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电子热设计基础理论原理

电子热设计是指对各类电子设备(芯片、PCB等)、系统整机的温升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电子设备系统的正常工作,因此,电子设备热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传热学和流体力学。高温是电子产品最严重的危害,会导致半导体自由电子运动加快,信号失真,造成电子系统或器件的寿命降低、性能减弱、焊点变脆、机械强度降低,结构应力变形等;对于晶体管而言,结温的升高会使其电流放大的倍数迅速增加,这势必导致集电极电流增加,又使结温进一步升高,最终将导致元件失效。另外,散热性能的提升是电子产品小型化的关键问题。了解传热及流体的基本理论,有助于解决电子设备的散热问题。本章主要是讲解与ANSYS Icepak热仿真相关的传热、流体基础理论。

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是热量从高温区域流向低温区域传递,其基本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Q为热流量(W); K为换热系数(W/m2·℃); A为换热面积(m2); Δt为冷热流体之间的温差(℃)。

热量传递包含3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换热,一般电子热设计工程中,会组合采用两种或3种方式。例如,某机载雷达电子控制机箱,其散热的路径为:器件、模组的热耗通过导热作用传导至模块导热板,接着通过导热、自然对流、辐射将热量传至模块两侧,再经金属导轨传到机箱上下侧的波纹板;进风口的冷空气流入包含波纹板的风道,冷却波纹板后将热量带走,最后热空气流出系统。密封腔体内的器件及模组,需要考虑器件间、器件与壳体间的辐射换热及相应的自然对流,因此涉及的散热方式包含导热、对流、辐射换热,如图2-1所示。而对于外太空星载的电子控制产品,其涉及的散热方式主要是导热和辐射换热。

图2-1 某密闭机箱内PCB散热路径示意图

2.1.1 热传导

热传导是同一介质或不同介质间,由于温差所产生的传热现象。导热基本规律由傅里叶定律给出,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面积的热流量。传导的热流量与温度梯度及垂直于导热方向的截面积成正比。热传导表达式为

式中,Q为热传导热流量(W); λ为材料的导热系数(W/m·℃); A为垂直于导热方向的截面积(m2);为沿等温面法线方向的温度梯度(℃/m)。

式(2-2)中的负号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与温度梯度相反。可以看出,如果要增强热传导的散热量,可以增加导热系数,选择导热系数高的材料,如铜(约360W/m ·℃)或铝(约160W/m·℃);增加导热方向的截面积等。

对于金属来说,自由电子的运动和原子晶格结构的振动导致了热传导,因此金、银、铜、铝这些材料导热率和导电率都较高;在非金属固体中,原子晶格的振动高于自由电子运动,其导热率与导电率无关,但是原子晶格的规则程度与导热率有关,结构化的晶体点阵布置越高,导热率越高,但是导电率越差。最明显的材料是钻石,导热率是铜的5倍,但是导电率很差。

对于流体而言,分子间的空间比固体大很多,因此导热率更低。流体的导热率与压力和温度有关,但是电子散热中的流体,通常忽略导热率随压力的变化。气体导热率通常随温度呈现线性变化,但是每种气体的斜率不同。

通常来说,金属导热率较高,非金属次之,液体较低,气体最小。ANSYS Icepak内嵌了很多电子行业常见的材料库,常见材料的导热系数可通过ANSYS Icepak软件查询;另外,ANSYS Icepak支持用户建立自己的材料库。

2.1.2 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是对电子设备进行温升控制,保证其散热的主要方式。对流换热是指流动的流体(气体或液体)与其相接触的固体表面之间,由于温度不同所发生的热量交换过程。其中对流换热分为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自然对流是因为冷、热流体的密度差引起的流动,而强迫风冷是由外力迫使流体进行流动,是因为压力差而引起的流动。

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流态(层流/湍流)、流体本身的物理性质、换热面的因素(大小、粗糙度、放置方向)等。

对流换热可以使用牛顿冷却公式表达:

式中,Q为对流换热量(W); hc为对流换热系数(W/m2·℃); A为壁面的有效对流换热面积(m2); tw为固体表面的温度(℃); tf为冷却流体的温度(℃)。

