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训练

一、名词解释

1.交际

2.思维(北京师范大学2003)

3.动觉思维

4.形象思维

5.抽象思维

6.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苏州大学2002)

7.符号

8.能指

9.所指

10.象似性(清华大学2008)

11.组合关系(中国人民大学2000、苏州大学2002、华中师范大学2004、南开大学2006)

12.聚合关系(苏州大学2002、中国人民大学2003)

13.共时(南京大学2002)

14.历时(南京大学2002)

15.语言(北京语言大学2000)

16.言语

17.口语

18.书面语(中国人民大学2001、山东大学2007)

19.副语言(华中师范大学2004:依附性副语言。)

二、术语比较

1.符号/征候(北京语言大学2000、苏州大学2001、南京师范大学2011)

2.能指/所指

3.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北京语言大学2001、华中师范大学2008.//南京师范大学2009:举例说明什么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有什么作用?)

4.语言/言语

5.素单位/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2000)

6.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华中师范大学2001)

三、填空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 )工具和( )工具;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 )工具。

2.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特殊性就在于语言具有( )功能和( )功能。(华中师范大学2007)

3.言语交际过程可以分为( )、( )、( )、( )和( )五个环节。

4.思维可以分为( )思维、( )思维和( )思维三种类型。(华中师范大学2002)

5.语言符号具有( )性、( )性、( )性和( )性。(华中师范大学2007)

6.语言的四要素分属不同的层面:从形式和内容方面看,语言包括( )和( )两个要素;从材料和规则方面看,语言包括( )和( )两个要素。

四、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不同阶级的人说不同的话,可见语言是有阶级性的。(苏州大学2000)

2.语言对思维会产生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中国人民大学2002)

3.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组成的。(中国传媒大学2006)

4.交通规则中,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所以红绿灯是一种符号而不是征候。(苏州大学2000)

5.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没有语言,就没有言语。

五、分析

1.根据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a.小明 学习 计算机。

b.老陈 研究 书法。

c.叔叔 修理 汽车。

(1)在这三句话中,哪些词的关系是组合关系?是靠什么句法关系组合的?

(2)在这三句话中,哪些词的关系是聚合关系?有些什么共同特点?

(3)“修理”能否跟“书法”组合?为什么?

2.按照聚合关系生成三个如例句的句子。(华中师范大学2003)

例:我 买到 了 最近 非常 流行的 一本 语法 书。

六、问答

1.语言是什么?(北京语言大学2000:语言)

2.论述语言的社会本质。(北京语言大学2003)

3.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南京大学2009)

4.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北京师范大学2003:简述你所知道的人类交际常用的工具,比较它们的重要性,并说明你是如何理解语言作为“工具”的含义的。//北京语言大学2006:举例说明语言在人类交际工具中的地位。)

5.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有哪些本质区别?(苏州大学2000、中国人民大学2002、南京师范大学2010。//华南师范大学2013:人的语言与动物的信息表达有什么差别?)

6.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中国人民大学2000)

7.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

8.试述语言与思维的联系与区别。(华中科技大学2003:语言和思维的不对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国人民大学2005:就词义与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谈谈你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认识。//中国人民大学2006: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并说明语言在人们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9.语言在思维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华中科技大学2002。//中国人民大学2006: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并说明语言在人们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10.语言除了交际功能、思维功能之外,还有哪些功能?(华中师范大学2002:举例说明语言的文化传承功能。)

11.谈谈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北京语言大学2003。//复旦大学2007:为什么说语言是符号系统?//南京师范大学2011:请谈谈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2.与一般的符号相比,语言符号具有哪些特点?(武汉大学2007:请谈谈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华南师范大学2013:语言的线性特征。)

13.你是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北京师范大学2002)

14.英国的莎士比亚说:“名称有什么?那些我们叫做玫瑰的,如果换上别的名称,还是一样的芬芳。”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中山大学2006)

15.简述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联系和区别。(中国人民大学2005)

16.简述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华中科技大学2002、北京师范大学2003、南京大学2006。//北京语言大学2009:语言的层级装置。)

17.论述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在语音、语义、语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语言大学2000。//北京语言大学2009:比较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说明它们的作用。)

18.什么是组合递归性?举例说明。(中国人民大学2001、北京语言大学2003。//中山大学2008:递归性。)

