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年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肺炎

一、一般对症支持治疗

(1)对于急性期患者,应指导其多卧床休息,定期为其翻身拍背,以促进痰液咳出,必要时给予吸痰,注意气道湿化,防止误吸,急性期过后应让其适当活动。

(2)鼓励患者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可行流质鼻饲,并适当静脉补充液体,保持大便通畅。

(3)对于急性期患者,应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保证PaO2>60mmHg, SpO2>90%。

(4)对于体温超过39℃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身、冰袋降温,有条件者给予冰毯降温,使体温控制于38℃以下,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

(5)少用镇静剂和止咳剂。

(6)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二、抗感染治疗

及早、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将直接关系到老年肺炎患者的预后。具体可根据痰培养情况、院内或院外感染情况、医生经验、患者经济条件、治疗反应来选择抗生素。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早期、适当、足量、短程。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留取痰(血)标本,在未明确病原菌前可经验治疗,选用的抗生素应确保能覆盖肺炎链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的治疗,必要时考虑非典型病原菌及不常见致病菌感染的可能,对重症者应联合用药。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治疗原则: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抗生素。下面将简要介绍各类抗生素的抗菌谱、药物特点、代谢特点、剂量选择及常见DDI。

(一)青霉素

青霉素可分为三类。①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青霉素,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及青霉素V(苯氧甲基青霉素)。②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等。③广谱青霉素,包括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的(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及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活性的(如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及美洛西林)青霉素。

1.药理机制

青霉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细胞繁殖期起杀菌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1)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青霉素(Ⅰ类青霉素):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对青霉素敏感(不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

(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抗菌谱与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青霉素相仿,但抗菌作用较差,因此不宜用于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本类药物对青霉素酶稳定,因产酶而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敏感,但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耐药。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感染。

(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的抗菌谱较青霉素广,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及奇异变形杆菌)亦具有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与Ⅰ类青霉素相仿。其中,氨苄西林为肠球菌和李斯特菌感染的首选用药。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和美洛西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谱较氨苄西林广,抗菌作用也更强。除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效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2.代谢特点

大部分以原型药物的形式经肾脏排出。

3.常用剂量

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当老年患者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脏排出的抗菌药物时,由于药物自肾脏排出量减少,可导致抗菌药物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致使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老年患者(尤其高龄患者)若接受主要自肾脏排出的抗菌药物,则可按轻度肾功能减退减量给药。具体见表2-1。

表2-1 老年患者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

1 克拉维酸由肝脏清除而非肾脏,因此当复合药物剂量降低时,可能出现克拉维酸不足。若Ccr≤30mL/min,则勿用875/125mg或1000/62.5mg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4.优点

青霉素类药物毒性较小,老年患者使用相对安全,应根据肌酐清除率适当调整剂量。

5.缺点

本类药物的同类药物间存在完全交叉过敏反应。因此,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并需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必须就地抢救,并立即给患者注射肾上腺素,并给予吸氧、应用升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抗休克治疗。

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腱反射增强、肌肉痉挛、抽搐及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称为青霉素脑病),此反应易出现于老年患者和肾功能减退患者。

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青霉素都可能导致患者血小板功能不全,尤其在肾衰竭患者中。

6.常见DDI

(1)青霉素:该类药物为细菌繁殖期杀菌剂,与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和磺胺类等)合用会产生拮抗作用。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和磺胺类可减少肾小管对青霉素的分泌而延长本品的血清半衰期。青霉素可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2)氨苄西林:与丙磺舒合用会延长本品的血清半衰期;高尿酸血症患者同时使用别嘌醇可使皮疹发生率增加;氨苄西林能刺激雌激素代谢或减少其肝肠循环,因而可降低口服避孕药的效果。

(3)哌拉西林、羧苄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及替卡西林:当该类药物与能产生低凝血酶原症、血小板减少症、胃肠道溃疡症或出血的药物合用时,将有可能增加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的风险。这些药物包括:抗凝血药,如肝素、香豆素及茚满二酮;NSAIDs,尤其是阿司匹林、二氟尼柳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其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或磺吡酮。

(二)头孢菌素类

1.药理机制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分子中含有头孢烯的半合成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因此它们具有相似的杀菌机制。本类药物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繁殖期杀菌。

目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肾毒性的不同,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仅对少数革兰阴性杆菌有一定抗菌活性;常用的注射剂有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口服制剂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和头孢羟氨苄等。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活性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差,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亦具有抗菌活性;注射剂有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口服制剂有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和头孢丙烯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除对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具较强的抗菌活性;注射剂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口服制剂有头孢克肟和头孢泊肟酯等。第四代头孢菌素中,常用的是头孢吡肟,对肠杆菌科细菌的作用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大致相仿,其中对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及柠檬酸菌属等的部分菌株的作用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仿,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较第三代头孢菌素略强。

