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背景下中国高校的应对策略研究
- 李艳
- 6508字
- 2020-06-24 16:44:42
1.3 中国有代表性OER项目介绍
MIT推出“开放课件”项目之后,中国学者很快将这一概念和实践引入中国,在短短的十余年间,从国家到地方,从机构到个人,中国多方力量积极开展有关OER的尝试,国家层面有代表性的OER项目包括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项目、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机构层面有代表性的OER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机构知识库(NSL OpenIR)、当代文化研究网站、学术典藏库、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果壳网、科学松鼠会、奇迹文库、教育大发现社区等;个人层面有代表性的OER项目包括孔伯华医学堂等(Wang & Zhao,2010)。为了让国际同行更好地了解中国OER项目的发展情况,中国学者书写了英文报告《中国的OER:成就、挑战和发展展望》,较为系统地向国外介绍了2011年之前中国有代表性的OER项目(Wang & Zhao,2011)。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外OER资源的共建共享,2003年,中国部分高校联合成立了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CORE),目的是为了将国外优质OER引入中国,同时,将中国优质OER介绍给其他国家。接下来将对中国有代表性的OER项目和组织进行简介。
1.3.1 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
2003年4月,中国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标志着中国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正式启动。根据该通知的要求,国家精品课程指的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优质示范性课程,其目的是推动中国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阶段的教育质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整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分申报、评审和公布结果等三个阶段。教育部在其网站的“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页上发布了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关的政策、规定、标准和相关通知等信息。
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中明确指出,国家精品课程要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确保学生受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重视以下几个问题:(1)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在教学条件方面,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3)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4)在教学队伍的建设上,注重课程负责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教学团队结构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
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建设了3700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并带动各高校近万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的成果集中呈现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http://www.jingpinke.com)上,该网站集中展示了4000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000余门国外OCW课程。截至2016年5月31日,该网站累计133155条资源,其中,本科课程资源921950条,高职高专40960条,教学课件371108份,电子教案317168份,媒体素材52591份,教学案例50162份(见图1.16)。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间,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高校的教育改革方向和内容,它的出现也是中国高校加入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标志性活动之一。
图1.16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1.3.2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2011年,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中国教育部推出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项目,并将该项目列入教育部和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目的是将高校优质视频课程资源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该项目中的公开课主要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主题的网络视频课程和学术讲座为主,主讲教师包括两院院士和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网络电视台及商业网站“网易”积极支持我国教育开放,以公益为目的,免费与“爱课程”(http://www.icourses.cn/)网同步推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见图1.17),由此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图1.17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2011年11月9日,由18所知名大学建设的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首批课程主要以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也有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以及科技热点问题的课程(见表1.1)。
表1.1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首批上线课程
截至2016年5月31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数量增加到988门(见表1.2),其中工学领域的课程最多(227门),之后是文学(115门)、医学(112)、理学(105)等。
表1.2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概况(截至2016年5月31日)
1.3.3 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
2012年,慕课在全球的兴起对世界高等教育变革带来巨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教育部推出了“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项目。该项目以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高校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参考书目、学习活动必需的资源以及全程教学录像,并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构建促进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学习环境,由此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开放,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