19.词语正确组合要符合哪些条件?(北京大学2003:词语组合要受到哪些方面的支配与限制?谈谈你对第二语言教学中要遵循的语言规则的理解。//南京大学2006:制约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0.试述语言和言语的联系和区别。(中国人民大学2001、苏州大学2002、华中科技大学2003、华中师范大学2004。//北京师范大学2002:你是如何理解语言和言语的?//南开大学2005:论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2006:简述语言和言语的概念,并说明二者的关系。)

21.区分语言和言语的意义。(华中科技大学2003)

22.联系近年来比较常见的“很+名词”现象,如“很中国”、“很淑女”等,谈谈你对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的看法,并写出一篇600字以上的小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3、2004)

23.谈谈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和联系。(山东大学2005。//中国人民大学2005:简述语言的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的联系和区别。//北京语言大学2007:以汉语为例,阐述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2009:口语和书面语有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交际:人们之间交流思想、沟通信息、传情达意的社会活动。主要以语言为工具。

2.思维: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等认识的精神活动,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

3.动觉思维:在从事某种活动时根据对现场情景的直观感知,通过控制和调整动作去影响思维对象的思维活动。又叫“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或“技术思维”。

4.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思维活动。

5.抽象思维:以某些抽象的符号为工具,运用逻辑形式对事物进行理性认识的思维活动。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

6.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20世纪3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在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问题上提出的假说,又称“语言相对论”或“语言相关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反映在《语言、思想与现实》一书中,1956年结集出版)。他们认为,语言不同,思维也不同,语言结构决定思维的方式。操不同语言的人借助语言来对现实世界进行分类。由于语言不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各不相同。这种观点把语言对思维的作用绝对化了。

7.符号:社会约定的代表某事物的标记。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

8.能指:符号的形式叫能指,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物质外壳,如颜色、声音、形体等。

9.所指:符号的内容叫所指,是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或所指示的对象。

10.象似性:认知语言学术语,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就是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与“任意性”相对。

11.组合关系:符号之间线性的组配关系。符号靠组合关系构成符号链。不同的组合关系,形成不同的结构体。这种关系往往是显性的。又叫“句段关系”。

12.聚合关系:功能相同的符号之间在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类聚关系。类聚成群的聚合体成员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这种关系往往是隐性的。又叫“联想关系”。

13.共时:假定不发生任何变化的特定时期的静态状况。

14.历时: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不同时期的动态过程。

15.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使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从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16.言语:运用词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行为和结果,包括“言语行为”(或叫“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

17.口语:以语音为物质材料,在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形成的基础。口语可以有书面形式,如谈话记录材料。与书面语相比,口语的特点是:①变化、发展比较快,创新的成分比较多;②比较粗糙,有不准确、不规范或多余的成分;③用于直接交际,可以借助语言环境和体态、表情等辅助手段,简化、省略的情况比较多。

18.书面语:以文字为物质材料,在书面上应用的语言。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可以有口头形式,如新闻播音。与口语相比,书面语的特点是:①变化、发展比较缓慢,规范性相对较强而创新成分相对较少;②由于有较长的加工过程,因而比较细密、精确,长句和复句使用频率高;③用于间接交际,对实际情境的依赖性较小,所以简化和省略的现象较少。

19.副语言:除了语言之外的人类的其他辅助性交际工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依附性副语言,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依附于语言,是语言的代码,一般可以准确地转换成语言,如文字、电报代码、旗语、灯语等;另一类是独立性副语言,不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独立于语言使用,一般不能准确地转换成语言,如体态语、音乐语言等。

二、术语比较

1.符号/征候:符号是由社会约定的代表某事物的标记;征候是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符号跟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征候跟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一般是自然的因果关系。

2.能指/所指:能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是符号的意义。两者互相依存,共同统一在符号之中。两者的结合是任意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3.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组合关系是符号之间线性的组配关系;聚合关系是同功能的符号在某一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类聚关系。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前者是横向的,后者是纵向的。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作用不限于符号,可以用于语言各个层面的分析。如j、q、x是普通话舌面声母聚合群(聚合);能跟齐齿呼和撮口呼拼合,不能跟开口呼和合口呼拼合(组合)。

4.语言/言语:语言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使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是运用词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行为和结果。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5.素单位/位单位:前者是自然性的具体单位,后者是功能性的抽象单位,如音素/音位。前者是后者的具体表现,后者是对前者的概括。