2.代谢特点

除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外,大多数头孢菌素以原型药物的形成经肾脏排出体外。头孢曲松在人体内不被代谢,约40%的药物以原型自胆管和肠道排出,60%经肾脏排出。头孢哌酮约25%经肾脏排出,其他大部分经胆汁排泄。

3.常用剂量

本类药物中,除头孢哌酮和头孢曲松外,多数经肾脏排出。因此,除头孢哌酮和头孢曲松外,对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均应根据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头孢哌酮、头孢曲松主要经肝脏代谢,因此患者若有中度以上肝功能减退,则可能需要调整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的剂量。因舒巴坦大多数经肾脏排出,在Ccr<30mL/min时其被清除的量减少,因此头孢哌酮/舒巴坦需调整剂量。当Ccr为15~30mL/min时,舒巴坦最高剂量为2g/d,分等量,每隔12小时注射一次;当Ccr<15mL/min时,则舒巴坦最高剂量为1g/d,分等量,每12小时注射一次。具体见表2-2。

表2-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1AD:透析后。

4.优点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强,而对人体几乎没有毒性作用,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药物少见等优点。因此,这是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重要抗生素。

5.缺点

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某些药物(如头孢哌酮、头孢孟多、头孢美唑、头孢甲肟、头孢尼西、头孢西丁、头孢呋辛、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匹胺、头孢米诺及拉氧头孢等)在其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3位上有甲硫四氮唑取代基,可与辅酶Ⅰ竞争乙醛脱氢酶活性中心,可阻止乙醛继续氧化,导致乙醛蓄积,从而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因此,服药期间或停药后1周内应避免饮酒或服用含酒精的药品或食物。此外,头孢哌酮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合用维生素K可预防出血。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存在交叉过敏反应的概率约为5%~7%,因此在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须详细询问患者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的过敏史,对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可应用本类药物。

6.常见药物相互作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丙磺舒联合应用可使前者的肾脏排出量减少,血药浓度增加。头孢曲松不能与含钙制剂合用。

(三)氨基糖苷类

1.药理机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作用点在细胞30S核糖体亚单位的16SrRNA解码区的“A”位。研究表明,本品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干扰初始复合物的合成,诱导细菌合成错误蛋白以及阻抑已合成蛋白的释放,从而导致细菌死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敏感菌体内的积蓄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来完成的,包括需氧条件下的主动转动系统,故本类药物对厌氧菌无作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社区获得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的抗菌作用差,又有明显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因此,对门急诊中常见的上、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不宜选用本类药物进行治疗。

链霉素和卡那霉素对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其中,链霉素对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作用差,但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异帕米星、小诺米星及依替米星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2.代谢特点

胃肠道对该类药物吸收差,肌注后大部分以原型药物的形式经肾脏排出。

3.常用剂量

老年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本类药物。若确有应用指征,则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具体见表2-3。

表2-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注:对于非肥胖患者,一般按照理想体重计算。

4.优点

本类药物的杀菌速度和杀菌持续时间与浓度呈正相关;仅对需氧菌有效,且抗菌活性显著强于其他类药物,对厌氧菌无效;抗生素后效应长,且持续时间与浓度呈正相关;具有初次接触效应;水溶性好,性质稳定,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与人血清蛋白结合率低,大多低于10%。

5.缺点

本类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可致前庭功能损害或听力减退,并有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对氨基糖苷类过敏的患者禁用。细菌对氨基糖苷类不同品种之间有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的情况,在使用链霉素前需要皮试。

6.常见药DDI

本类药物不宜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耳毒性药物、神经肌肉阻滞剂或强利尿剂合用。

(四)大环内酯类

1.药理机制

大环内酯类药物为快速抑菌剂,其作用机制是能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及mRNA位移,选择性抑制蛋白质合成。目前,已有的研究认为大环内酯类药物可结合到50S亚基23SrRNA的特殊靶位,阻止肽酰基tRNA从mRNA的“A”位移向“P”位,使氨酰基tRNA不能结合到“A”位,选择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或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22蛋白质结合,导致核糖体结构破坏,使肽酰tRNA在肽键延长阶段较早地从核糖体上解离。

大环内酯类对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粪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百日咳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及布鲁菌属等)、厌氧菌、军团菌、支原体及衣原体等具有抗菌活性。目前,在我国,肺炎链球菌等链球菌属细菌对本品的耐药性高,肺炎支原体对其也出现了耐药现象。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及罗红霉素等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等的抗微生物活性增强。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尚可用于免疫缺陷患者的分枝杆菌属感染的治疗。

