫自己学习数学,不能接受自己对数学不感兴趣等,现在说起来颇为有趣,但是当年却是苦恼万分。随后,主编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大致是:“你们两个有着很不一样的童年,但是你们现在个人成长得都非常好,或者说事业上都很成功,那怎么解释童年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樊登老师接过了话筒,他的回答很幽默也很深刻,让我记忆犹新。他说:“还是兰海老师的童年比较美好,所以我现在对我的孩子就是这样的,支持他的自我和个性化成长。你看,兰海老师总是喜欢笑,总是甜甜地笑,而我呢?我其实是一个极易愤怒的人,这就是不同的童年经历带给我们的差异。我现在之所以平静多了,是因为读书解救了我,化解了我内心的愤怒。除此以外,还有父亲不经意的爱。虽然父亲对我很严厉,但是有一次我不小心把膝盖摔流血了,他一下子抱起我,用凉凉的自来水为我冲洗伤口,那时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每当回想起那个时刻,我都觉得很温暖。”
因此我想说,受过父母“不恰当”养育的孩子有很多,但不是每个孩子都写下万言文来跟父母决裂,只要有任何一个温暖的出口(比如其他家人、童年的朋友、师长等),父母和孩子都能重归于好,修复受伤的情感和亲子关系。但最可怕的是,孩子一个出口都没能找到。
直到今日,很多父母仍然意识不到,有些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情。在亲子共处当中,孩子缺少的从来不是教育,而是沟通。正如我经常提醒父母们的话,“如果你的养育中只有教育,或者更多的是教育,那你跟孩子的关系一定不会很亲密”。因为你可能不知,孩子很多时候缺少的根本不是谆谆教育和知识教授,而是情感上的理解和同盟。
我在读高中时,一次期末考试,100分的数学卷子,我只得了59分。拿着成绩单,我心情沉重地回到家中,孤独懊恼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这时,爸爸从卧室里出来,他刚刚午睡醒来,睡眼惺忪,头发有些凌乱,端起茶喝上一口,漫不经心地问我:“成绩领回来了?考得怎么样啊?”那时,我难过压抑极了,小声慢慢地说:“数学考得不好,只有59分。”然后,我低着头等待着爸爸的反应,虽然实际上可能只有几秒钟,但我觉得漫长得像一个世纪,而且瞬间各种负性情绪一涌而上:自责、悔恨、恐惧全都跑了出来。爸爸终于说话了:“哦?是吗?数学老师是谁啊?怎么就差一分也没给你提成及格啊?”爸爸的话音未落,我的眼泪刷地就涌了出来,哭得泣不成声,耳边依稀听到爸爸还在说:“没事儿,下次好好考!”爸爸的幽默玩笑和对数学老师的质疑,让我感到了莫大的安慰。事实证明,爸爸那一刻的袒护和包庇并没有宠坏我,而是让我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更有安全感,更加踏实努力(爸爸当时是另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因我不愿意在爸爸的眼皮底下读书,就主动选择了其他学校)。我想他也一定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但是他没有为了自己的面子对我强加要求,而是给了我更多的关爱和体谅,在我最伤心的时候,没有指责,只有疼爱。我非常感激爸爸!