6.内部言语/外部言语:①前者又称“无声言语”,指不出声的、听不见的言语,如默读;后者又称“有声言语”,指发出声音的、听得见的言语。②前者指言语存在的个人主观形式,不具有外部的实际表现,但具有相应的听觉、视觉或动觉形象等外部表现的对应物,能引起相应的神经生理活动;后者指语言存在的客观形式,表现为口语或书面语。前者为内隐的言语形式,后者为外显的言语形式。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三、填空

1.交际 思维 辅助性交际

2.交际 认知

3.编码 发送 传递 接收 解码(或“译码”)

4.动觉(或“动作”、“直观动作”)形象 抽象

5.任意 强制 线条 创造

【编者按:任何符号都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都具有任意性和强制性。除此之外,语言符号还具有线条性、层次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6.语音 语义 词汇 语法

四、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错误。阶级会对语言产生影响,形成阶级习惯语,这属于社会方言,是全民共同语的社会变体。本质上,语言具有全民性、工具性,不具有阶级性。

2.错误。语言会对思维产生影响不错,但不能把这种影响夸大和绝对化。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不能据此说世界有几千种思维。如果是这样,人们便无法沟通了。

3.正确。任何符号都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能指即形式,所指即内容。

4.正确。交通红绿灯的颜色是能指,“禁止通行”、“允许通行”是所指,两者的结合是社会约定的,所以是符号。

5.错误。语言是从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系统,所以前半句是对的。但后半句不对,应该说成“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

五、分析

1.(1)句子a中“小明”与“学习”既是组合关系,又是主谓关系;“学习”和“计算机”是组合关系,也是述宾关系。b、c的分析仿此。

(2)“小明、老陈、叔叔”是聚合关系,都是表人的名词,充当施事,在句子中作主语;“学习、研究、修理”是聚合关系,都是动词,表示行为,在句子中作述语(谓语中心);“计算机、书法、汽车”都是表物的名词,充当受事,在句子中作宾语。

(3)不能。原因是:“修理”的对象应是具体事物,一般为机器、车辆等,“书法”与“修理”语义不兼容,所以不能组合。

2.仿造如下:

六、问答

1.对“语言”,可以从不同角度下定义。从功能方面着眼,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从结构方面着眼,语言是由词汇材料和语法规则构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与言语的关系方面着眼,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综合起来,语言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使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2.语言尽管有物理属性(如语音具有物理四要素)、生理属性(如发音靠发音器官协同动作)等自然属性,但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没有社会交际的存在,就没有语言存在的价值。

(2)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的出现,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3)语言与社会是共变关系,社会的变化、统一、分化、接触都会对语言产生影响。

(4)语言的获得和习得也需要放在社会的环境里进行。

(5)语音和语义的结合具有约定俗成性,词汇和语法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都说明语言具有社会性。

3.社会现象是指那些与人类群体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等活动密切联系的现象。一般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

语言属于社会现象,但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特殊性在于:语言具有全民性、工具性,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所有成员服务,为人们的交际服务。

4.首先,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是人们之间交流思想、沟通信息、传情达意的社会活动。交际的主要工具是语言。语言不是生产工具、生活资料,“交际”是语言的基本社会功能。

其次,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有两层含义:其一,语言是全民的交际工具,没有阶级性,只有工具性。它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服务,服务得都同样好。所谓的“阶级语言”、“上层语言”、“下层语言”等,只是习惯说法,实际上并不存在为某一阶级、阶层服务的专门语言,只能看作阶级对语言的影响,或说是语言的社会变体。其二,语言这种交际工具为人类所独有,是动物所不具备的。人有高度发达的思维,为语言提供心智条件;人又具有精密的发音器官,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为语言提供物质基础。两者合一,这是任何动物无法相比的。而且,人类语言具有任意性、离析性、传授性、创造性,是动物所谓的“语言”无法具备的。所以,再聪明的动物,也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

最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交际手段很多,大致可分为体态类、实物类、图标类、文字类(书面语)、语言类(口语)五种。文字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在使用的便利性、范围的广泛性和结构的精密性方面是其他任何交际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所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其他手段都是辅助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工具。

