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语义的组合

一、语义正确组合的条件

义位不仅处在纵向的聚合关系之中,还处在横向的组合关系之中。义位可以组合成义丛、义句以至更大的单位。合格的语义组合,不仅要合乎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而且要符合语义规则和语用规则。那么,什么样的语义组合才算是正确的呢?情况比较复杂,各种语言也不相同。就一般意义来说,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语法规则

每种语言乃至方言都有自己的语法,不合语法规则不能被接受。例如,“很他吃大”不合汉语语法,“The tree tall”不合英语语法;在汉语普通话中“吃饭、喝茶、吸烟”分别用不同的动词,但在汉语的一些方言里可以同用一个“吃”。因此,符合不符合语法规则,要放在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系统里来判定。

2.符合客观事理

语义的正常组合以客观的逻辑事理为基础。如果组合的意义违背客观事理,这样的组合即使合乎语法,也难以被接受。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在他的《句法结构》(1957)里举过这样的例子: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无色的绿色念头在狂怒地睡觉。)再如汉语:“丧偶的婴儿在谈恋爱。”这样的组合尽管符合英语或汉语的语法,但语义是荒谬的,因为违背了客观事理,也违背了语义特征的相容性。

但客观世界是复杂的,存在许多特殊情况。如外国一则谜语:一个不是男人的男人用一块不是石头的石头打一只站在不是棍子的棍子上的不是鸟的鸟。谜底:一个太监用一块浮石打一只站在芦苇上的蝙蝠。用看似矛盾的语言形式表达客观世界存在的特殊情形。

3.符合语用环境

语义组合不仅要考虑理性意义的搭配是否合理,还要考虑词语的附加意义跟语体、语境是否和谐,相宜者谓之得体,否则就是不得体。不得体也是语义组合不正确的一种表现。例如,说“××总统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得体;而说“阿Q今晚将下榻在未庄的一个破庙里”就显得很滑稽。

4.符合语音节律

这点对汉语很重要。汉语是韵律性比较强的语言,语义组合时还要符合韵律规则。例如,“种花、种草、种花草、种植花草”都是可以接受的说法,但“种植花、种植草”就是不好的组合;“制法、造法、制造法、制造方法”都可以接受,但“制方法、造方法”却不能被接受。

二、组合对语义的选择限制

一个语义组合体对组合成分的语义起着选择限制的作用。比如,多义词在组合之中一般会消除多义。

a.My brother is a bachelor.

b.My sister is a bachelor.

a句既可理解为“我的哥哥(或弟弟)是个单身汉”,也可理解为“我的哥哥(或弟弟)是个学士”;b句只能理解为“我的姐姐(或妹妹)是个学士”。因为英语“to be”句式要求主语和表语在语义特征上一致,bachelor的两个义位,“单身汉”的语义特征是[+男性],“学士”的语义特征是[±男性],而brother的语义特征是[+男性],因而两种理解都可以;sister具有[-男性]特征,所以只能理解为“学士”。

即使是歧义结构,在更大的组合中也能消除歧义。“学习文件”有述宾、偏正两种理解,但在下面的组合中可以分化歧义:

a.下午各单位都学习文件。(述宾)

b.下午各单位都领学习文件。(偏正)

由于组合对成分语义有选择限制作用,那么组合就有助于确定一个单位的意义。如汉语“走”是个多义单位,但在组合中可以确定是什么意思。

走路:[+用脚][+交互向前移动]

走棋:[+用手][+移动]

走亲戚:[+探望]

走味:[+改变原样]

说走了嘴:[+泄露]

三、语义结构

(一)什么是语义结构

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有关联的义位组成的结构。义丛、义句都是语义结构,表现为词组、句子等语言单位。

一个语义结构包含结构体、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三个要素。如“我吃苹果”,整个是个结构体,包含“我”、“吃”、“苹果”三个结构成分,靠“施事—动作—受事”的结构关系组合在一起。

语义结构不限于动词和名词性成分组成的结构体,还可以是“N+(的)+N”,如“小明的书”,形成“领有—所属”关系;“A+N”,如“好书”,形成“限制—被限”关系等等。如果把范围限定在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和名词性成分上,就是“述谓结构”,如“花开”、“花红”都是述谓结构。述谓结构是一个谓词和若干个谓项(名词性成分)组成的语义结构。如果把范围进一步限定在动词和名词性成分上,就是“动核结构”。由于目前“动词中心论”占据主流地位,人们比较关注动核结构。

(二)动核结构

动核结构(verb-core structure)是一个动词与若干个名词性成分所组成的语义结构。由于理论背景不同,有“论元结构”、“题元结构”等不同称呼。在动核结构中,动词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又叫“动核”,名词性成分叫“论元”(argument),或称“谓项”、“变元”、“题元”等。

