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条 和室家恤宗族

张公艺[1]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麟德[2]中,高宗封泰山[3],幸其宅,召见公艺,问其所以能睦族之道。公艺请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协,由尊长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遂为乖争[4]。苟能相与忍之,则家道雍睦[5]矣!

江州陈氏宗族七百余口,每食设广席[6],长幼以次坐而共食之。有畜犬百余共一牢食,一犬不至,诸犬皆为之不食。

范文正公为参知政(事)时,告诸子曰:“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以)入家庙乎?”于是恩例[7]俸赐[8]常均于族人,并置义田宅云。

【注释】

[1]张公艺:(577—676),郓州寿张(今山东台前县,一说今山东阳谷县)人,历北齐、北周、隋、唐四代,享年99岁。他以和治家,仗义疏财,九代同居,是我国历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其治家方面的事迹见《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2]麟德:唐高宗李治的年号(664年正月至665年十二月)。

[3]封泰山:即泰山封禅。“封”指祭天,“禅”指祭地,“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4]乖争:纷争。

[5]雍睦:团结和谐,犹和睦。亦作“雍穆”。

[6]广席:众多坐席。

[7]恩例:本义指帝王为宣示恩德而颁布的条例、规定。此处应作“恩赏”解。朝廷的赏赐。

[8]俸赐:俸禄和所得的赏赐。

【译文】

张公艺的家族九世同居,北齐、隋、唐三代都曾旌表其门。麟德年间,唐高宗在封禅泰山途中驾临其家,问张公艺为何能和睦亲族。张公艺请求用纸笔对答,(高宗同意后)他于是提起笔来接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以表达自己的治家之道。张公艺认为,宗族成员间所以不和睦,往往或者由于尊长的衣食分配不平均,或者由于尊卑长幼之礼不完备,(这样一来)大家互相责问、互相抱怨的现象就会更加严重,进而就发生了种种乖异和争闹的事情。倘若大家能彼此忍让,那么家族内部自然就和睦融洽了!

江州陈氏宗族七百余口,每次聚族而食都要设置众多座席,族人按长幼次序入座并一起吃饭。陈家有家禽家犬百余,在一个圈里共食,一犬不至,诸犬皆为之不食。

范文正公为参知政事时,告诫几个儿子说:“吾吴中宗族成员很多,族中成员与我们固然有亲疏之分,但以祖先的眼光来看都是子孙,所以又没有了亲疏之别。如果祖宗眼中的后世子孙无亲疏之别,那么对族中饥寒者我们能不帮扶救助吗?我们范氏家族从祖上积德至今已百余年,而家道昌明从我开始。如今蒙祖先庇佑而做了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帮扶救助宗族中孤弱饥寒者,将来如何见祖宗于地下,如今又有何脸面进入家庙祭祀祖先?”于是,将所得到的朝廷赏赐和个人俸给经常平均分配给族人,并为族中极端贫苦者或孤弱无依者置买义田(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