5.与动物的所谓“语言”相比,人类语言具有以下特点,而动物“语言”不具备。

(1)离析性。人类语言具有结构的二层性(音系层和符号层),单位明晰,拆装灵活,表达信息自由而丰富;动物“语言”单位含混,难以离析,传递信息固定而有限。

(2)任意性。人类语言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就初始符号而言,一般说不出理据。而动物表示暴怒、惊恐、警告等的叫喊是在感官受到刺激之后直接的本能反应,声音和表达的内容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3)传授性。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和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这种潜能还必须经过后天学习的激发才能够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没有语言环境,就不可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而动物“语言”与生俱来,毋需学习。

(4)创造性。人类学习语言不仅仅靠模仿,还常有创新。人可以说出从未接触过的新的话语,可以表达任何需要表达的思想;人类语言可以利用有限的材料和规则生成无限的话语,是个开放的系统;人类语言不受时地限制,可以漫谈古今,自由驰骋。而动物“语言”是个封闭的系统,难以创新。动物的叫声与时地有固定的联系,不具有创造性。

6.(1)人有高度发达的思维,为语言提供心智条件;人又具有精密的发音器官,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为语言提供物质基础。两者合一,这是其他任何动物都无法相比的。

(2)人类语言具有任意性、离析性、传授性、创造性,是动物所谓的“语言”无法具备的。因此,再聪明的动物也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

7.(1)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等认识的精神活动,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

(2)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将思维相对地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动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尽管人们在处理具体事情时运用的思维方式有所侧重,但总体而言,抽象思维在思维的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语言虽然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却是最重要的工具。

(3)语言对思维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语言的出现加快了思维发展的速度;语言可以巩固思维的成果,使思维成果定型化,使后人得以继承前人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语言有助于思维条理化、清晰化;语言将思维的成果表达出来,使别人理解,得以传播。

8.语言和思维的联系表现在:

(1)思维是语言的基础。一定的思维水平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思维能力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没有思维,语言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没有表达的内容。

(2)语言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出现加快了思维发展的速度;语言使思维成果定型化,使思维条理化、清晰化;语言将思维的成果表达出来,使别人理解,得以传播。

(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尽管婴幼儿及高等动物可以只有非语言思维,人们在短时间内思维方式可以有所侧重,但总体而言,思维离不开语言的参与,以语言为主要工具的抽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组织和制约着思维的全过程。

语言和思维的区别表现在:

(1)出现的时间不同。(2)范畴不同。(3)机制不同。(4)作用不同。(5)单位不同。(6)特点不同。

【编者按:详见本章相关内容。】

9.(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概念一般要靠词语存储,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一般要借助句子进行。抽象思维是现代人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而抽象思维的主要工具就是语言。因此,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巨大。

(2)认知心理学认为,同化与适应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机制。语言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语言在信息输入的环节中起主要作用。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就是语言,在一般人的知识结构中,通过语言获得的知识比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要多得多。

其次,语言在信息匹配的环节中也起主要作用。信息匹配需要将预先储存的知识系统与新输入的信息及其特征的分析结果相互比较,而预先储存的知识系统主要是通过语言分类储存的。

最后,语言在对输入信息进行特征分析的环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输入的是语言信息,要用已有语言知识作为分析的依据;如果输入的是非语言信息,一般也需要语言的帮助。

10.(1)语言除了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之外,还具有其他的功能。但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

(2)①标志功能:语言是一个民族、地区、社团的标志,是一个人身份、文化素养的标志,还是作家个人言语风格的标志。②文化镜像功能: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文化面貌,记录文化点滴。③文化传承功能:人类文明成果靠语言得以继承和传播,使后人能够站在前人的肩上向前迈进。④认知功能:人类很大程度上靠语言认知世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⑤其他功能:如智力开发功能、心理调节功能、审美愉悦功能等。

【编者按:详见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34.】

11.首先,语言是符号。语言像其他符号一样,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并且是两者的统一体。语言的能指是语音,所指是语义。也像一般符号一样,语音和语义的结合具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其次,语言符号是个层级体系。语言的各个要素和单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编者按:关于层级体系的论述,详见后面相关题目。】

最后,语言符号的系统性既表现在组合关系方面,也表现在聚合关系方面。任何一个符号都处于由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编织的网络当中,与其他符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组合规则是类的组合规则,如“老王买菜”反映的是“名+动+名”的组合规则,而不仅仅是例的组合规则;语言的发展变化往往按类而变。

