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诗美,画也美,诗画融通后呈现的艺术境界更美。

诗歌与绘画是两个不同门类的艺术。诗学,是研究诗美创造的学问;画学,是研究绘画美创造的学问。它们有各自的起源、发生、发展的轨迹和历程。早先,它们并行不悖地发展着,保持着自身的特征和独立性。然而,受到文艺发展运动规律的支配,诗画学日渐出现交会和整合,学科间的界限被打破,出现着双向性的流动和渗透。随着诗学与画学的不断成熟发展,它们之间的这种融通、渗透和结合,也就愈来愈频繁和紧密,还孕育出题画诗这一华夏民族美学独特的艺术形态。在实际需要的促发下,诗画学的跨学科研究,日益受到愈来愈多的人的关注和重视,研究日益深入,诗画融通的美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我国早期的诗画交会,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屈原赋写《天问》的艺术活动。王逸《楚辞章句·天问》:“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屈原按图呵壁,以泄胸中愤懑不平之情,从而写出文字诡谲的《天问》,可以说这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诗画交会的踪迹。清人萧云从演绎屈原赋《天问》的故事,画出《天问图》。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卷二评王逸《章句》的说法云:“其言是也。”陈本礼《屈辞精义》则明确地说:“此屈子题图之作,非渺茫问天词也。”

从我国诗歌史和绘画史考察,早期的诗画交会,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画家以诗作画,用诗意作为自己绘画立意、构图的依据。东汉刘褒曾绘《北风图》(孙畅之《述画记·刘褒》),用《诗经·邶风·北风》诗意作画。晋代司马绍(晋明帝)作《毛诗图》,用《诗经·豳风·七月》诗意作画。顾恺之以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意作画,并云:“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晋书·顾恺之传》)其二是诗人为画题诗。晋代王羲之爱妾桃叶作《答王团扇歌》,东晋支遁作《咏禅思道人诗》,南齐丘巨源《咏七宝扇》,这些早期题咏绘画的诗篇,并未具体描绘画面,还停留在咏物诗的特征上,却逗露出诗画交会的迹象。这恰好说明魏晋南北朝,正是我国诗画融通的滥觞期。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诗学与画学的空前繁荣,具有独特艺术特质的题画诗出现了,我国进入了诗画融通的兴盛期。诗人兼画家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诗人杜甫题写了许多幅名画,他们共同开启诗画融通的新局面。唐代还出现了不少融通诗画的理论,如“移情说”、“取势说”、“形生虚无说”、“象外说”等。入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许多诗画家,提出了“诗画同一”、“诗画相通”的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诗画艺术融通的规律和特征。尤其可喜的是,宋徽宗赵佶用瘦金书体题写自作的诗在自己的画幅上,这一艺术举措,突破了另纸题诗、画外题诗的樊篱,首次将诗、书、画三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开创了我国画面题诗的新纪元。唐宋时代的画论家,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专著,如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米芾《画史》、《宣和画谱》、董逌《广川画跋》、周密《云烟过眼录》,特别还出现了题画诗专集,孙绍远的《声画集》。唐宋时代,诗画融通在十分广阔的领域里前进着,加快了步伐。

元明清时代的诗画家们,沿着前辈的足迹,阔步前进,缔造了我国历史上诗画融通的全盛时期。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赵佶的艺术传统,自觉地题诗在画面上,其风大昌,题画诗数量多、质量高,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这些题画诗,或则被保存在诗画家的别集里,或则被收录在总集和书画题跋记里。此外,还出现许多题画诗专集,如石涛的《大涤子题画诗跋》、王愫的《题画诗钞》、金的《瞎牛题画诗》等。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院)及私家的传世元明清画幅,画上有画家和他人题写的墨迹,更是裒集题画诗的渊薮。元明清时期的诗画家,在完成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努力从事诗画艺术的理论探索,写出不少交融诗画艺术的诗论和画论,如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恽寿平的《南田画跋》、张谦宜的《絸斋诗谈》等。他们主张诗画相通,以诗入画,以画法说诗,重视笔墨韵味和诗画意境,要求诗画作品很好地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和美学理想。他们以题画诗为平台,要求诗画艺术由表面形态的整合,向深层意蕴的沟通进发,使诗画艺术的融通步入融彻和谐的新殿堂。

迨至近当代,兼擅诗画的画家如吴昌硕、张大千、潘天寿、黄宾虹等人,都非常关注诗画融通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尤其是著名学者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融进诗画融通的美学思想,更有力地推进了诗画融通的历史进程。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管锥编》里,随时运用诗画融通的理念,去阐述各种文艺现象。比较集中地论说诗画融通理论的著作,则是197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旧文四篇》,其中《中国诗与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三文,全面地、深刻地阐发了诗画融通的理念。钱仲联先生素来重视诗画融通,早年著《梦苕盦诗话》,论清及近代名家诗,每每撷出他们的题画诗,间加评语,如论林纾、翁同龢、赵石农等人。晚年与门人授清诗,说“画论与诗论有相通之处”、“画派中有南宗北宗,诗论中有许多是从画论里面来的”(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他论张大千诗“隽永深微如其画”(《张大千先生诗序》,载《梦苕盦诗文集》),为王宗拭《近三百年画家题画诗选》作序,曰:“诗与画,皆艺也。其理可以相通,其作用又可以相辅而相成。”(出处同上)《梦苕盦诗文集》录有许多题画诗,如“挥斥皆诗境,圆成入画禅”(《太仓崔护吴门名画家也丙辰秋游黄山归以所为黄山画册属题》),“画师解绘声和影,难写缠绵百转心”(《题金母纺纱图为叔远丈》)。诗含画理,直探诗画融通的骊珠。饶宗颐先生写过一部画史论集《画——国画史论集》,论画而兼及论诗,阐诗画相通之理,随处可见,如“小引”、“词与画”、“八大山人‘世说诗’解”、“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甲子花鸟册诗释”等,他特地撰写一篇《诗画通义》,从“神思章”、“图诗章”、“气韵章”、“禅关章”、“度势章”、“伫兴章”六个方面,专论“诗画融通”的道理。三位国学大师的诗画融通学说,深远地影响着近当代的诗画学术界和艺术界,促使诗歌与绘画向着渗透融通的艺术道路阔步前进。

