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涧县卫生志
- 《清涧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
- 1294字
- 2020-06-25 14:38:30
序三
《清涧县卫生志》付梓问世,是清涧卫生事业大事,也是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又一项丰硕成果。
清涧医药,源远流长,名医辈出,著称晋陕宁蒙。历代名医为一方百姓健康生活,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高杰村镇李家崖发掘的距今约3000年的殷商古城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像,脊椎、肋骨和肛门清晰可辨,说明当时人们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已经达到粗浅解剖的高度。境内出土的“扁鹊行医”“羽人采药”等汉画像石,即为境内古代医药生动写照。明代师功凯不计报酬为民解除病患,白羽宸“精于医,著《医论》二十卷”,张源“数剂汤药,治愈直隶总督便血顽疾”被传为佳话。清顺治元年(1544)清涧城王氏,合族集资,于县城北街创办大生堂药铺,延医坐诊。乾隆四十九年(1784),中医霍志珍办药帘,治痘症,方圆著称。嘉庆六年(1801)霍冀州、霍豫州兄弟设益生堂从医从药。清末,清涧城内太和堂、寿光堂、寿元堂、德元堂、济众堂等诸多医药堂,为民众减轻疾苦功不可没。
民国时期,清涧中医药事业更加兴盛。民国元年至十年(1912—1921),城内先后有大生堂、益生堂、太和堂、益寿堂、益德堂、寿元堂、益生堂等中医药店。十一年至十五年(1922年—1926年)间,解家沟、店则沟、玉家河、石嘴驿、李家塔、折家坪、乐堂堡等地,先后开设德春堂、济生堂、永德堂、万寿堂、万春堂、寿元堂、益生堂中药店和中医诊所。民国二十五年(1936),清涧县国民政府成立中医诊所。
1940年,清涧县人民政府创办第一个人民中医诊所清涧县保健药社,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中医诊疗。特别是中成药的炮制加工,品种增加、质量提高,推动了清涧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清涧卫生人前赴后继、砥砺奋进,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以其绚丽多彩的成就,赢得人民信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农村卫生事业突飞猛进,基层卫生院长足发展,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日益健全,多层次办医格局逐步形成。新型合疗全面覆盖,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效缓解,医患关系日趋改善。医疗、预防体系日趋完善,公共卫生保健成效显著。卫生监督不断强化,医疗秩序更加规范,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全民卫生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编纂《清涧县卫生志》,是对历史追本溯源,寻找其兴衰轨迹,对于存史、资政、教化,推动清涧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喜可贺的是,这部数易其稿、跨度几百年、篇幅30万字的《清涧县卫生志》终于面世了。众所周知,编写志书是一项十分艰苦复杂的工作,它要求系统、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现状,要求编写人员既要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又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编写人员正是以这种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使这项浩繁的工程得以完成。本志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流畅,是一部统合古今,纵览兴衰,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专业特点、地方特色的志书。
光阴荏苒,沧桑流变。我们回首昨日的业绩,直面明天的挑战,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清涧县卫生志》的出版,一定会在清涧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发挥她预期的作用,清涧的卫生事业也定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更新更灿烂的篇章。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