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产业发展与重大项目研究
- 郁鸿胜 李娜 张岩编著
- 5274字
- 2020-08-28 05:17:41
一、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园区发展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在我国境内途经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带动大陆桥沿线地区的开放和开发,对于东部较发达地区和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东部地区利用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优势,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内陆地区利用人力资源丰富、纵深广阔、产业基础较好优势,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西北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一带一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一)连云港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连云港市东部城区,属于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是连云港市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核心区域,是连云港市优质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和精华所在。规划管理面积126平方千米,拥有区内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新医药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高性能纤维检验中心,以及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等科技创新载体,具有承接各类项目的一流平台。连云港开发区具备建设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现代临港工业基地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等“四新”产业集聚的得天独厚条件。开发区区位交通优越,物流便捷通畅,发展空间广阔,潜力无限。
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8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15年3月《国务院关于同意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国函〔2015〕25号)后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产业定位上,开发区确立了以都市型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新”产业的产业定位,并按照非高新技术项目不进、非新兴产业项目不进、非环保类项目不进的“三不进”标准,刚性设置项目进区门槛,收到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导向效应。
(二)青岛
青岛西海岸新区: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批复》(国函〔2014〕71号)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新区规划发展成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要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服务于青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定位,把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为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积极作用。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3月动工兴建,规划面积20.02平方千米,2006年设立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2008年设立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现全区(包括黄岛区)总面积274.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0万。按照“大港口、大工业、特色旅游”三大特色经济的布局,主导产业的主体框架基本形成。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基本建成港口、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修船、海洋工程“六大产业集群”。
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2000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2年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区。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规划面积66平方千米,位于青岛市红岛经济区。围绕“蓝色、高端、新兴”的产业定位,突出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推动软件与信息技术、蓝色生物医药、海洋装备研发、高端装备智造、节能环保与新材料五项支柱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1+5”产业体系。
(三)日照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8月启动建设日照市出口加工区,1992年4月更名为日照开发区,2002年2月省政府将开发区统一更名为经济开发区,由此更名为日照经济开发区;201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开发区发挥靠海临港优势,加快构建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海洋装备制造、粮油食品加工、制浆造纸及印刷包装和现代物流“4+1”蓝色产业体系,打造开放创新先导区、蓝色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新城区。
(四)徐州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7月,2010年3月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面积293.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0万。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徐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产业升级的示范区、创新创业的活力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2012年在全国200家国家级开发区中综合排名20位,成为全国第20家、江北首家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获批国家高端工程机械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徐州最大最重要的产业中心、江苏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的工程机械之都。现已形成以徐工集团、卡特彼勒等企业为骨干,从主机到关键零部件较为完整的高端工程机械产业链;形成了以工程机械为龙头,矿山机械、建材机械、风电设备、节能环保设备为特色的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开发区以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及高端家电、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五大新兴产业及特色食品、纺织服装两个传统产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是国家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品牌示范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
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总体规划面积180平方千米,拥有35万常住人口。高新区是省、市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五)郑州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成立,2000年2月获批为河南省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规划控制区域范围北至陇海铁路,西至机场高速,南至福山路,东至万三公路,面积158.7平方千米。辖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省级国际物流园区两个专业园区,拥有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高新技术创新中心、保税物流中心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区内常住和从业人口约38万人,全区聚集各类企业3000余家,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与国际陆港、郑欧班列、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省、市重点开放平台。
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全区行政代管面积110平方千米,总人口25万余人。园区坚持以高端项目、大项目的引进和培育为重点,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五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软件服务外包、网络安全、新能源、仪器仪表、生物制药、超硬材料等七大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了以电子信息、软件、动漫创意为核心内容的千亿级新兴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区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绩。
(六)洛阳
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划定的规划开发面积为5.6平方千米。高新区实际管辖面积96平方千米,总人口10.5万人。结合洛阳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高新区确定了重点发展信息和文化设计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扶持发展新材料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2+2”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1994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2年10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领域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先进制造业、电力能源、铝及铝深加工、石化及化纤后加工、硅材料、钼钨钛等六大产业基地已经形成。同时围绕建设“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突出特色园区建设,注重现代商贸模式和传统商贸业的融合,充分发挥洛阳和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特色及历史文化优势,打造洛阳市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七)西安
西咸新区:2014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函〔2014〕2号文件正式批复陕西设立西咸新区,它是中国的第7个国家级新区,并成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千米,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新区发挥西安科研资源优势,统筹科技综合配套政策,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型产业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中—天水经济区:2009年经国务院批复通过成立,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千米,总人口为2842万人。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经济区建成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农业方面,该区旨在建成全国重要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果业、畜牧业基地,建成全国农业示范基地和航天育种基地。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重点发展研发处于价值链高端、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创新型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在产业类别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尤其注重培育通信、光伏与LED、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力设备、能源技术、软件与服务外包、创新型服务业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2000被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设立国家级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2010年被工信部批准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开发区位于西安市北门外、城市南北中轴线——未央路两侧,北二环和绕城高速公路之间,由中央商务区、出口加工区、泾渭新城、草滩生态产业园等4个功能园区组成,规划总面积71平方千米。开发区已初步成为一个外向型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形成了以机械电子、轻工产品、生物医药、新材料为支柱产业和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八)兰州
兰州新区:第5个国家级新区,位于兰州北部秦王川盆地,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是甘肃与国内、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门户,规划面积806平方千米,辖永登、皋兰两县五镇一乡,现有总人口10万人。新区规划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东中部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先导区,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扩展区,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27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规划总面积125.56平方千米,包括雁滩园区、榆中园区、兰州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物流产业园三大园区。已基本形成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及文化创意等六大支柱产业。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93年3月,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9.53平方千米。开发区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轻纺、建材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九)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始创于1992年,1994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乌鲁木齐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部,全区规划管理面积480平方千米,总人口27.4万人。开发区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行政区、兵地融合发展区、经济合作区,以及新疆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产业园等,形成了冶金、风电、食品饮料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制造、机械装备、新型建材、现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新型煤化工、信息工程、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全国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西北最大的冶金工业基地、西北新兴的汽车及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全疆最大的食品饮料加工基地、新疆创智商务总部基地、面向亚欧的国际商贸物流及出口加工基地、面向中亚的软件信息产业基地等七大基地。
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8月,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地处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东临城市快速路——河滩路,南起新医路,西临太原路和乌昌快速路,北至乌鲁木齐中心城北边界,规划面积326平方千米。国际机场、铁路、公路三位一体,常住人口80万人。开发区以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中亚科技经济合作的桥头堡、中国西部创新驱动和低碳发展的先行区,打造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及俄罗斯市场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基地,成为新疆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引擎和乌鲁木齐的科技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