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二十多年来,我常应邀在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书院、机关、企业、部队、街道社区与乡村讲授国学、中国传统文化,每年由原来的一二十场增至二三十场。我讲演的内容除专业学术外,面向社会的主要是国学常识及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

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不弃,邀我编一本小小的演讲集。但翻阅杂乱无章的旧稿,真不知如何编起。出版社说可以围绕一个中心来编,并出示陈来教授的大著《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一册,给我极大的启发。陈来先生著作等身,他的许多学术大著都是我的案头书。他的这本演讲集也很耐读,认真拜读再三,果然获益匪浅。陈先生的学问,愚钝如我者是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我也努力学他,试着聚焦一个中心来编本书。

我选的中心问题与陈来先生上述大著有关,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特点、特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前贤与时贤都有很多讨论,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要讲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一定要建立在与外国文化,特别是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比较之背景上。而且,任何概括都有危险性,难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尽管如此,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对文化自觉、文明比较与文明对话有积极意义,因此还是确定了这一中心。我的看法、论断,卑之无甚高论,但我还是斗胆把讲稿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集中如兹,整理出来,求教于读者。

我面向社会的讲演都是普及性的,是从传统文化的ABC讲起。其实所谓国学或传统文化,有多个层面。例如,常识层面,学术与技艺层面,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民族精神的层面。国学中不仅有知识系统——学问或学术,而且有价值系统——道德文明,士人与百姓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指南,还有信仰系统——精神信念,国民的安身立命之道与终极关怀,又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特性——国魂、民族魂。

关于中国文化特质,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特点是包含了宗教信仰的,特别重视历史、教育与融和合一的精神。

我在前贤的基础上,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上。儒家是德性与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是空灵、逍遥、放达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佛家是解脱、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

儒、释、道都是生命的学问,相互补充,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慢慢地体悟,使我们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遇到挫折时能做到淡定从容。有人说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其实三家都可用于治世、治身、治心。有人说儒家是“拿得起”,道家是“看得开”,佛家是“放得下”,其实三家都能“拿得起、看得开、放得下”,不必那样分割。

就管理学而言,老子的“道”的智慧、“无为而治”的管理和孔子的“仁”的智慧、“导德齐礼”的管理,可称为大智慧与元方法,亦可展开扩充为“万物一体”“三材之道”的整体系统观念;“变动不居”“生生不已”的变通、创生之道;“知己知彼”“奇正相生”的经营谋略思想;“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整体和谐、动态平衡方略;“仁爱忠恕”“敬业乐群”的管理价值理念。

我把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概括为七点:存有连续与生机自然,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知行合一与简易精神。

中国文化就是我们做人做事之正道,在今天乃至今后仍富有生命力,因而不是什么国故。附录五篇,就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传统文化不是死物,而是真生命,有活力,可以校正现代人的自负与无知。

收入本书的各篇只是讲义,有的只是即席讲话,不免草率、粗疏,错谬与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赐正。

是为序。

郭齐勇于武昌珞珈山麓

2017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