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者——记宁波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专业名片

宁波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1988年开始招生,是宁波大学建校初期的8个本科专业之一,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创新方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创建了机械(国贸)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班以及机械工程留学生班,形成了教学资源体系国际化、专业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实践教学系统化三大特色,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程比重高,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具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2003年获批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和宁波市品牌专业,2013年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从2009年开始嫁接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优秀教学资源开展了“2+2”教育合作,从2011年开始开设留学生班。拥有30余家校外实践基地,20余家暑期短期工作型实习及社会实践基地。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强,就业率年均90%以上。


人才创新:人才竞争持久化

在2009年“全国经济新闻人物”推评结果的名单里,笔者欣喜地发现了浙江明峰建材集团董事长王瑶法先生的名字。在浙江众多的民营企业家中,王瑶法名不见经传,而在浙江水泥界却小有名气,这不仅在于他敢于拼搏的胆略、善于经营的精明,更是由于做出了一件不平凡的事——“吃”进的是煤灰、炉渣、钢渣等生产废料,“吐”出的是水泥、矿粉等建筑“宝贝”。

这种粒化高炉矿渣微细矿粉,给举世闻名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披上了“防护衣”,筑就其百年不坏的“金刚之身”,被人称之为“魔粉”,也因此攻克了多年来的世界性难题——跨海及沿海工程耐海水“腐蚀关”。矿粉的研制成功为明峰建材集团的水泥厂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低成本、低能耗,集团创造的财富,不仅仅是金钱,更是节能环保的精神和执着追梦的情怀。

而在这成功的背后,正是宁波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992届毕业生王瑶法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明峰”二字不仅是公司的名字,也是王瑶法人生态度的体现。当问及为什么为公司取名为“明峰”时,王瑶法微笑地解释说:“今日的奋斗是为了攀登明日的高峰。”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洋溢着这位年轻的企业家追梦的心绪。

明峰集团的王瑶法

宁波的水泥产业有市场无资源,如何进一步发展企业成了王瑶法日思夜虑的一桩心事。那几年,国家连续提出“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等经济发展战略,王瑶法从中看到了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为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2004年,王瑶法决定实施战略转移,试制矿粉。但“战略转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当。王瑶法看到,因为炉渣、钢渣等废料经磨机磨成粉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热量,磨出来的矿粉温度很高,影响混凝土的搅拌,产品销售因此受阻。

“不行的话,咱们就自己改造一下!”学机械出身的王瑶法动起了设备的脑筋。他们换衬板、换钢球、磨内喷水,很快一套改造方案出炉了。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改造后的磨机磨出来的粉终于符合混凝土搅拌的要求了。

磨机改造初试成功,王瑶法又对提高粉磨效率动起了脑筋:要是能在磨机的进料口处安装一台挤压机就好了。他知道挤压机的粉碎效率要比磨机高出几倍,物料经挤压后,再送入磨机粉磨,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了,但也容易出故障。王瑶法本身就是搞设备出身的,如今正好显示他既懂水泥又懂设备的跨学科优势。早在2001年初,他在明峰水泥的磨前加了一道挤压工序,这在当时浙江省水泥行业尚属首次。

明峰的生产线改造成挤压—粉磨后,电能利用率达60%~70%,生产1吨水泥耗电降到了26度。而在当时,浙江省行业标准是每吨35度。凭借着这一技术成果,年轻的王瑶法被浙江省水泥界的同仁们所认知,被业内人士称为“水泥行业的粉磨技术专家”。

回忆起母校,王瑶法先生思绪万千,对于机械专业更是有一种情结。他坦言:“那是我最好的时光,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并给今后的创业埋下了种子。创业不是一种传奇,是人生的一种状态与过程。要把创业的梦想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过程,跨出的每一步都不会是轻松的。作为年轻创业者,有些东西我们永远输不起,比如你的家人、你的信誉等等。所以我们必须在做任何生意之前,全面考虑清楚你究竟输不输得起,如果输得起,那么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吧。”

