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国制造需要“大国工艺”

中国制造需要“大国工匠”,更需要“大国工艺”。

1.4.1 精湛的工匠技艺源自先进的工艺技术

从2008年CETC-10的刘熙珍被命名为国防科工局“技术能手”晋升为高级技师,到2015年被誉为“大国工匠,军工绣娘”的CETC-29电装工潘玉华;从勇夺“OK国际杯”IPC中国手工焊竞赛年度总决赛亚军的CETC-38的电装工李莹,到荣获中国最高质量奖的中国航天三院8357所电装工陈洁;被尘封了三十多年的电子制造业出现了破冰回春的迹象。

在人们对中国电科CETC-10、CETC-29、CETC-38和8357所四位电装工的精湛技艺赞叹不绝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她们有共同的特点:一是爱岗敬业,二是她们最出色的技艺都表现在对高密度细间距片式元器件的组装焊接和返修技术中!

究其原因,得益于这些技术能手自身的修为和多年来对她们进行传帮带的老师傅们的无私奉献,也衬托出产生这些技术能手的企业领导多年来的坚持,最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技术能手都不是来自SMT产业最发达的深圳地区或民营企业,而是基本上来自军工企业。

然而,高密度细间距片式元器件的组装焊接和返修毕竟不是一项单纯的技艺,难道这些技术能手的成长离得开电装工艺人员的指导引领和精雕细琢吗?每一位取得辉煌成就的技术能手的背后都有着几十年来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电装工艺人员。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容易遗忘大国工匠背后的工艺人员!

诚如大国工匠,高铁动车接线工所说:严格按工艺要求去做。

无论是中国CETC-54的夏立完成0.004mm间隙齿轮的装配,还是CETC-29潘玉华、CETC-38李莹和8357所陈洁几位大国工匠所展示的在高密度细间距片式元器件组装焊接和返修时的精湛技艺;或者是我们的设计师能够设计出具有可制造性——设计工艺性的产品,无不建立在工艺规范的基础上!“没有大国工艺,哪来大国工匠?”

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复兴,中国制造是国之重器!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大国工匠,而大国工匠的造就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沉淀,需要积累,需要几十年潜下心来,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急功近利,见异思迁,频繁跳槽,都不利于造就大国工匠。

1.4.2 电子装联技术的重要性

电子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最多且成本最高的并不是工艺和制造,而是设计!尤其是电路设计!一个现代化的电子研究所或电子工厂的高层管理人员,如果只懂得设计,不懂得什么是工艺,什么是生产,是难以为续的。

要做好电装工艺工作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电装,什么是电装工艺。

电装是电子装联的简称,指的是在电子电气产品形成中采用的装配和电连接的工艺过程。电装工艺的含义是,现代化企业组织大规模的科研生产,把许多人组织在一起,共同有计划地进行电子电气产品的装配和电连接,需要设计、制定共同遵守的电子装联法规,这种法规就是电装工艺技术,简称电装工艺。

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的“并行工程”,是电子装备设计思想的一次革命,它的基本意思是,电子装联工作必须从产品的方案论证起参加进去,参与总体设计及电子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全过程的设计、决策。这就是近十年来在很多企业大力推行的以“异步开发模式”(并行工程)和“重用性”(公用基础模块——CBB)作为核心理念的IPD——产品开发模式、理念与方法。

在现代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中,电子装联技术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是总体方案设计人员、企业决策者实现产品功能指标的前提和依赖。电子装联可靠性是电子设备可靠性的主要问题,电子装联技术是现代电子设备设计和制造的基础技术。

电路、结构和工艺是构成电子产品的三大技术要素,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一台先进、完美的电子产品,不但要有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电路方案和结构设计,更需要先进的工艺技术,产品的最后实现及它是否具有市场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技术的先进程度。

对于电子产品而言,电路设计产品的功能,结构设计产品的形态,工艺设计产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