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谎言吗?(1)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谎言”

人们一听到“谎言”两个字,往往会认为它是不好的。实际上,对谎言的评价,既有道德标准,也有功利主义的标准,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可以这样说,谎言也是人类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衣食住行一样充斥在我们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而又必不可少。

有个德国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他向459个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谎言是坏的吗?”其中159个孩子回答是坏的,187个孩子不认为是坏的,而其他的113个孩子认为,要根据时间、地点和场合来判断谎言的好坏。该调查的结果分析表明,不认同谎言是坏的的孩子,主要是因为他们将说谎认定为生活技能,而不涉及道德伦理道德问题。即使有些孩子认为谎言是坏是的,也不是基于伦理道德的考虑,而是认为说谎的人是生活中的“弱者”,是“可怜虫”。

有心理学家认为,谎言,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一种超越法律和道德的求生本能。同意此结论的心理学家认为,谎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心智结构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具有欺骗能力,人类这种惊人的欺骗技巧乃至自欺本领,就藏匿在人性之中。所以在现代心理学上,谎言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保护机制,既是自我保护也是保护别人。相对于“永远什么都是和盘托出的人”来说,人们往往更喜欢会偶尔说谎的人的陪伴。

心理学调查还显示,谎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做过一个试验:请参与者在身上携带一个微型录音机,记录自己一天的谈话。最终的分析结果是,平均每个参与者在每10分钟的谈话中,会出现3个言不由衷的谎言。

心理学家米歇尔把谎言定义为:谎言是倾向有利于沟通者的错误沟通。这是一个引起了争议的定义。后来又有研究人员把谎言定义为:谎言是企图对另一个人欺骗,以建立一种对自己有利的关系。与真话相比,蓄意的假话表达出的东西与真话是一样多的,甚至更“好”——因为“谎言本身就是个真相,欲望的真相。”在弗洛伊德揭示人心理活动之前,法国哲学家布莱瑟·帕斯卡曾说过:“真相的反面不是错误,而是另一个真相。”

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谎言的研究探讨有不同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谎言背后一定是带有某种目的和动机的,是含有丰富信息的。

“说谎”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机制

谎言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类本能产生的一种自我防御保护机制。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谎言的存在。因为人自从出生以来,就具备了说谎的“潜质”,只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深植在体内的说谎基因就会被催化萌发。

对此,现代很多心理学家都对谎言的形成机制进行了不断的深入研究,他们认为,谎言的形成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人类在自然的优胜劣汰中,通过说谎保护自己,通俗一些讲,人之所以会产生谎言,是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自然而然的本能所致,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块意识的私人领地,一个人之所以和其他人成为朋友、亲人、爱侣,就是因为对方将私人领地的很大一部分分享给了他人,但这种分享是在意识的驱动下进行的,人的潜意识是去保护它。例如:你正在办公室里很认真地做一件可能比较私人的事——写日记,突然有一个人拍了一下你的肩膀,问你在干什么。你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隐藏自己的行为,你可能会回复他你什么都没做,这就是私人领地被侵犯的一种本能反应。再比如有人敲门,然后问你同样的问题,你可能就会说出你的真实答案,因为经过“前意识”,你会放心地在意识的驱动下和他人分享你原本的真实心理。

恐惧感也是谎言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你有些缺点害怕被人取笑,或是你爱上一个人却害怕被拒绝,在类似这些情况下,人会产生恐惧感,并在恐惧感的驱使下,会故意否认自己的真实想法,会不得不说谎以欺骗他人,会用各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言不由衷。这种恐惧心理导致的谎言,其实也可以归结为另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自从人类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形成社会,具备语言能力之后,人们很快就在说话中将谎言“活学活用”。谎言的发展也成为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化过程中的一部分。在封建时代,谎言成为统治阶级政权建立的理由和借口。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君权神授”、“真龙天子”都是建立在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弥天大谎基础上的。西方宗教的发展史中也充斥着很多刻意编造的谎言,成为众多教派彼此针锋相对相互攻击的利器。

那么,人类说谎的动机和谎言的形成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因素在发生作用呢?

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欺骗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现象,不仅人会欺骗,很多动物也会欺骗,比如狐狸,当遇到比自己厉害的熊时,就会装死躲过被吃掉的命运。诚然,人说谎是出于一种欺骗的本能,但和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的欺骗方式除了动作行为,还有语言,即人的欺骗方式比其他生物更丰富。如果按照狭义的概念来理解谎言,谎言应该是只针对人的语言交流来讲的,缘于人特有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分析发现,说谎者普遍由以下十种心理动机驱动,分别为:

(1)为了不伤害某些人或感情。

(2)为了维护自己或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人与事。

(3)为了保护自己或者掩饰隐私。

(4)出于羞涩或畏惧等心理而不敢说出真相。

(5)编造假象,掩饰真相,以逃避责任。

(6)做了坏事或错事,为了逃避谴责或惩罚。

(7)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最强、最好。

(8)出于物质利益。

(9)出于恶作剧的心理。

(10)出于诽谤的心理。

以上列举的各种心理动机,驱使人在特定的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做出反应,为了自己的目的编造出谎言。当然,关于谎言的形成机制相当复杂,针对不同的人不能一概而论。但总而言之,无论何种心理驱使下的谎言,都属于潜意识中比较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欺骗行为,因为,只有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才具有这种会“精心策划”谎言的本领。

每个谎言都有特定的目的

说谎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虽然谁都不愿意生活在谎言与欺骗中,但无可否认,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编织着一个个个谎言,对于真相的追索往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例如,在政治中的尔虞我诈,在军事上的勾心斗角,这些谎言都有极强的目的性,而且往往有着“自圆其说”的本领。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说谎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说谎与一个人的身份维护、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有关。这三个术语听起来比较概念化,通俗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呈现给外界的自我形象或多或少都是经过改变和包装的,人们通常会根据当下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外在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塑造恰当的形象和身份,维护或提高自己的外界形象,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情感支持,赢得他人的认同。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人们的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影响着个体的偏好。不少人在社会中都离不开说谎这一“工具”。说谎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社会行为。

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博士认为:“说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性,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应正确理解说谎现象。有时候,说谎是必要的,不管它是善意的还是故意欺骗。”

美国新泽西的一名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一个人在一生中平均会说88000个谎言,以成年后平均活60年的人来算,这个数字相当于每人每天平均说谎超出4次,而有的人每天至少会说谎超过25次。这些数字清楚地反映了一个人们羞于承认的事实:谎言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作为人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道德模范还是圣贤先知,终其一生,一句谎话都不曾讲过的人恐怕是不存在的。

通常,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特定的需要或目的,人们在交往中自然而然地会说谎。这样做是出于以下几个理由:一是为了给别人制造良好的印象,或保护自己免于处于尴尬或被拒绝的境地;二是为了获得利益;三是为了避免惩罚;四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五是为了维持特定的社会关系。

当然,人们说谎的原因不止上述几种,而是多种多样,但是从总体上出发,都是出于自我保护或保护他人的目的,是受一定的利益驱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