12.(1)所有符号都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能指和所指结合的统一体。其二,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具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2)语言符号除了具有以上特点之外,还具有线条性、层次性、生成性、开放性的特点,或者说比其他符号表现得更为突出。

【编者按:关于“线条性、层次性、生成性、开放性”的论述,请详见本章相关内容。】

13.(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音和语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2)任意性不等于随意性,某音和某义一旦结合,个人不得随意更改,否则会影响交际。因为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受使用语言的集体制约,个人的创新应在社会许可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由社会约定的音义关系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3)复合符号可能具有理据性,如之所以叫“草鞋”、“皮鞋”,不是任意的。但就初始符号“草”、“皮”和“鞋”而言,仍然是任意的。

(4)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问题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例如,古希腊哲学家在谈到词与物的关系时,就有一派主张“按本质”,即名称反映事物本质,名称与事物相符,语言是合乎逻辑的。当今的认知语言学更认为语言不是自足的,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经验投射,提出了著名的句法象似性理论。所以这个问题还值得深入探讨。

14.这种说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名称是事物的符号,在命名之初,是社会集体约定的,名称和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在《正名篇》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是符号任意性的体现。但一旦某个名称跟某个事物建立了联系,个人便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关系,除非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符号强制性的体现。

15.(1)既然是符号,就必然具有符号的基本特点:能指和所指的统一;能指和所指结合的任意性和强制性。这是两者的共同点。

(2)联系表现在:有时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是”、“好”等表示肯定的话可用点头替代;交通路口的红绿灯也可用语言表达。

(3)区别表现在:①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两者都能转化,如语言中的虚词就很难用非语言符号表达;音乐中的旋律也很难用语言精确地传达出来。②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层次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比较突出,非语言符号不具备或不突出。

16.语言是个层级体系(或比喻为层级装置)。首先,这个层级体系可以分为底层和上层两层。底层一套是语音层:音素和由音素组成的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另一套是语义层:义素和由义素组成的义位,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内容部分。无论是语音层还是语义层,都是单面体。上层是音义结合体,即语符和语符列。上层是双面体。由底层到上层发生了质的飞跃。

其次,上层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再次,这个层级体系中,越是下级单位数量越少,音素(常用的,一般归纳为音位)几十个,音节几百个,语素几千个,词几万个,句子无穷个。简单的下级单位和规则构成复杂的上级单位,以至无穷,便是这个层级体系提供的效能。

最后,这个层级体系靠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运转。

【编者按:这里把底层加上了语义内容,觉得这样才能更好地解释上层符号单位语义的由来。这种处理仅是编者个人的见解。】

17.(1)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符号的两种根本关系,语音、语义、语法的各个单位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

(2)语音方面,音素的元、辅音分类以及下位分类是聚合关系的体现,音位是音位变体的聚合;复元音、复辅音、音节体现了组合关系。

(3)语义方面,多义词是多个义项在一个词上的聚合,语义场是多个词的意义聚合;语义结构关系是意义的组合,句子的逻辑意义一般表现为词义的组合。

(4)语法方面,词类是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词的聚合,短语、句子的功能类别都是聚合的体现;句法结构关系是句法成分的组合关系的具体体现。

【编者按:每个方面都有很多角度可说,请读者朋友自己补充具体例子。】

18.“递归”(recursion)本是数学术语,后为语言学借用。组合递归性是语言符号组合时的一种属性,指同样的组合规则可以反复使用,层层嵌套,从而生成无限的句子。例如,主谓结构“花开了”,可以通过偏正结构的递归性,将主语“花”扩展为“月季花”、“院子里的月季花”和“张三院子里的月季花”、“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的张三院子里的月季花”等。谓语“开”也可以扩展,如“陆续地开了”、“这几天陆续地开了”等。这是语法结构规则的递归性。

19.(1)要符合语义搭配规则。“月亮吃石头”违背客观事理。

(2)要符合语法组织规律。“很桌子”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

(3)要符合语音节律。“治病”可说,“治疗病”一般不说。

(4)要符合语用环境。“阿Q昨晚下榻在未庄的破庙里”,语体风格不协调。

【编者按:至于“第二语言教学中要遵循的语言规则”,可以按这些方面去发挥。】

20.(1)语言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使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是运用词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行为和结果。

