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的心走自己的路(代序)

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汇入世界性的市场经济大潮,这对具有世界罕能相比的中古传统的中国,无疑是一掀天揭地的大事件。它不仅在经济领域撞击出一连串的裂变反应,而且使积数千年之久的传统经历着剧烈的震荡。整个社会在剧烈的震荡中变迁,使人眼花缭乱,又处处牵动人的神经。社会的行动,现实的变迁,总比我们设想的更少理性。在激动、混乱的嘈杂之中,往往充满着野性。身处这一历史变局中的知识分子的心态,会显得特别的不平静。尤其是人文科学知识分子,也许是出于“职业特点”,他们更追求和谐、理性与完美。因此,当他们面对现实的社会变迁时,往往变得躁动不安。一些人文学者,因追求和谐、理性与完美而呼唤改造社会和国民,渴求振兴中华的变革,但当变革切切实实在身边展开,变得可以捉摸、可以体验时,面对五色缤纷、光怪陆离的新旧嬗变,他们又觉得有太多的始料不及,不尽如人意。于是就有了迷惘、沮丧、困惑和失落。说起来,真是让人难堪,叫人莫解,不可思议。最近,有好几位学者,以深沉且带有些许悲怆的口气,发表他们对现实变化的种种意见,其间,还不时流露出几分孤傲和轻狂。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社会的震荡与变迁,人文科学知识分子,是否应具有坚定的理性,多几分平静和冷峻,少一些浮躁和盲动?既然人文科学是关于社会组织和人的行为怎样符合理性的学问,是关于如何养成一种良好的社会人文心态的学问,那么,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就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且有两个基本方面是丝毫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