2013年6月推出的首批“资源共享课”包括120门课程,其中,本科生课程84门,职业相关课程22门,在线教育课程14门。在线分享的教学资源数目为32000条(中国教育部,2013)。这些课程集中呈现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平台上(见图1.18)。
图1.18 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
经过短短的三年时间,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建设成绩斐然。截至2016年5月31日,爱课程网站上共呈现了2824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程,其中,本科课程1767门,高职高专课程759门,教师教育课程138门,网络课程160门(见表1.3)。
表1.3 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概况(截至2016年5月31日)
续表
1.3.4 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
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于2001年专门设立的“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子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收集、展示大学博物馆中各种重要文物、标本,建立数字典藏系统,开展现代化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推动我国高等院校网上公共资源建设。经过两期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人文艺术,以及科学技术四大领域的数字博物馆群,实现了超过10万件数字藏品的共享。这些资源发布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digitalmuseum.zj u.edu.cn,如图1.19所示),版权归属教育部科技司,网站由浙江大学负责维护。
图1.19 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门户网站
现有的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门户网站是“大学数字博物馆IPv6升级”的建设成果,它以“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中建设的数字博物馆资源和服务为基础,进行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的技术升级、系统改造、资源整合和服务扩充,整合高校和社会博物馆的海量馆藏资源,推动现代教科研和科普教育。目前,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网站上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院校分馆、个人博物馆和特色服务。其中,院校分馆收藏了26所高校的特色数字博物馆(见表1.4),它们提供了基于学科分类的藏品浏览和基于主题的藏品专题浏览,单个藏品的展示方式包括图片、视频、动画或三维模型等,并标明版权信息和原始出处;个人博物馆为免费开放空间,所有浏览者都可在此展示个人喜爱的收藏内容;特色服务包括趣味互动鉴赏和实物三维展品的远程鉴赏。
表1.4 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网站上的院校分馆汇总
此外,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门户网站上还提供了22个高校博物馆、63个高校校史馆和上百个文博网的链接(见表1.5),方便浏览者浏览相关信息。
表1.5 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网站上的链接资源
1.3.5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实施的一个文化共享工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由文化部、财政部于2002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是一项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其主要任务是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无线通信网等现代媒体技术,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各类文化信息资源,扩大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存储、传播和利用,构建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之后,该工程先后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中央文件中(国家数字文化网,2012)。
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内容包含三大框架:网络框架、资源框架和服务框架。其中,网络框架包括实现网络联网的“135”计划,即包括一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的省级分中心,5000个以上县、乡、街道和社区基层网点的联网。资源框架包括:(1)完成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等机构的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2)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与“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即完成100万册(件)文献、1000台优秀地方剧目、1000部优秀音乐作品、1000部优秀美术作品、1000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3)整合贴近大众生活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4)建设支持文化信息资源共建的基础信息资源。服务框架包括:(1)通过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建立网上文化信息资源导航系统;(2)通过国家中心、省级中心以及基层组成的网络开展服务。
截至2011年年底,基本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六级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成了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覆盖率达100%),2840个县级中心(覆盖率达99%),2859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83%),60.2万个村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99%),拥有专兼职人员68万人,累计服务超过11.2亿人次。通过广泛整合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总量为136.4TB,整合制作优秀特色专题资源库207个。到2015年,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总量达到530TB,服务网络实现从城市到农村的全面覆盖,公共电子阅览室基本覆盖全国所有乡镇和街道、社区,入户率达到50%(国家数字文化网,2012)。
国家数字文化网(www.ndcnc.gov.cn)是文化共享工程的主要展示网站(见图1.20),是一个集中体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和基层信息服务的综合性公共数字文化新媒体服务平台。该网站设有三大版块:(1)新闻咨询发布版块:推送国内外最新文化动态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最新资讯;(2)资源平台版块: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不同资源服务推介;(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版块:以交流共建为特色,为群众文化活动互动交流发挥综合性公共文化电子政务平台作用。