(2)语言与言语的联系表现在:①两者之间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②两者之间是工具和运用的关系。③两者之间是规约和变异的关系。

(3)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表现在:①语言具有社会性,言语具有个人性。②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③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

【编者按:详见本章相关内容。】

21.自索绪尔以来,语言学界就将语言现象区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区分二者的意义表现在:

(1)有利于指导语言学习。学习一种语言尤其是外语,要善于从丰富的言语现象中总结语言规律,梳理条理,以便以简驭繁。如果只知死记硬背,淹没于言语材料的海洋中,就会事倍功半。

(2)有利于指导语言运用。一方面,言语的丰富性、灵活性、多变性,使人们在交际时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使我们的言语生活丰富多样;另一方面,语言的社会性、规范性、系统性,又要求人们不能随意创新,应考虑言语的可接受性。语言和言语的辩证关系对语言规范化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指导语言研究。语言研究一方面要关注鲜活的言语现象,另一方面要对言语现象进行归纳和概括,抽象出语言系统,然后拿系统再去反观具体现象。如果只重前者,研究结果就会失去周遍性和解释力;如果只重后者,研究结果则失去了血肉。

(4)有利于指导词典编纂。词典收词、释义原则上立足于语言系统,但同样应该关注言语现象,如对通行面较广的新词、新义应酌情收录。

22.(1)关于汉语名词的语法特点,普遍的观点是: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这种观点反映在以往的语言学著作或教材中。

(2)但新时期以来,“很+名词”现象开始出现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如“很中国”、“很农民”、“很绅士”、“很淑女”等,尤其表现在文艺作品当中。

(3)学者们已关注这种现象并撰文探讨,如邢福义先生就有专文发表。

(4)“很+名词”现象的出现最初应该属于个人的言语创新,突破了原来的语法规范。但这种用法之所以能够迅速流行,与它形式简洁、表意新颖有关。如果把“很中国”说成“很有中国特点”,“很绅士”说成“很有绅士风度”等,不仅形式拖沓,而且意义平淡,不能给人新鲜感。这种用法出现之后,一方面突破了原来表达上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人们求新的心理需求,符合新时期的社会语言风尚,因此能够扩散开来,有升格为语言规则的势头。

(5)语言是言语的抽象和概括。如果这种“很+名词”现象被社会普遍接受,就不得不归纳进语言系统。问题是如何调节跟传统观点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有二:一是仍然维护原来的一般名词不能受“很”修饰的说法,将“很”后的名词处理为形容词,或说临时活用为形容词;二是接纳这种新的组合规则,“很”后的名词仍然看作名词,不过处理为名词的一个小类,称为表属性义的名词。在分析名词的组合规则时,可说具有属性义的名词可以受“很”修饰。如何处理更好,还要考虑语法系统建构的需要。

(6)言语的创新是语言的生命之源。语言和言语本来就没有截然的鸿沟,应该及时将那些有生命力的言语成分吸纳到语言系统中,以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编者按:此题提供的是答题思路,应试时宜增补完善。建议平时多写点感想式的小文章,以训练理论思维和语言表述能力。】

23.(1)口语是以语音为物质材料,在口头上存在的语言形式;书面语是以文字为物质材料,在书面上存在的语言形式。

(2)区别在于:①物质载体不同。口语以语音为载体;书面语以文字为载体。②口语变化、发展比较快,创新的成分比较多;书面语变化、发展比较缓慢,规范性相对较强而创新成分相对较少。③口语比较粗糙,有不准确、不规范或多余的成分;书面语由于有较长的加工过程,因而比较细密、精确,长句和复句使用频率高。④口语用于直接交际,可借助语言环境和身势、表情等辅助手段,简化、省略的情况比较多;书面语用于间接交际,对实际情境的依赖性较小,所以简化和省略的现象较少。

(3)联系在于:①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前者是后者形成的基础。②书面语可以丰富、发展口语,对口语起规范、引导的作用。③从总体上看,两者应保持基本一致,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太远。

(4)口语和书面语是就语体说的,语言的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是就载体说的。粗略地说,口语和语言的口头形式、书面语和语言的书面形式大体一致。但严格说来,并非完全一致,口语也存在书面形式,如谈话记录,书面语也存在口头形式,如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