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技寓道”还是“由道寓技”?

对话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主席董峰教授

A Conversation with Dong Feng,

President of China Arts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Association

文字_黄溯

一篇文章让你了解中国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状况。

十二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年会、2017全国大学生艺术项目策划大赛刚落下帷幕,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新年早晨,我们前去拜访了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主席董峰教授。

董峰,著名艺术管理教育学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管理系硕士生导师,曾先后担任校教务处副处长、人文学院院长等职,兼任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在这些各不相同的身份背后,往往也意味着不同思想不断的交汇、融合与迸发。通过对话,我们了解了这位学者的思想与理念。

温暖的会议室里,一杯热茶,几本书籍。董老师戴着眼镜,正在准备为学生们上论文写作课。他衣着朴素,合十的双手轻轻地搭在我们进门时他还未读完的那本书上,随和地回答着我们的问题。

●-黄溯

〇-董峰

●谈到“艺术管理”,您能想到的三个词是?

〇文化需求、艺术精品、人才培养。

●请用一到两种颜色来描述“艺术管理”?

〇绿色,象征生机与和谐;红色,象征热烈和

美好。

●艺术管理专业十分重视也需要实践,但当实践影响课程时,两者如何平衡?

〇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现在很多人陷入一个“理论学习不重要”的误区。学生在校当然应该以理论学习为主,要塑造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有时候理论太枯燥,学生学不下去,而且现在不少教学方式还是比较老套,难以吸引学生上课时的兴趣。为了弥补这一点,学校会开展一些带有“职业培训”性质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理想的状态是,我们艺管学生首先应掌握核心的专业知识体系,包含了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老师要有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趣生动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教学,加之有效、高端的实践活动;第三,学生的心理预期要以理论知识为重(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这个过程之外,再安排一些实践考察,这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董峰在第二届文化艺术管理(上海)国际会议上发言

董峰

●有些业界人士表示,学生应该先实践再学理论,对此您作何看法?

〇“由技寓道”,这是偏西式的认知方式,更多的我们还是采用“由道寓技”这一说,先打下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再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但是技与道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相互包容、同步前行的。就比如说,票房营销这一门课,第一不能只是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学完就结束了,第二也不是把学生放到剧院天天去观摩售票、参与售票。有效的做法是老师把理论中的核心知识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归纳、提炼出来,用课题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参与中培养学术品质。当然,这对老师来说也是挑战。

对学生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都是认识社会的一个过程,无论哪种渠道都能够获得经验,但这两种收获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比如,两个学金融的学生,一个来自北大(重理论教学),一个则来自地方金融学院(重实践教学)。初毕业入职时,差距尚不明显,甚至可能北大毕业的学生工作起来没有另一位学生更适应职场要求。但五年后,差距渐渐扩大,当那位实践型同学依然在做基层实务时,北大那位或许已经靠着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融会贯通的应用方式走上了重要岗位。这与学校定位也有一定关系,就比如上海音乐学院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是把艺术管理也纳入其中的,我想它的教学管理模式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战略思维。通过实际工作积累的经验,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只有理论学习才是可持续发展且具有迁移功效的。

董峰接受采访

●您最欣赏学生身上的哪一点特质?

〇我喜欢活泼可爱的学生,这么说的话,我认为我应该是更欣赏学生性格方面的特质。对每个人来说,无论年龄和经验,只要愿意,其实都会走向成功的,重要的是你所处在的一个状态,这个状态是与性格挂钩的。首先,如果一个人是活泼开朗的,那么在这个状态下,他就愿意与人沟通,向人学习,接受新鲜的事物,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能够达到什么,这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良好的状态可以让我们更加具有独立性,对自己负责。

我认为,在四年大学里,每个人都应该是很快乐、很充实、很浪漫的。同时,你要找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在这个方向上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千万不要把大学读得很辛苦甚至是很痛苦,更不能把大学读得很荒废甚至是颓废。

●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是否应该具备一门艺术特长?

〇从现实角度来看,艺管本科未必要求有一门艺术特长,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从理想状态来说,应该是这样的。

举一个策展人的例子。当前美术领域策展人的身份大概分为三种——史论出身的、艺术批评出身的、艺术管理出身的。在关注点上,它们有流程规范、作品风格、思想观念等不同的侧重,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必须精通绘画作品和艺术史。如果学习了绘画,哪怕只是不管好坏地把主要画种学一遍,就有助于把握绘画作品,也有助于学习艺术史。音乐领域也是如此。

●您觉得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努力成为一个管理者或领导者吗?

〇我倒觉得本科生不应该明确其成长的具体方向,在大学里如果不把自己限制在某一个具体的方向上,比如就是为了考研,为了就业,为了出国,等等,未来可能到处都是方向。反过来说,如果过早过细地给自己确立了一个方向,到毕业时发现走不通,你可能就无路可走了。我还是主张大学生要做一个“粗毛坯”,给自己的未来创造多种可能性。大学不应该是“考研培训班”或“职业培训班”等等目标导向的,我们应该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将来成为一个可以适应更多机遇的优秀的人。大家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过好当下的每一步比什么都重要”。

●纵览整个艺术管理学界,您印象最深刻的有哪三件大事?

〇(1)2006年成立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2)2009年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第四届年会开启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项目创意策划大赛。

(3)2017年上海戏剧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艺术学理论下的“特设专业”,赋予了本科专业招收代码。

●您对后辈艺管人有哪些期望?

〇首先我非常羡慕当代的大学生,这和我们的大学完全不一样。在新时代中,艺术管理及其教育真正走到了社会发展的前沿,正在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无疑,学习乃至从事艺术管理,正面临着最好的时期,有着无限的机遇,全部的问题只在于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整体来说,我们的学生现在还缺少广泛的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如何担负起这个时代的责任,以更加有效科学的方式推进艺术管理以及文化事业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件事。我觉得,同学们必须深入思考的其实是如何让优秀的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并积极践行这个思考,让社会知道我们是优秀的艺术管理者。

●能给艺管专业的学生推荐几本读物吗?

〇我们都说是“读”大学,其实大学就是多读书,不读书,无大学。看书一定要凭兴趣,我只希望大学生多读书,却不知道推荐什么书给大家。如果要推荐的话,还是建议大家读专业经典著作的时候读一些哲学、文学方面的书籍。哲学能让人变得有深度,文学能让人变得有温度。像《中华读书报》《读书》这些书评性质的报刊杂志都要看看,多看书评也有助于我们把书读得更透彻。

除了培养读书的兴趣以外,大家还要锤炼自己读书的效率和能力。人不只有读书规模的多少,还有读书能力的高低,这些都是要在大学里逐步解决的。

一个半小时的采访在轻松、有趣的对话中很快进入尾声。董老师作为师者,始终引领着我们一起往更深层次思考,去感受思维火花的碰撞。他并未直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而更像是用自己的经验和思想,拨云散雾地,像那海上明亮的灯塔,指引着道路,引领着我们“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