可以从结构体、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三方面来观察动核结构。

动核结构分为基本式和扩展式两种结构体。“我看书”是基本式,“我昨天在教室里看书”是扩展式。

一个动核结构必须包括动词和论元两种结构成分。动词是核心,论元是动词语义关涉的名词性成分。论元分为强制性(必选)论元(有人称为“动元”)和非强制性(可选)论元(有人称为“状元”)两种。如上例中的“我”、“书”是强制性论元;“昨天”、“教室里”是非强制性论元。

动词和论元靠语义结构关系结合在一起。在这种关系中,名词性成分充当的语义角色形成名词的格(case),如在“我昨天在教室里看书”中,“我”是施事,“书”是受事,“昨天”是时间,“教室里”是处所;在“用笔写字”中,“笔”是工具,“字”是结果等等。对格起标记作用的成分叫格标(case label),如“在教室里看书”中的“在”是表示处所的格标,“用笔写字”中的“用”是表示工具的格标。

动词和论元的语义结构关系还体现在动词所关涉的强制性论元的数量上,可据此给动词进行价(valence)分类:一价动词(只关涉一个强制性论元的动词),如“病”、“睡觉”;二价动词(关涉两个强制性论元的动词),如“吃”、“看”;三价动词(关涉三个强制性论元的动词),如“给”、“赠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不同的语境里同一个动词所带的名词性成分的数量不同,如问“你看不看书?”可回答“看书。”也可回答“看。”但“看”都是二价动词。

(三)语义指向

在一个语义结构中,成分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语义联系。语义指向(semantic orientation)是语义结构中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或邻接,或不邻接,主要指非邻接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通俗地说,语义指向就是一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个成分。举例如下。

1.状语的语义指向

a.浓浓地沏了一杯茶→沏了一杯浓浓的茶

b.衣服没有穿破→衣服穿过多次,但没有破

例a中,状语“浓浓”指向“茶”;例b中,状语“没有”指向“破”,而不 是“穿”。

2.补语的语义指向

a.他喝醉了酒→他喝酒,他醉了

b.他喝干了酒→他喝酒,酒干了

c.他喝完了酒→他喝酒,喝完了/他喝酒,酒完了/他喝酒,喝完了,酒也完了

例a中,补语“醉”指向主语“他”;例b中,补语“干”指向宾语“酒”;例c中,补语“完”既可以指向述语“喝”,也可以指向宾语“酒”,还可以兼指“喝”和“酒”,因此有歧义。

3.副词“都”、“只”的语义指向

a.小明和小华都买了这套丛书

b.小明和小华只买了这套丛书

c.这套丛书只小明和小华买了

d.这套丛书小明和小华都买了

例a中,“都”指向“小明和小华”;例b中,“只”指向“这套丛书”;例c中,“只”指向“小明和小华”;例d中,“都”既可指向“这套丛书”,也可指向“小明和小华”,还可兼指“这套丛书”、“小明和小华”,因此有歧义。

(四)语义结构关系与语法结构关系

现实的词语组合,具体的语义关系十分复杂,如“打铁”、“打酱油”、“打扑克”、“打篮球”、“打票”、“打官司”等,前后两个词语之间的具体语义关系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都是“动作—受事”的关系,这就是语义结构关系。语义结构关系是词语在组合中形成的语义层面上的抽象概括的关系。有人称为“隐性语法关系”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2).

语法结构关系是词语在组合中形成的语法层面上的抽象概括的关系。有人称为“显性语法关系”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2).。上举“打×”各例都是述宾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和语法结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例如,同是“动作—结果”的关系,“挖洞”是述宾关系,“挖通”是述补关系;同是述宾关系,“挖土”是“动作—受事”关系,“挖坑”是“动作—结果”关系。

相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有多种结构形式,给表达提供了选择的余地。例如:

我用小刀切碎了一棵白菜。

用小刀我切碎了一棵白菜。

一棵白菜我用小刀切碎了。

我用小刀把一棵白菜切碎了。

一棵白菜被我用小刀切碎了。

我是用小刀切碎一棵白菜的。

以上各句“我”都是施事,“小刀”都是工具,“切”都是动作,“碎”都是结果,“一棵”都是数量,“白菜”都是受事。

四、句子的意义

句子的意义有三个不同的层面:

1.逻辑意义

句子的逻辑意义是由句子实词本身的意义和相互间的语义关系构成的意义,反映的是句子与现实的关系。例如:

a.小华打破了杯子。

b.小华把杯子打破了。

c.杯子被小华打破了。

三个句子在逻辑上是等值的。

2.语法意义

句子的语法意义是由词语的语法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主要由词语的语法形态、虚词、语序等表示。如上面举的三个句子的语法形式就不同,a句是主动宾句,b句是“把”字句,c句是“被”字句,表达了不同的语法意义。

3.语用意义

句子的语用意义是说话人使用句子时的交际意图和句子的交际价值,与语境密切相关。例如,假定小华和小明是姐弟俩,妈妈下班刚到家,小明马上就对妈妈说:“小华打破了杯子。”小明可能是告状,也可能表明此事不是自己干的,带有显示自己是好孩子的意味……说话人是何意图,只能结合语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