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涧县卫生志
- 《清涧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
- 2020-06-25 14:38:30
第四章 疾病预防控制与管理
第一节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情况
清末民国初,有少数民间医人流动四乡,为小儿种牛痘,预防天花,但消毒等技术处理不够严密,时有感染等情况发生。
1940年春,清涧县人民政府成立,防疫工作起步,但技术人员缺乏。1948年,石嘴驿等三区瘟疫暴发,绥德专署和县人民政府派员深入农村,全力抢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预防接种的疫苗种类增多,且形成制度化,实行免费注射,计划免疫。
1951年,开始进行疫苗预防接种。
1952年春,美国在朝鲜战场和中国东北投放细菌武器。3—5月,全县出动大批医疗卫生人员,边宣传动员,边进行疫(菌)苗接种,接种痘苗32345人次,防疫菌苗3435人次。
1953年,境内麻疹病大流行,省、地、县组成医疗队,县区组成防治工作队,赴疫区防治扑灭。
1955年,境内控制了脊髓灰质炎和白喉诸症。
1963年,清涧县建立鼠疫预防领导小组,至1967年,全县人均消灭老鼠1.2只。
1964年,成立“布病”防治领导小组,历经七年普查,全县查出布病感染者2558人,发病431人。
1965年,消灭了新生儿破伤风,麻疹、流脑、痢疾和百日咳等发病率大幅下降。
1967年,县医院收治流脑患者72例,平均治疗5天,治愈率达95%。
1970年12月26日,建立清涧县卫生防疫站(简称防疫站),与县医院合署办公。1971年11月10日,正式开始办公并启用印章,成为全县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监测、健康教育的中心。
1973年起,县医院和各公社卫生院在传染病流行季节专设传染病房。
1974年,就黑热病防治问题,邀请上海市寄生虫病学专家和卫生防疫站技术人员授课指导。并对重点病区郝家墕、双庙河两个公社的疑似患者进行普查和认定。
1974年以后,进一步健全县、社、队三级卫生防疫网,疫情报告、预防注射、疫点处理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1976年,施行以免疫为主的免、管、治综合措施。
1978年,省地防疫站在清涧召开布病防治试点验收现场会,确认本县已经达到中央北方地方病防治办公室规定的布病控制标准。
1979年,为施行传染病管理新办法,全县建立县、社、队三级疫情情报报告制度,各公社配备防疫专干。
1982年,对全县6个试点3196人做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防治控制结核病提供了依据。
1990年4月,在全国第三次结核病调查中,完成1604人的调查任务,被评为全国结核病调查优秀县。
2005年,通过机构改革,防疫站撤销,改设“清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承担疾病预防、疫情控制、疫源地处理、突发卫生事件及重大疫情的调查处理、救灾防病、艾滋病、性病、结核病、寄生虫病、慢非传病、地方病防治、免疫预防、检验检测、预防性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业务指导等主要业务工作。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1990—201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由最初的应急事件处置,逐渐规范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自2003年5月以后,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每年均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建立(调整)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急处置工作专家小组、应急处置技术工作指导小组、采样检验组、消杀组、疫情信息组、后勤保障组、健康教育组;完善应急设备物资的储备;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组织预案演练;指导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02年7月4日,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了整个县城,洪水所到之处,房屋倒塌、建筑物损毁。清涧卫生局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组成救灾防疫领导小组,出动三个消杀灭小组,一个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小组,一个应急医疗小分队,迅速奔赴灾区开展灾后防疫工作。同时启动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掌握动态信息,赶印“灾后卫生防病”宣传单1万余份,为灾区投放漂白精片400公斤,漂白精粉近万斤、清洁宝100袋,喷洒消毒液2万斤,确保了灾后全县无一例疫情发生,无一例灾后传染病流行,受到省、市、县领导的一致肯定和人民群众的一致赞扬。
三、计划免疫
预防接种管理 计划免疫前期:从1970至1977年,这一阶段逐步开展卡介苗、糖丸、百白破三联疫苗和麻疹疫苗的接种。从1978至2004年,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基本建立健全了计划免疫冷链系统,相继实现了以县、乡为单位,儿童卡介苗、糖丸、百白破三联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85%,无脊灰的目标。
1990年是完成儿童计划免疫第二个85%目标的关键一年,先后五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村检查指导,抽样调查、分析评价、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经统计,建卡率为99%,基础免疫:卡介苗100%、糖丸全程99.5%、百白破全程99%、麻苗99.3%、四苗覆盖率达98%,顺利地完成了本年度的计划免疫任务。
1991年,根据对全县110个村委会,儿童1100人的调查,卡介苗95%、糖丸全程97.8%、百白破全程97.8%、麻疹94.6%,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控制的相应传染病都控制在国家指标以内。