2.代谢特点

阿奇霉素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较少,50%以上以原型药物的形式经胆管排泄,较少以原型药物的形式经肾脏排出。克拉霉素和红霉素较多经细胞色素P4503A代谢。克拉霉素主要经粪便、尿液排泄,红霉素主要经胆汁排泄。

3.常用剂量

大环内酯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剂量见表2-4。

表2-4 老年患者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应用

注:1表中所示百分比指按肾功能正常剂量的百分比计算;2“—”表示无资料。

4.优点

大环内酯类新品种(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及罗红霉素等)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的抗菌活性增强,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给药剂量小,不良反应亦较少,且其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5.缺点

以红霉素为代表的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胃肠道反应严重。红霉素酯化物易发生肝损害,以胆汁淤积为主,亦可导致肝实质损害,可见阻塞性黄疸、转氨酶水平升高等。

6.常见DDI

大环内酯类药物不宜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联用,不宜与作用部位相近的氯霉素和林可霉素类药物联用。由于红霉素和克拉霉素较多经过CYP450 A代谢,因此在与相同途径代谢的药物(如茶碱、地高辛、华法林、特非那定及TCAS等)合用时需调整剂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由于大环内酯类药物在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结合点与克林霉素和氯霉素相同,因此,当大环内酯类药物与这些药物合用时,可发生相互拮抗作用。

(五)氟喹诺酮类

1.药理机制

氟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DNA旋转酶,使DNA不能控制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细菌菌体延伸成丝状和形成液泡,再通过核酸外切酶降解染色体DNA。

临床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等。本品对革兰阴性杆菌活性强,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克雷伯菌及大肠杆菌等;对革兰阳性球菌也有一定活性,包括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对衣原体属、支原体属及军团菌等作用强,对厌氧菌作用较弱。司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结核分枝杆菌和其他分枝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作为二线抗结核药物。

2.代谢特点

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及依诺沙星主要经肾脏排出;而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则部分在体内代谢转化,部分经粪便排出,胆汁中药物浓度较高。

3.常用剂量

环丙沙星:患者肾功能正常时,口服剂量为500~750mg/次, q12h;静脉滴注为400mg/次,q12h。当Ccr≥50mL/min时,无须调整剂量;当Ccr为10~50mL/min时,应将剂量调整为正常剂量的50%~75%;当Ccr<10mL/min时,应将剂量调整为正常剂量的50%。血透时,应将剂量调整为250mg/次,po;或200mg/次, iv, q12h。当行CRRT时,应将剂量调整为400mg/次,iv, qd。

左氧氟沙星:当肾功能正常时,给药剂量为500~750mg/次,q24h, po或iv;当Ccr≥ 50mL/min时,无须调整剂量;当Ccr<50mL/min时,剂量调整见表2-5。

表2-5 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左氧氟沙星剂量调整

莫西沙星:肾功能受损无须调整剂量。正常剂量为0.4g/次, qd, ivgtt或po。

4.优点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人体内分布广,在组织和体液中药物浓度高,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与其他抗感染药物之间未见明显交叉耐药。

5.缺点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缺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及疼痛等。②中枢反应,如头痛、头晕及睡眠不良等,并可致精神症状。③由于本类药物可抑制GABA的作用,可诱发癫痫,因此有癫痫病史者慎用。④本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孕妇及未成年儿童慎用。⑤可产生结晶尿,尤其在碱性尿中更易发生。⑥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本类药物,易致肝损害。

6.常见DDI

依诺沙星、环丙沙星和培氟沙星可抑制茶碱类、咖啡因和华法林等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使血药浓度升高而引起不良反应。制酸剂可与氟喹诺酮类药物络合而减少药物自胃肠道吸收,因此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宜与制酸剂同时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宜与含镁和铝盐的抗酸剂和非皮质激素类抗炎剂合用。抗酸剂可影响口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而非皮质激素类抗炎剂可加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甚至会引起惊厥。

(六)碳青霉烯类

1.药理机制

碳青霉烯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其作用方式是抑制细胞壁黏肽合成酶,即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黏肽合成,使细菌细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致使细菌胞浆渗透压改变和细胞溶解而杀灭细菌。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分为具有抗非发酵菌和不具有抗非发酵菌两组。前者包括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西司他丁具有抑制亚胺培南在肾内被水解的作用)、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倍他米隆具有降低帕尼培南在肾内蓄积中毒的作用)、比阿培南和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及比阿培南对各种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和多数厌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多数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但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抗菌作用差。后者仅有厄他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非发酵菌抗菌作用差。

