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制

黄屋左纛

【原文】

黄屋,黄盖也。左纛,以牦牛尾为旗纛,列之左也。

【注释】

①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译文】

黄屋指黄色的车盖,代指帝王的车驾。左纛,是用牦牛尾来做军队的大旗,一般排列在左侧。

羽葆

【原文】

聚五采羽为幢,建于车上,天子之仪卫也。

【注释】

①幢(chuáng):古代原指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的木杆,后借指帐幕、伞盖、旌旗。

【译文】

用五彩的羽毛做成旌旗,放在皇帝的车驾上,这是皇帝的仪仗。

九旂

【原文】

画日月曰常;画蛟龙曰旂(qí);通帛曰旃(zhān);杂帛曰物;画熊虎曰旗;画鸟隼曰旟(yú);画龟龙曰旐(zhào);全羽曰旞(suì);析羽曰旌(jīng)。

【注释】

①通帛:用纯色丝帛制作的旗帜。

②隼(sǔn):鸟类的一科。

③全羽:完整的彩色鸟羽。

④析羽:古代用来装饰旗子的穗状羽毛。后亦泛指旗帜。

【译文】

旗面上画日月的旗子叫“常”;旗面上画着蛟龙的旗子叫“旂”;用一种颜色的旗子叫“旃”;用多种颜色的旗子叫“物”;旗面上画着熊虎的旗子叫“旗”;旗面上画着飞禽的旗子叫“旟”;旗面上画着龟龙的旗子叫“旐”;用完整的彩色羽毛做的旗子叫“旞”;用穗状的彩色羽毛做的旗子叫“旌”。

卤簿

【原文】

车驾出行,羽仪导护,谓之卤簿。卤,大盾也,所以捍蔽;部位之次,皆著之于簿。五兵盾在外,馀兵在内,以大盾领一部之人。故名卤簿。

【注释】

①羽仪:仪仗中以羽毛装饰的旌旗之类。

②捍蔽:遮挡,护卫。

③部位:行列,次序。

【译文】

帝王的车驾出行,通常要有羽翼仪仗的引导与保护,这叫作“卤簿”。卤就是用来捍卫与遮蔽的大的盾牌;仪仗的位置与次序,都会记录在册。有五种兵持盾在外围,其余的兵在内侧,用大盾来领导一部的人。所以名叫“卤簿”。

髦头

【原文】

武祖问髦头之义,彭权对曰:“《秦纪》云:国有奇怪,触山截水,无不崩溃,惟畏髦头。故使武士服之,卫至尊也。”

【注释】

①武祖: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

②髦(máo)头:古代帝王大驾出宫时,武士披发前驱者。

③奇怪:不寻常的人或事物。

④服:作,担任。

【译文】

晋武帝问“髦头”的制度是从何而来的,侍中彭权回答说:“《史记·秦本纪》记载说国内有一怪物,能倒山断水,任何东西碰到就会受害,但却只害怕散开头发的髦头。所以让武士装扮成髦头,用来卫护天子。”

传国玺

【原文】

秦始皇以卞和玉制传国玺,命李斯篆文。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相传卞和玉制为三印,一传国玺,一天师印,一茅山道士印。

【注释】

①李斯:(前284—前208),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译文】

秦始皇时期用卞和玉制成传国玉玺,并让李斯在玉玺上撰写铭文。内容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相传,卞和玉制成了三个印,一个是传国玉玺,一个是张天师印,一个是茅山道士印。

十二章

【原文】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者绘之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ú)绣之于裳,所谓十二章也。华虫,雉也;宗彝,虎蜼;藻,水草;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巳相背,取其辨也。

【注释】

①蜼:一种体形较大的长尾猴,黄黑色,尾长数尺。

②辨:分辨。

【译文】

在上衣上画上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这六种图案,在下衣上画上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这就是所谓的十二章。华虫即五彩的雉;宗彝,即虎和长尾猿猴;藻,就是水草;黼,是一种像斧子形状的图案,取其能断之义;黻,好像两个“巳”字背靠的图案,取其分辨的含义。

皇后六服

【原文】

袆(huī)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褖(tuàn)衣。

【译文】

皇后六服指: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褖衣。

九门

【原文】

天子一关门,二远郊门,三近郊门,四城门,五皋(gāo)门,六库门,七雉门,八应门,九路门。

【译文】

天子宫禁有九重门:一是关门,二是远郊门,三是近郊门,四是城门,五是皋门,六是库门,七是雉门,八是应门,九是路门。

丹墀

【原文】

《西京赋》曰:“右平左墄,青琐丹墀。”注:天子赤墀列为九级,中分左右,有齿介之,右则平之,令辇得上阶也。

【注释】

①墀(chí):台阶上的空地,亦指台阶。

②辇(niǎn):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译文】

《西京赋》说:“右平左墄,青琐丹墀。”注解说:天子宫殿有红色的台阶九层,从中间左右分开,左边有台阶,右边则造成平的,可以让辇车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