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体力时代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经历了数以百万年计的漫长的体力时代。那时社会生产主要依靠人或牲畜的体力完成。在早期的狩猎时代,产出不够吃穿之用,没有富余产品,居无定所,不能开展投资,因而没有企业,没有商品。

水与火的利用、种子的培育、动物的饲养、草药的识别推动了生产力的逐步发展。随着农业种养业的发展,人们有了定居点,粮食和牲畜有了富余,逐渐产生了富余产品的交换,产生了集市贸易,催生出商品生产,出现了投资,出现了企业,出现了除血缘、地缘之外的人缘、币缘[1]、企缘关系。

在体力作为主要生产力的时代,生产技术非常原始,交通和通信还很落后,交通靠走,通信靠吼,能源主要靠烧柴产热和水流重力的简单运用,商品交换量很小,企业规模不大。企业是个人的、家族的、皇家的,产权单一,企业制度一般是独资企业或无限合伙。那时的企业不是法人,经营企业的人和企业在法律上互不分离,企业投资经营者对企业债务须承担无限责任,家庭成员责任须彼此连带。投资经营者的无限责任制度使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诚信,但也因资本不足、人才不够和责任风险抑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体力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进化得相当缓慢,数以千年也难见什么大的变化。

体力时代,企业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和金属矿产品。前者用于人口的繁衍与体力的再生产,后者主要用于生产钱币、武器和工艺品,借以开展贸易、礼仪或进行战争,获取粮食、布匹、土地、矿产和俘虏。

体力在劳动中创造财富,也在烧杀抢掠中毁灭财富。体力时代社会财富的积累很慢,破坏却很快。战争、瘟疫、自然灾害,都会使社会生产力不断遭受几近于归零的毁灭性打击。

人类长时间处于体力时代的根本原因在于,那时人类还处于科技文化发展的诱导期,人们只能靠师徒面授传递极其有限的生产经验,科技知识积累不足,文化贫瘠的人们缺少创造工具和对自然界能量加以有效利用的能力。

与体力时代的生产相伴随的市场交换是原始的小规模商品交易。市场形态主要是离散化的集市贸易。集市地点多选择在交通便利、货物与人口较多的集镇或码头。时间上或逢三逢八,或在五在十,定期开集,日中而市。市场性质是综合性的,交易品种五花八门,既有生活用品,也有生产资料。体力时代的市场交换从以物易物开始,后来逐渐出现贝壳、龟甲、铜、银、金等一般等价物。

人类得以告别体力时代走向蒸汽时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刷术的率先突破。1045年,中国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水墨印刷术,并在其后的几百年间沿丝绸之路逐渐传到亚非欧各国。1450年,德国古登堡出现使用合金活字和油墨的印刷机,推动包括圣经在内的各类书籍的大量复制印刷和新兴文化的广泛传播。这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科技发展,导致了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创出规模空前的殖民地大市场,为飞梭纺织机和蒸汽机的诞生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