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 (美)侯世达 (法)桑德尔
- 996字
- 2024-12-21 02:52:16
序言 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
当回顾往事,沉浸在成书之初的美好回忆中时,我们可以清楚地记得最初的关键时刻。那是1998年7月中旬,在保加利亚索菲亚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那是首个以“类比”为主题的国际会议,由心理学家Boicho Kokinov、Keith Holyoak和Dedre Gentner共同组织。那次令人难忘的会议聚集了来自许多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大家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交流思想,分享类比研究的热情。那次会议也为我们二人在索菲亚第一次见面提供了机会,我们一见如故。相识的火花令人愉悦,并逐渐演变成长久而坚固的友谊。
2001年至2002年,侯世达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学术休假期间,受Jean-Pierre Dupuy之邀,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做了一系列关于认知的报告。当时,桑德尔刚刚出版了第一部关于作类比和范畴化的专著。在一次报告期间,他自豪地送给新朋友侯世达一本。侯世达读后,欣喜地发现二人关于认知的观点非常相似。之后,一段时间过去了。在这期间,两人又在巴黎和图卢兹进行了两次短暂会面,辅以电邮和电话,学术探讨与友情交流并进。
2005年2月,侯世达邀请桑德尔来布鲁明顿,和朋友一起庆祝他60岁的生日。生日聚会期间的某一天,侯世达向桑德尔提出,他希望去巴黎几周,两人一起把桑德尔的书译成英文,桑德尔欣然同意。在侯世达7月到巴黎后不久,最初的计划很快得到扩展,最终两人决定合写一部关于类比的专著,研究其在思维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两人决定用非专业的方式处理这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并运用大量具体实例为理论观点提供佐证。我们希望这本书对思维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浅显易懂,同时雄心勃勃地希望它也能被学术界接受,并且可以提出一个关于认知的全新创见。这也成了这本著作发端的时刻。
在巴黎的三周,两人反复讨论了许多想法,最终完成了一份40页的文稿,主要内容是谈话的片段和笔记,以及该书的简要大纲。2006年到2009年的四年之间,每年我们都会花一个月的时间到彼此的居住地工作。另外,侯世达还在2010年学术休假期间在巴黎待了整整8个月。在写作期间,两人通过电邮和电话不断交换意见,书也从几个细胞演化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复杂有机体。
这一切都表明,眼前的这本书是长期合作的成果,它终于走向成熟,和读者见面了。我们希望书里传递的信息具有永久的价值,尽管这一信息根植于当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事实上,正如我们的一位朋友曾经欣喜描述的那样,它根植于“充满活力的思想之中”。尽管书的起源带有时空的特殊性,但是它的关键思想具有足够的普遍性,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