1992年,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印制了《儿童计划接种证》,发到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求新出生儿童一律更换接种证。
1993年,针对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出现滑坡的苗头,县卫生局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动员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实现儿童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到95.3%。
1994年,落实《关于预防接种工作酌情收取劳务费的通知》精神,真正起到了解决乡村医生的部分劳务补助和消毒材料的消耗补充、接种器具的购置费用,保证了全县疫苗冷链运转,减轻国家财政压力,推动了我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1995年,对全县儿童计划免疫进行了考核验收,建卡率95%、基础免疫“四苗”覆盖率为94.5%,百白破加强接种率为95.2%,糖丸加强为98.5%, 18个乡镇平均考核得分91.9分。
1996—2000年,全县计划免疫工作顺利开展,计划免疫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实施阶段。
2001年,儿童常规免疫进一步加强,乙肝疫苗作为一项指标,纳入考核。
2002年,在老舍窠乡,下二十里铺乡进行计免试点工作,建立“计免和传染病防治示范乡镇”专人承包负责制,带动了全县的计免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2003年,先后四次对全县18个乡镇的计划免疫、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并进行了打分考评,通报了工作较差的几个乡镇,通报了腮腺炎流行暴发的宽州镇苗家沟小学。全年“五苗”接种率为:卡介苗94%、糖丸全程98%、百白破全程92%、麻疹92%、乙肝75%。
2004年起,实行计划免疫工作站领导包片和业务人员包乡镇的制度。开展了一轮脊灰强化疫苗活动,服苗人数4048人,服苗率90%。全年卡介苗98%、糖丸全程99%、三联99%、麻疹疫苗99%、乙肝疫苗97%,建卡率达97%以上。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接受了省级计划免疫工作的抽查工作,受到好评。
从2005至2014年,巩固成绩、扩大内容、提高质量,保证预防接种工作可持续发展,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7年,国务院发布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2005年,全年举办6期基层医院院长、计划免疫专干业务培训班,培训人数达201人次。“4·25”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在县城红巷口进行了两次大型的宣传活动,散发传单15000份,宣传画3000张,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全年接种率为:卡介苗99.66%、糖丸全程98%、百白破全程99.66%、麻疹疫苗99.65%、乙肝疫苗82%。在迎接省、市两次检查的时候,受到表扬。
2006年,全年“七苗”接种率为:卡介苗99.8%、糖丸全程99.8%、百白破全程99.8%、麻疹疫苗99.9%、乙肝疫苗85%、乙脑疫苗99.9%、流脑疫苗100%。
2007年9月,在全县组织实施了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全县应种儿童17592人,实种儿童17548人,接种率达99.75%,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全年“七苗”接种率为:卡介苗99.87%、糖丸全程99.72%、百白破全程99.15%、麻疹疫苗99.90%、乙肝疫苗90.98%、流脑全程99.43%、乙脑全程99%。
2008年,全年“七苗”接种率为:卡介苗100%、糖丸全程100%、百白破全程100%、乙肝疫苗98.3%、麻疹疫苗99.6%、流脑全程81.5%、乙脑全程100%。
2009年,7月份开始甲肝、麻腮风疫苗也纳入了免疫规划考核指标中。全年接种率为:卡介苗100%、糖丸全程99.84%、百白破全程97.72%、乙肝疫苗99.92%、麻疹疫苗99.83%、流脑全程100%、乙脑全程91.71%。
2010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在清涧县实施的有乙肝、卡介苗、二联、三联、麻风、流脑、A +C 群流脑、乙脑、甲肝等11种疫苗。全年“十一苗”接种率分别为:乙肝疫苗100%、卡介苗100%、糖丸全程100%、二联全程100%、百白破全程100%、麻风疫苗100%、麻腮风100%、流脑全程100%、乙脑全程100%、甲肝疫苗100%。
2012年,全面实施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传染病防治、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和老年人保健,以及精神病管理等十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育龄孕妇女补服叶酸、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两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缩小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步伐。至2014年,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184306份,建档率92%,电子建档137346份,建档率69%;慢性病管理4912人,重性精神病人管理245人;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28.05万元,补服叶酸1323人;免疫规划水平逐步提高,适龄儿童“九苗”接种率平均达到98.8%,传染病网络直报正常运行,及时报告率100%;继续巩固我县无脊髓灰质炎成果,有效应对手足口病疫情形势,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力度,全年无重大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