图1.20 国家数字文化网门户网站
1.3.6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是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科技发展基础条件大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开始于2001年,启动的第一个试点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之后在环境、农业、人口与健康、基础与前沿等领域共24个部门开展了科学数据共享工作,中国科技界因此逐渐形成共享氛围和服务意识(科技部,2009)。
作为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重要成果,由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推动建设的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http://www.escience.gov.cn)是当前国家重要的科技资源门户网站(见图1.21),其宗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该网站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管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技术中心负责建设、运行和维护,共享网于2009年9月25日正式开通。
图1.21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目前,该网站收集的科技资源包括:(1)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包括单价40万元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资源信息、风洞试验设备信息、计量标准资源信息、分析测试方法、分析方法、技术标准、应急数据等;(2)研究实验基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野外台站和试验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国家分析测试中心、质量监测机构等;(3)自然科技资源,包括植物种质资源、动物种质资源、标本资源、微生物菌种资源、实验材料资源、重要疾病资源、标准物质资源、人类遗传标准化资源等;(4)科学数据,包括林业科学数据、海洋科学数据、医药卫生数据、地球系统数据、交通数据、农业数据、先进制造数据、地质与矿产数据、气象数据、地震数据等;(5)科技文献,包括标准文献,40余万条国家、行业和地方各类标准资源信息;(6)科普资源,包括90个专题馆、9个专项资源库等。该网站在首页最底部也提供了其他科技信息共享网站的链接,如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林业科学数据平台、中国数字科技馆等。
1.3.7 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
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 CORE)成立于2003年10月,它是一个由部分中国大学及全国省级广播电视大学联合成立的非营利机构,其网址为www.core.org.cn。2003年9月,国际工程技术基金(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undation, IETF)、MIT和北京交通大学在北京举办了“MIT开放课件(MIT OCW)国际论坛”,与会期间,各高校代表对MIT OCW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并讨论成立联合机构,会后由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12所高校联名上报教育部,之后,经教育部认可,成立了推广应用开放教育资源的高等学校联合和机构CORE。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以及中国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促进了CORE的诞生,作为一个公益机构,CORE坚持公益的原则,推崇资源共享的理念,通过搭建一个国际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并将国内外优质资源进行翻译和整合,为中外学习者提供免费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更多学习者享受平等的学习机会,其宗旨是促进国际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
CORE的主要活动包括:(1)国外开放课程翻译。2005年开始,CORE启动了国外开放课程的翻译项目,大学相关专业教授以及志愿者们是主要的翻译者,目前已有上百门国外开放课程被翻译成中文供国内学习者使用。(2)国外开放课程应用。2005年开始,CORE开始了MIT OCW在试点大学的教学应用和研究工作,目前已有上百门MIT OCW在中国高校进行了教学应用。(3)中国精品课程翻译。CORE已整理、分类和链接了上千门中国精品课程,并英译了所有课程名,还遴选了部分课程将其翻译成为英文公开共享在其网站上。(4)开放教育奖学金。CORE在2006年设立了“开放教育奖学金”,旨在鼓励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教育工作,推动开放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5)开源软件应用与开发。CORE与北京大学等试点大学合作,对国外优秀教育开源软件,如Sakai、Moodle和eduCommons等进行研究、汉化并在国内各级各类院校推广和应用。(6)国际合作与交流。CORE与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通讯西方合作处(WCET)等机构,以及MIT、犹他州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塔夫茨大学、密西根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此外,CORE组织会员大学参与在国际和国内举办的开放教育领域专业会议。(7)网站维护。CORE的网站是CORE的重要展示和交流平台,它汇聚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及与开放教育运动有关的信息。
作为一个公益组织,CORE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美国休利特(Hewlett)基金会、国际工程技术基金会(IETF)、国内外其他基金会,以及企业捐赠、会员会费、培训服务等。凡国内外正规院校、教育机构及教育行业的企业等,均可申请参加CORE。目前,CORE有近百所会员大学,其中包括13所试点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四川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除了高校参与,CORE还有一支250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团队,负责联络和翻译等工作。加入CORE的学校可以享受以下权利:与CORE共同合作创新教育,进行国内外交流,提供教职员工出国培训机会及组织国际性会议;学校有权派代表参加CORE理事会;学校领导可以向IETF申请IET—方正大学校长奖;CORE为会员学校建立国外大学的镜像网站;会员学校的教职工可免费使用CORE机器翻译软件;CORE为每一所会员学校提供一套国际水平的学习系统;CORE成员学校同时成为OCWC成员,享受其各种服务等。
加入CORE的企业可享受以下服务:CORE为企业提供在线学习系统,为企业内部架构组建、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会员企业可参加CORE组织的国内外教育论坛和定期为其安排的专项宣讲,有机会进入中国大学进行学术交流;CORE为会员企业定制出国考察机会;会员企业领导可以成为CORE的理事或顾问;CORE为会员企业提供高层出国深造机会(CORE,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