王瑶法多年来一直心系宁波大学的发展,担任宁波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宁波大学特聘教授、宁波大学创业导师。在宁波大学3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王瑶法与夫人潘华素向母校捐赠一台价值约1500万元的PET/CT,主要由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用于开展临床科研、医学教学培训,以及日常诊疗工作。该设备投入使用后,医学院附属医院每年将从该项目所得利润的30%捐给宁波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并设立“宁波大学明峰教育基金”,用于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奖励,以支持相关学院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


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系统化

为何宁波大学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能在社会工作中有如此持久的竞争力,这不仅源于他们自身的不懈努力,也得益于学校对于教学系统的不断优化与完善。

一群身着蓝色工服的学生穿梭在校园里,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就是宁波大学机械专业大三的学生,正在进行着金工实习,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不仅要实打实地接触各种机器设备,还要在一周的时间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这天早上,徐磊同学接到了老师分配下来的这一周的实习任务,以一段钢材作为原材料,最终制作一个表面为一平方厘米的立方体并保证光滑。不要小看那么不起眼的钢材,这个过程可是个体力活。

首先要用钢锯截取一小段,接下来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锉,以达到加工前的标准。课上的时间不够,徐磊就拿课外的时间来弥补。因为这项工作可以带回宿舍完成,所以那段时间徐磊的宿舍常常很晚才熄灯,就是为了卯足劲去对付这么个小家伙。他坦言:“不得不承认还是挺累的,手磨破是常事,不过一旦习惯了也就没什么了。”

可别以为做完这些就结束了,这还仅仅是为后面的工作所做的铺垫。带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小家伙,徐磊一行人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数控培训中心,在这里他们将进行接下来的车床、铣床等步骤。

推开培训中心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排列整齐的机器以及墙上“安全第一”的四个红色大字,俨然一副生产工厂的样子。在经过老师的讲解后,大家伙就各自开工了,那样子就像从业多年的老师傅!

不过问题也是随之而来的,比如不知道机器的某个部件怎么使用,某个计算数据出现了微小的偏差。这些都没有打断同学们的热情,大家在“工厂”里干得热火朝天。从他们的笑容里,可以看到他们对于这种实践课的喜爱。

在随机的采访中,记者询问他们是否在困难时有过放弃的念头。一位同学告诉记者:“如果说没有那是假的,不过这种想法很快就消失了。不仅仅因为这是一门课程不得不完成,还因为对于一件作品完成时的那种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采访中很多同学都提到了“满足”这个词,确实,道路是艰辛的,但结果往往是令人欣喜的。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从开展首批省重点专业建设开始,就致力于打造系统化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学校设置了三个平台一个基地,分别是基础课程实验平台、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工程训练平台和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平台与基地的构建给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理论知识到动手操作,让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易懂。

实验平台一角

机械专业同时构建了由从工程项目—设计(CAD)—辅助制造(CAM)—数控加工—检测的正向工程训练和从实物—检测(三坐标测量)—建模(数字模型)—反求(IE)—加工的反向工程训练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相对于理论课,这样的实践机会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按此模式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实现了专业实践教学不断线的培养体系。根据同学们的需求,学校设置了必修实验(基本型实验)、选修实验(提高型实验)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研究创新型实验),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一共开设实验课程18门,实验项目128项,三性实验比例达70%。生产实习时间跨度达到4个月之久。


模式创新:培养模式多样化

宁波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除常规培养模式外,一直积极探索机械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浙江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工贸一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工贸一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契合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主修机械专业,辅修国际贸易专业,利用“工贸一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为浙江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外向型经济的人才培养输送了大量复合型人才。

邹长武,宁波大学研究生在读,本科毕业于宁波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贸一体”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受益者。他在修读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国际贸易,是“工贸班”的一员,毕业后选择考研,现跟随导师邓益民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

邹长武同学

他回忆起自己本科学习的时光,由衷地感慨道,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这也间接影响了他选择考研继续这方面的学习。对于当时课程上的情况,邹同学讲述道:“工贸班其实就是融合了机械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比例大约是六比四。它分别砍掉了两类课程中一两门相对分支的内容,提取主干知识加以整合。”