2013年1月27日,清涧县卫生局召开关于进一步做好脊髓灰质炎、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紧急会议。通报全县2012年度脊灰、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情况。并从2013年1月28日到2月6日进行脊灰、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2013年3月21日至23日,清涧县卫生局举办脊灰和麻疹类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培训班,进一步加强脊髓灰质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相关知识和接种疫苗不良反应处理技术。
2011—2014年,以维持高水平免疫接种率为目标,抓适龄儿童计免建卡、建证、接种工作,抓建卡、建证、接种等计免的基础工作。在全县推广普及定点接种,14个镇卫生院实行定点接种与上门接种相结合的方式,按月开展冷链运转。
表4.1 1990—2014历年各种菌(疫)苗预防接种统计表
计划免疫质量管理 1970至2004年,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即计划免疫。2005年我国预防接种的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2005年后,预防接种严格按国家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执行,在疫苗使用管理、冷链系统管理、预防接种服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及处理等方面均需按规范执行。
2006年,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2004年,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从2006年9月开始,实施对入园、入学的儿童实行查验预防接种证,提高了强制计划免疫的接种率,发现漏种的疫苗及时补种,有效降低学校传染病的发生。
2007年,扩大免疫规划实施,贯彻卫生部关于印发《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范围,在现行全国范围使用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依据要求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种。
2008年,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调查处理。依照2008年卫生部第60号令公布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规定,单位若有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及时向上级报告。
自1970年起,清涧县制定(后不断修订)详细的计划免疫质量控制方法、方案。将免疫规划工作纳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年度考核管理,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和奖惩措施,对发生免疫规划责任事故或达不到接种工作要求的,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同时,加强县、乡防疫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防疫人员变动必须首先通过卫生局、县疾控中心批准方可调整,严把人员准入关,从源头解决基层免疫规划人员素质低的问题。
发挥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的下基层指导工作,对乡镇接种单位的冷链运转、疫苗管理、接种情况要及时进行检查,确保免疫规划覆盖所有目标人群、不留盲点,确保把免疫规划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广大儿童身体健康。
为提高基层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逐步对防保专干、新上岗人员、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操作管理人员、预防接种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加强预防接种、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疫苗冷链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严格按规范、方案、条例等要求实施,杜绝经验主义及习惯性做法;加大对防保所长业务管理水平,防保人员业务及技术操作能力考核评估,切实地提高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素质。
坚持搞好每年的“4·25”免疫规划宣传周活动,加强扩大免疫规划政策及计免相关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与广电、教育等多部门合作,增加电视、广播、报纸的宣传频率。
完善督导、考评方案,实行月、年终(中)及重大项目考评相结合、基础工作和亮点工作相结合的考评方案,做到“一事一评”,及时反馈。加强督导检查队伍建设,做到懂业务、不偏颇。通过考评方案设立和考评队伍建设,提高督查考评的质量,收集督导资料,建立督导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自查自纠,及时解决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后,根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内容和要求,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和新的免疫程序,结合清涧实际情况,完善免疫服务形式,增加服务次数,规范预防接种行为,提高免疫服务质量,努力提高接种率,确保适龄儿童及时得到预防接种服务。根据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需要扩充冷链容量,完善冷链建设、补充和更新机制。按照《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的要求,严格实施疫苗的冷链运转,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储存、运输、使用各环节的冷链监测和管理工作,确保计划免疫工作符合质量控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