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书画亦胜。以别于杜甫,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宣州,即今安徽宣城市,它是南朝谢朓与盛唐李白的旧游之地,名篇胜构,传播人口。杜牧作为晚唐翘楚,诗国殿军,他既要踵武前贤,但非凡的才华又绝不允许他拾人余唾而要力求新创。他于开成三年(838)春至次年春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佳作迭出,《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

开元寺,始建于东晋,初名永安,唐号开元,故改为“开元寺”,称“六朝文物”。题下原注为“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时年三十六岁的杜牧登阁纵览,俯仰古今。“今古同”为一篇之眼,极写人世之“变”与自然之“不变”。诗人由晋时古阁联想到六朝繁华已成陈迹,而天淡云闲的自然景象则一如往昔,这是怀古。长空中鸟之去来与夹溪而居的人之歌哭是变易的,而诉诸视觉的“山色”与诉诸听觉的“水声”则是不变的;帘幕楼台与千家一笛是变易的,深秋雨和落日风则是不变的,这是抚今。“鸟去鸟来”一联是流水对,也是句中有对,极尽句法工整流丽之妙,而“深秋帘幕”、“落日楼台”一联,也大小相形,境界苍茫深远。在古与今、变与不变的二重奏之后,尾声则归结到地不在远的太湖(五湖),以及人去已远的春秋时代越国的大夫范蠡。范蠡功成身退,隐遁五湖,求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而杜牧时在晚唐,进不能如范蠡实现自己的高怀伟抱,退不能效法范蠡之江湖归隐独善其身,观古视今,念天地之悠悠,叹逝波之渺渺,他怎能不百感交集?

清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此诗“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已哉?”他是说杜牧的诗风除了“俊爽豪健”,也有“沉郁顿挫”的一面吧?一位杰出的诗人,其风格本应是统一而多样的,多样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多样,如一滴水珠可以映出阳光的七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