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咬字系统

声带只是我们发声体系中的音源,就像是吉他的一根琴弦,琴弦只有在手指拨动、产生振动的状态下才能发出声音。同样,发声体系需要经过声带经由气体的冲击、肌体的“紧张”调整产生声音后,加上咬字系统的咬字接音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声音。在发声体系中,声带是被研究得最为频繁的部位,有关对声带论述的教材与文献大大超过对整个咬字系统的论述。尽管从发声健康的角度来看,对声带的重视很重要,但是,声带毕竟只是发声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尽可能更科学地使用我们的发声体系,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咬字系统。咬字系统的意义不只是在于让我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咬字语气以及字词发音。更重要的是,咬字系统是声乐学习中真假声、低音、中音、高音、混音、咽音等咬字接音位置以及三维立体声音建立的根本生产系统。它是发声体系的主要部分,是歌唱体系中最复杂也是最关键的系统之一。对咬字系统的充分研究能帮助我们获得更科学的发声体系方法,甚至对嗓音的健康运用都有帮助。

咬字系统的组成

首先,我们来了解咬字系统的肌体构造。歌唱的咬字系统几乎包括了我们除脑部以外的整个头部的肌体与骨骼。

figure_0021_0007

如上图,咬字系统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上颌骨部分和下颌骨部分。上颌骨部分和下颌骨部分是以口腔开始到咽部的腔体为分界线。口腔上半部部分统称为上颌骨部分,下半部部分统称为下颌骨部分。

上颌骨部分的器官包括:上牙、上嘴唇、硬腭、软腭、笑肌以及所有上牙以上的内部肌肉群。

下颌骨部分的器官包括:下牙、下嘴唇、下巴、舌头以及下巴周围的肌肉群等。

由于声乐艺术的灵活性,我们不可能对咬字系统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咬字系统的运作是有基本运动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上颌骨、下颌骨的基本运动轨迹和相关咬字肌群的用力点、用力方向的协调与结合。

上、下颌骨的基本运动轨迹

figure_0022_0008

上图为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基本运动轨迹。具体说来:

上颌骨部分

灵活的下巴运动及其他肌体力量可以满足基本的说话需求,但是在声乐演唱中,仅是下颌骨部分的运动满足不了更高声音状态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运用上颌骨的运动及肌体力量的协调来完成高音区部分的演唱。

在上颌骨运动时,下巴应保持自然放松,用上颌骨部分的后脑勺和笑肌的肌肉带动整个上颌骨及头部向上掀。在抬上颌骨的过程中,面部应保持笑肌的拉紧状态,软腭保持放松,在实际的练声和演唱中,随着音越来越高应逐渐抬起后牙槽和软腭。在这个过程中,上颌骨部分的基本运动轨迹是向上或者向后上方的。抬上颌骨这个动作并不是我们正常说话过程中的牙齿运动轨迹,在练习抬上颌骨部分的时候下巴会不由自主地同时紧张。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练习上颌骨基本运动轨迹的同时训练下颌骨的运动轨迹。

下颌骨部分

在实际练声或者演唱过程中,下颌骨需要保持一个自然向下、向里的运动轨迹状态,并保持肌体相对的松弛,避免僵硬、往前顶的情况出现。在歌曲演唱中,下巴往往避免不了紧张状况的发生,让下巴尽量松弛是不少老师训练学生声音能力的一项重点技术内容。在生活真实自然的微笑状态下,如果照镜子仔细观察的话,下巴就是自然向下、向里收的。在课上的训练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反而找不到这样的状态,这是因为学生的心里处于一个非自然氛围下的紧张状态,这种状态极大阻碍了学生对肌体的控制能力(关于课上的心理状态,在书中第三单元“全身心运动”的课程中会有详细阐述)。我们需要在系统训练下,充分运用各种有利于训练下巴自然松弛的因素以此帮助建立良好的声音体系。

发声体系运作状态下上、下颌骨的运动轨迹很大程度决定了声音的质量,我们需要做到完全明确上、下颌骨的基本运动轨迹并养成条件反射式习惯。在实际的声乐学习中,上、下颌骨的运动轨迹练习很容易做到,只是单方面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这一技术需要做到在练声和演唱中从被动运动转换到主动状态下的惯性运动。