可以看出,要增强对流换热,可增大对流换热系数和对流的换热面积。对于自然对流换热和强迫对流换热来说,前人提出了计算对流换热系数的准则方程,根据不同准则方程计算的对流换热系数,可以应用到ANSYS Icepak中进行散热计算。不同的准则方程在2.3节中会详细讲解。例如,某通信机柜的热仿真,可将通过自然对流准则方程计算的对流换热系数输入机柜Wall的属性中,用于考虑外壳和外界空气的换热过程。

另外,ANSYS Icepak本身也提供了计算换热系数的准则方法;作为一款CFD热仿真软件,ANSYS Icepak也可以计算出机箱外壳和外界空气自然对流的真实换热系数。

2.1.3 辐射换热

与传导、对流换热不同,物体以电磁波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的过程称为热辐射。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以一定波长向外辐射能量,同时也接受外界向它辐射的能量。热辐射不需要任何介质,可在空中传递能量,且能量可进行转换,即热能转换为辐射能或辐射能转换成热能。

物体间的热辐射是相互的,如果它们存在温度差,就会进行辐射换热过程。两物体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计算表达式为

式中,Q为对流换热量(W); δ0为斯蒂芬—玻耳兹曼常数,δ0=5.67e-8W/m2·K4; A为物体辐射换热的表面积(m2); εxt为系统发射率,其中ε1ε2分别为高温物体表面(如芯片、散热器)和低温物体表面(如机箱内表面)的发射率;F12为表面1到表面2的角系数;T1T2为表面1、表面2的绝对温度(K)。

由此可以看出,要增大物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可以提高热源表面的发射率(黑色阳极氧化)、热表面到冷表面的角系数、增大辐射换热表面积等。

在ANSYS Icepak中,包含3种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后续章节会有详细的讲解说明。在热模型的属性面板中,需要设置物体表面的面材料,包含物体的粗糙度、发射率、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半球漫反射吸收率等,如图2-2所示。

图2-2 ANSYS Icepak表面材料属性面板

2.1.4 增强散热的几种方式

从上述3种基本的传热表达式可以看出,电子产品的散热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增强换热。

(1)增加有效换热面积:如给芯片、IGBT安装合理的散热器;将芯片的热耗通过金线传导到PCB上,利用PCB的表面进行散热。

(2)增加强迫风冷的风速,增大物体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

(3)减小接触热阻:在芯片和散热器之间涂抹导热硅脂或者填充导热垫片,可有效减小接触面的接触热阻,这种方法在电子产品中最常见。

(4)破坏固体表面的层流边界层,增加紊流度。由于固体壁面速度为0,在壁面附近会形成流动的边界层,凹凸的不规则表面可以有效地破坏壁面附近的层流边界,增强对流换热。例如,两个散热面积相同的交错针状散热器和翅片散热器,针状散热器的换热量可增加30%左右,这主要是湍流的换热效果远高于层流,而针状散热器可增大紊流度;某螺旋形液冷板,在流道内增加小尺寸的圆柱形扰流器,可增加流体的紊流度,增强换热效果,如图2-3所示。

图2-3 螺旋流道内置圆柱形扰流器

(5)减小热路的热阻:在空间狭小的密闭腔体内,器件主要是通过自然对流、导热和辐射进行散热。因为空气的导热系数比较小,狭小空间内的空气容易形成热阻塞,因此热阻较大。如果在器件和机箱外壳间填充绝缘的导热垫片,则热阻势必降低,有利于其散热。

(6)增加壳体内外表面、散热器表面等的发射率:高温元件可通过辐射换热将部分热量传递给壳体,壳体表面的吸收率越高,元件和壳体间的辐射换热量越大,比如,对于一个密闭的、自然对流的电子机箱,壳体内外表面氧化处理比不氧化处理时元件的温升平均下降约10%。

另外,可对物体表面进行喷砂处理,以增大其辐射换热面积。图2-2中的Roughness表示表面喷砂处理后的粗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