这种“融会贯通”虽然给同学们更多发展的可能,但也带来了不小的课业压力,短短四年的时间真的能完成如此多的课业吗?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请教了邹同学,他笑着解释道:“不必担心,学校给了我们很大的选择空间,你既可以同时修读两种专业毕业时拿到双学位,也可以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选择只修读机械专业。何况既然报了这个班,我想大多数人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课业压力给同学们带来的并非怨声载道,恰恰相反,笔者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往无前的动力。同学们坦言,许多课程确实挺麻烦的,要经历很多次推倒重来的困境,但完成时的那一刻成就感也是不言而喻的,好像自己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这大概就是这门专业的魅力所在!

这种模式所带来的益处也是不言而喻的,它给毕业生带来了更强的竞争力。据邹同学介绍,虽然自己选择了继续读研,但当时的同学大多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有着较高的收入。在“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一浪更比一浪高的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机械专业毕业生为例,假如毕业后去某企业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自然无法只局限在技术。机械制造是为了生产,生产是为了销售,想把这一条线连通贸易就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国际上相对国内有更为庞大的市场,也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也自然希望能招聘到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除此之外,学校还开展了“单件小批”式个性化人才培养和“机械工程留学生班”的改革实践,探索了复合型、个性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了学生的社会适应面。

宁波大学位于制造业发达的宁波,作为港口城市,宁波自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于对外贸易,经济实力飞速发展,周边有许多大型的制造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出于发展规律的需要,对人才也提出了定向性的要求。

个性化人才培养是在传统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的类别,这有利于专业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培养。笔者从黄海波副院长处了解到,也正是因为培养出人才的高就业率,使得选择考研的毕业生也比较少,仅有15%左右。


理念创新:人才战略国际化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交流的人才需求就已经体现,光有技术已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市场环境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符合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创新方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成为了宁波大学创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宗旨。

进入21世纪,许多先进的技术引进以及产品的出口都需要依托于对外的交流,国外的产业与我国不管是经济还是技术领域上的合作交流都日益密切。作为专业特色,宁波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辅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利用“工贸一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为浙江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外向型经济的人才培养输送了大量复合型人才。同时事实也证明,工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大提高,并且大部分服务于高端产业,或是与国外的尖端研究团队进行技术交流,或是与国际制造公司进行贸易往来。

据黄海波副院长介绍,为适应全球一体化,宁波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正加紧发展其国际化水平。

宁波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遵循培养方针,加强对外交流,在建设期内完善了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嫁接的改革实践,吸引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子来宁波大学学习深造,拓展了师生的国际交流机会。这在当时可是独树一帜,省内机械类专业仅有宁波大学一家开办留学生班。宁波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国际化优势已然成为了一大特色。

大的时代背景,铺就了宁波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化道路,比传统机械制造专业拥有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与实用性。2008年获教育部首批一类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和宁波市品牌专业,2013年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使得这一专业的品牌形象彻底打造完成。

如今,为适应宁波作为“中国制造2025”排头兵的角色,该专业拟通过面向智能制造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实习实践平台建设以及提升国际化内涵等措施和手段的协同互动,以浙江省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宁波建设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使专业在特色领域的探索更进一步,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专业评价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制造业的基础,是实现制造业现代化的关键。宁波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1988年开始招生,2003年获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获批为教育部第一类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浙江省优势专业,2013年获教育部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步形成教学资源体系国际化、专业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实践教学系统化等专业特色,多年来为宁波市及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嫁接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优秀教学资源开展“2+2”教育合作,以及从2011年开始开设留学生班,专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得到加强,也进一步提升了专业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大力发展制造业、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共识。为了服务宁波及周边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本专业确立了立足机械制造业,面向经济全球化,积极培养机械制造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必将为“中国制造2025”在宁波及周边地区的推进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图:王泽斌 冯高奔

指导老师:吴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