肌体用力点及方向

肌体用力点

发声或者演唱中的接音状态是肌肉群不断循环收缩、放松的结果。有的肌肉紧张行为有利于歌唱,有的肌肉紧张则不利于咬字发音。如下图一、二中,颞肌、额肌、皴眉肌、鼻眉肌、皴鼻肌、鼻翼提上唇肌、颧大肌、颧小肌、降鼻中膈肌、提上唇肌、笑肌、降下唇肌、颏肌的合理运用都有利于发声。阔颈肌、咬肌、降嘴角肌以及下巴的二腹肌前腹等肌肉的紧张行为都会对发声体系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咬肌连接了上牙和下牙的根部部位,是我们进食时主要的咀嚼肌肉,咬肌的紧张会导致牙关紧闭,不利于我们正常发声。所以,在发声演唱时,咬肌要保持相对放松的状态。

figure_0025_0009
figure_0025_0010
figure_0026_0011

上图为颈部肌肉群示意图,请仔细观察颈部的肌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得知任何颈部肌肉的紧张都将造成嗓子周围肌体的僵硬,从而降低了声音的松弛度和灵活性,也将导致高音区的发声障碍。所以,颈部肌肉需要保证放松状态以配合咬字系统的正常运作。

咬字系统的接音用力点是指在发声或演唱中,相关肌体与气息系统协调配合“咬住”由声源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由此形成接音状态。

如下图所示是元音“a”的常规练习肌体状态,此状态下可以看出咬字系统的基本肌体运动。

figure_0026_0012
figure_0027_0013

接音用力方向

咬字系统的这些肌肉都有不同的连接方向,有的肌肉呈纵向,有的肌肉则是横向,还有的则是不规则斜向,这一肌群的连接状态也直接影响了声音的方向性。每组肌群在咬字系统中都有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的紧张、松弛的协调结合结果是形成声音位置接音点的根本。在三维立体声音的训练过程中,对每组肌群的要求都不尽相同,这会在之后的章节中详尽叙述。

咬字系统的运动轨迹训练

用以下顺口溜的字、词训练咬字系统的基本运动轨迹。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所有的字都按照不同尾音的类型充分读出,以此训练上、下颌骨的运动轨迹以及肌体的用力点和方向。比如“八”的尾音是“a”,“百”的尾音是“ai”,“标”的尾音是“ao”,读这些字时,要积极训练上颌骨往上抬起,下颌骨自然往回收。同时,训练相关肌肉群的运用如笑肌拉进、颧肌提起等,避免肌体的紧张。

尾音如果为开口音的字,应把所有文字的尾音标出,找出这些文字尾音口型并充分练习。“八”的拼音是“ba”,其中字头是“b”,字尾是“a”。对于咬字的字头、字尾也有以下几点要求:

1.字头“咬”清楚、“咬”干脆。

2.快速过渡,“咬”到字尾。

3.字尾“咬”充分、饱满,无杂音。

咬字系统肌肉的用力点及用力方向是声音走向的关键,声音的走向是各音区产生的根本原因。从内部机理上来说,声音走向决定声音的音域,也决定了声音空间层次是否能够分离干净。“说话”是相关肌群非条件反射性运动的过程,声乐演唱更是需要肌肉运动,只不过演唱中肌肉的运动比说话更复杂也更细致。感受肌肉的用力点以及用力方向,尝试在歌唱中根据音的高低对肌肉的运动进行分离。

咬字系统的建立并没有统一的方法,我们通过养成歌唱所需基本上、下颌骨的运动轨迹习惯以及建立口腔中肌体的用力点和训练用力的方向来完成接音咬字的过程。在以后的学习中,三维立体声音的建立对咬字系统会有更为细致的要求,因此希望演唱者对这一概念予以足够的重视。认清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各个组成部分,训练上、下颌骨的基本运动轨迹,准确无误地练习抬上牙训练,做到下巴自然松弛地回收并建立肌体用力点的运动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