我自己的另一次亲身亲历,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情感支持的重要性。那一年,我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放学回来,她跟我抱怨说,路过操场时,学校的大哥哥又把球砸到她身上了,很疼,都把她砸哭了。接下来,我皱着眉头说:“你怎么总被砸呢?妈妈跟你说了很多方法要避免危险啊!你甚至用耳朵听都能判断车或者球来到你身边……”不等我说完,女儿哭着大声对我说:“妈妈,我被砸疼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大大的拥抱,您就不能给我吗?”我瞬间愣了一下,张开双臂,把我的宝贝拥在怀中,喃喃道:“你一定很疼吧,对不起,妈妈应该先关心你,而不是教育指责你。”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当我做得不好时,我的孩子能够清晰地告诉我,让我有机会修正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在心里埋怨我。
在为家长们提供咨询的这些年里,我发现很多父母养育的问题都是诸多小事情没有沟通好,我也会常常提醒家长们,当你不知道怎么做时,或者你解读不了孩子的内心时,你可以尝试着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因为家庭教育是一件特别具有社会经历和文化传承的事情,在童年里,我们经历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影响到我们长大以后的生活。在每一件小事里,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所听到的,也许是很片面的、很不全面的;我们所感受到的,我们所理解的,我们所记忆的,也许是很幼稚的、很主观的、很不真实的,甚至是我们一厢情愿想象出来的,但是这些却都真实地汇集在一起,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人格气质,指引着我们的成长。
这就是,为什么你是你,我是我,而他则是他。每个人拥有只属于自己的童年经历,长大后就成了跟别人不一样的人。正如伍绮诗(Celeste Ng)在《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一书里说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一本全球顶级畅销小说,夺得2014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小说中的莉迪亚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呢?作者写道:“根源在父母。因为莉迪亚的父母,因为她父母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根本无法估计。
还记得哈佛大学历时76年、花费2000万美元的实验得到的结论吗:只要遇到真爱,人生繁盛的概率就会显著提升。主持这项研究整整32年的心理学者乔治·瓦利恩特(George Vaillant)说,真正帮你迈向繁盛人生的,是如下因素:自己不酗酒不吸烟,锻炼充足,保持健康体重,以及童年被爱,共情能力高,青年时建立亲密关系。
人们这样评价研究结果:乍一看,感觉哈佛用76年熬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人生成功的关键是……爱?这答案看上去太过普通,以至于让人难以置信。但瓦利恩特说,爱、温暖和亲密关系,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应对机制,每个人都会不断遇到意外和挫折,不同的是每个人采取的不同应对手段。
一个活在爱里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他可能会拿自己开个玩笑,和朋友一起去运动流汗宣泄,接受家人的抚慰和鼓励……这些应对方式,能帮一个人迅速进入健康振奋的良性循环。反之,一个缺爱的人,遇到挫折时找不到援手,需要独自疗伤,而酗酒是自我疗伤的方式,这又是早衰的主要诱因。
所以,我还是想说那句话,如果你不知该怎样教育孩子,那就尽情地爱孩子、尊重孩子吧!让他们能够成为他们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你所期待的样子!如果说让孩子成为情感上的孤儿是最糟糕的养育,那么相处中的冷漠回避,则是最伤人的互动方式,一个每天小吵小闹的家庭未必是不幸福的。
如今,你已不是童年的你,你长成了大人,开始扮演为人父母的角色。你找到真正的自己了吗?你摆脱他人的期待了吗?你是否在重复父母当年的角色?伴随着成功也伴随着失败,你是爸爸,或是妈妈,有些像小时候玩的过家家,不同的是,这次的游戏没有结束的时候。除非,到了我们闭上眼睛,离开世界的那一刻。
正如我在《时空恋旅人》(About Time)这部于2013年在英国上映的电影里体悟到的,有些事情,因为第一次做,我们常会慌乱或是出些小错,如果重来一次,我们也许就能做得更好,就能放轻松些来应对。如果我们知道哪些陪伴和相处是最后一次,也许我们就更能懂得珍惜,专注生活中的那些美好。但正如很多养育不成功的父母所诉说的,哪有那么多“早知道”?其实只要用心养育,完全可以有很多的“早知道”。所以,每次咨询我都愿意传递这样的祝福:愿你和孩子开心地相处一辈子,亲密无间,彼此相爱,常常感受到内心的喜悦,享受属于你们的天伦之乐!
我在《我用孩子的话告诉你——好的幼儿园教育是怎样的》一文中说到:“真正的基础教育是有关心性的教育,好的幼儿园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接纳、包容、宽厚、博爱和公正。这些宝贵的品质,极有可能是大学里的高等教育所不能给予莘莘学子的,也极有可能这些心性的培养存有关键期和敏感期,一旦幼年没有获得,到了成年恐怕再难以习得。”在与父母的“冲突与较量”中,很多孩子可能认为自己就是个失败者,直到大学乃至成家以后才能翻身。有些孩子会认为,父母“控制”带来的痛苦感以及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无处藏躲,如影随形。
事实是,并不是残缺的家庭就不能成功育儿,也并不是完美的父母,就一定能成功地养育孩子。关键是你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传递了怎样的信息。每个家庭、每个个体,势必会遇到各类问题。我从来不认为任何一门学科,比如家庭教育、教育学、心理学、医学或是其他领域知识,能够确保我们把孩子养育好。唯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最基础的支撑,将各个学科融合在一起,方能指引我们找寻到应对策略和措施。原本,自我意识和主动探索是个体心理发展和个性成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却往往在养育中成为了亲子冲突的导火线和绊脚石。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情感上的孤儿,父母明明是想表达对孩子的爱,却反而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