2.代谢特点

厄他培南少量经胆汁排泄,大部分经肾脏排出。其他碳青霉烯类药物大多数经肾脏排出。

3.常用剂量

美罗培南:0.5~1.0g/次,q8h。当Ccr为26~50mL/min时,给药剂量为0.5~1.0g/次,q12h;当Ccr为10~25mL/min时,给药剂量为0.25~0.5g/次,q12h;当Ccr <10mL/min时,给药剂量为0.5~1.0g/次,q24h。血透后给药,CRRT剂量为1g/次,q12h。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于肾功能正常(Ccr>70mL/min)和体重≥70kg的患者,按正常剂量给药,根据疾病和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日剂量为1~4g,分2~4次给药。对于Ccr<70mL/min和体重<70kg的患者,需降低给药剂量。

厄他培南:1g/次,qd。当Ccr<30mL/min时,给药剂量调整为0.5g/次,qd。如在给药后行血液透析,则在透析后给予补充剂量0.15g/次。

4.优点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质粒介导的ESBLs、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AmpC酶均具有高度稳定性;对头孢菌素耐药菌仍可发挥优良抗菌作用。细菌对本品不存在交叉耐药性。因此,本品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及厌氧菌都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5.缺点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血液学方面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减少等,但一般能耐受。而当超剂量使用时,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毒性,如头痛、耳鸣、听觉暂时丧失、肌肉痉挛、神经错乱及癫痫等,尤其对肾功能不全伴癫痫的患者,因此一旦出现震颤、肌肉痉挛或癫痫,应立即减量或停药。同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导致皮疹、瘙痒、发热及休克等过敏反应,因此过敏体质者慎用。

6.常见DDI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与丙戊酸或双丙戊酸联合应用可能导致后两者的血药浓度低于治疗浓度,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

(七)糖肽类

1.药理机制

糖肽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同,都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交联,从而使细菌细胞壁发生溶解。所有的糖肽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有活性,包括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属(MRSA、MRCNS等)、JK棒状杆菌、肠球菌属、李斯特菌属、链球菌属及梭状芽孢杆菌等。口服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可用于治疗重症或经甲硝唑治疗无效的艰难梭菌假膜性肠炎患者。

2.代谢特点

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在体内基本不代谢,以原型药物的形式经肾脏排出。

3.常用剂量

糖肽类药物的剂量调整见表2-6。

表2-6 糖肽类药物的剂量调整

4.优点

糖肽类抗生素属于杀菌剂,抗菌谱窄,抗菌作用强。

5.缺点

糖肽类抗生素的耳毒性、肾毒性明显。因此,临床上不作为首选药物,只有当敏感菌引起严重感染特别是机体对其他药物耐药时,才考虑应用糖肽类抗生素。

6.常见DDI

应避免将糖肽类抗生素与各种肾毒性、耳毒性药物合用。当糖肽类抗生素与麻醉药合用时,可能引起血压下降;若必须合用,则两药应分瓶滴注,并减缓滴注速度,同时注意观察血压。

(八)利奈唑胺

1.药理机制

利奈唑胺与细菌50S亚基上核糖体RNA的23S位点结合,从而阻止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包括MRCNS)、肠球菌属(包括VRE)、肺炎链球菌(包括青霉素耐药株)、无乳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及草绿色链球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球菌及艰难梭菌均具有抗菌作用;对支原体属、衣原体属、结核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巴斯德菌属和脑膜败血黄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肠杆菌科细菌、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等非发酵菌对该药耐药。

2.代谢特点

利奈唑胺的主要代谢位点为吗啉环的氧化,它可产生两个无活性的开环羧酸代谢产物:氨基乙氧基乙酸代谢物(a)和羟乙基氨基乙酸代谢物(b)。因此,利奈唑胺约30%以原型药物的形式,40%以代谢产物(b)的形式,10%以代谢产物(a)的形式经肾脏排出。

3.常用剂量

利奈唑胺常用剂量为600mg, q12h,口服或静滴,对老年患者无须调整剂量。

4.优点

利奈唑胺因与其他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因此与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间不具有交叉耐药性。利奈唑胺生物利用度高,故从静脉给药转化成口服给药时无须调整剂量。

5.缺点

利奈唑胺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也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和视神经病变甚至失明,还可引起酸中毒。若对有癫痫发作史或有癫痫发作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可能引起惊厥。

6.常见DDI

利奈唑胺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因此与直接或间接拟交感神经药物(如伪麻黄碱)、升压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类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以及苯丙醇胺、右美沙芬、抗抑郁药等合用时,应监测血压。利奈唑胺与5-羟色胺类药物间有潜在相互作用,对于类癌综合征患者,或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TCAs、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阿米替林)、哌替啶、丁螺环酮的患者,使用或合用利奈唑胺时应密切观察5-羟色胺综合征的体征和(或)症状。对于正在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2周内曾经使用过本品的患者,不应使用利奈唑胺。

三、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具体处理详见本书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