融通诗画的艺术经验和理论阐发,成果日益丰硕,积淀日益厚重,这是我国诗画学界无数前辈创造出来的文化业绩和历史辉煌。

我是怎样“接前人未了之绪”,走上诗画融通研究道路的呢?

我年轻时就喜爱中国画,可惜没有深造的机会。进入大学,却被分配到中文系,从此就长期在高校中文系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步入了文学殿堂。众多的文学体裁中,我又特别钟情于诗歌,数十年来始终跋涉于诗歌研究的领域,一直以唐诗为研究重点。读诗愈多,愈益发现诗与画有着不解之缘。唐诗是我国诗学发展的鼎盛期,闻一多先生称之为“诗唐”,说得真好。同样,唐代的画学,也进入鼎盛期,诗学与画学的交会、渗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仍紧密的局面,也直接催生出诗画融通的产物——题画诗。读了无数的画幅和题画诗,我逐渐触摸到、感悟到诗画融通的奥秘,更增强了我探索这种奥秘的浓厚兴趣。后来,读到愈来愈多的诗人画家的艺术品,诗画论家的高论,尤其是读到三位国学大师的文章后,更坚定了我将诗画融通研究深入下去的信念和决心,唤起了我建设诗画融通美的自觉精神。

目标既定,我便从基础研究入手,全方位地抓好历代题画诗的裒集、校勘、考证、辨伪、辑佚、选注、评析、解读等工作。先做选辑工作,编出《中国题画诗钞》、《清代题画诗类》等专书。其次,做评析工作,先后撰写《题画绝句的写作与欣赏》、《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分山水、花鸟、人物三类)、《传世名画题诗品赏》(上、下册)、《题画词与词意画》(与人合作)、《中国历代题画诗(千首评注)》(与人合作)、《唐诗画谱说解》(与人合作)等专书。再次,我遴选我国诗画史上融通诗画艺术有杰出贡献的代表作家,如明代的沈周、清代的恽寿平,系统地董理他们的全集,点校、勘误、补遗、集评,并为他们编出详尽的年谱,为诗画学术界的朋友们提供较为精确的画家别集整理本。

大量的个案研究(单幅的画幅、单篇题画诗、单本题画诗专集、画家个人别集),让我掌握了比较丰富的诗画融通的创作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便将基础研究逐步升华到宏观考察、综合论述和理性思考的层面上,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将诗画创作感性经验的积累、排比、分析和理性认识的感悟、阐述、总结,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绎出诗画融通的美学思想和学术理念。笔者既从事着纵向研究,点将历代融通诗画艺术的杰出作家、历数融通诗画的著名论点,勾勒出诗画融通的演进轨迹,准备写一本《诗画融通史》的专著。笔者又从事着横向研究,准备写一本《诗画融通论》的专著。前者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后者便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本书。我以往的一切研究,都是为完成这两部著作所做的资料收集和理论酝酿。

《诗画融通论》,正是我从事诗画融通横向研究的一份学术成果,带有通论性质,目的是考察诗画艺术的深层沟通,弘扬华夏民族诗画融通的艺术精神,构筑诗画融通的美学体系,使之成为祖国民族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书以诗画融通的审美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诗画对读的审美方法为基本手段,演绎诗画融通的七种表现形态和六十余种会合点和渠道,贯串两“本”原则:一、融会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然而以创作为本,大量举证诗画创作的实例,为理论阐述服务;二、融会古今中外的诗学、画学的理论和实践,然而以传统美学为本,体现出华夏美学的基本特征。总之,全书强调文本(画幅和题画诗),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作空泛的议论。

本书共二十四章,分为三大板块。前四章为总论,首先考察我国诗画融通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进程,寻绎出诗画融通的表现形态和会合点,为全书的论述奠定理论基础。次八章为创作论,集中讨论了诗歌和绘画创作中八种重要的理论问题,即“气韵”、“真”、“神”、“趣”、“势”、“影”、“禅”、“时空”等论题,以及它们在诗画融通过程中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状态和活动规律。最后十二章,重在探讨诗画艺术创作多种多样的技法和融通渠道,有诗画各自特有技法,有题画诗独特的技法,有诗画融通的交会之法,从“寄情寓意”到“诗传画外意”,从“意象转换”到“意境转换”,从“含蓄美”、“色彩美”到“以艺术效果暗示美”,从“比拟”、“点染”到“凸显主景”,从“以画法为诗法”到“画论诗化”,绎出诗画融通的种种交会点和渠道,条分缕析,具体而切实地阐论“诗情画意”、“诗画交融”的艺术技法,可以意会,可以言传,容易掌握,便利运用,使“诗情画意”不再成为一个空洞的美学概念。笔者将全书的基本框架提示于上,希望能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为配合文字论说,本书附载部分相关的历代名画,读者可以诗画对读,增添审美情趣。为要保证论述恺切明快,行文气势鬯达,本书不附加说明,不加附注。

限于笔者的识见,本书定有不少失误,恳请海内外诗画界朋友们和广大读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