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涅槃:2003—2016年浙江经济轨迹
- 傅白水
- 1102字
- 2020-06-24 17:54:50
前言 那些年的凤凰涅槃
13年前,笔者求学于南京大学,当时非常喜欢看《扬子晚报》,常常被报纸上琳琅满目的电器广告所吸引。毕业后来到杭州工作,翻阅《钱江晚报》,花样繁多的卖车广告屡见不鲜。更意外的是,尽管当时杭州的城市规模和建设远不如南京,但房价却远超南京。
事实就是如此,凭借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依靠资源要素和资本的双重驱动,浙江经济在2003—2007年达到了空前的辉煌。
彼时,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相得益彰,浙江与浙商蜚声海内外。浙江商人成了全国各地政府官员的座上宾,浙江商人在中西部受欢迎程度难以言表,甚至一个挂着浙C牌子的小轿车出现在中西部大街小巷都会引起瞩目。而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招商团更是天天充斥着浙江大大小小的机场和车站。
这个时期的浙江,无论是经济增速,还是人均收入,经济的各项指标基本都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但请记住,是模式就要衰落,是道路就有尽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浙江任职时指出的那样,要“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在浙江经济高歌猛进时,作为市场经济风向标、观察哨的温州却最先感知到了丝丝寒意。2004年,温州经济一改领头雁态势,增速意外下滑至浙江倒数。先从温州,再到整个浙江,经济发展变得步履蹒跚起来。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浙江经济更是陷入增速不断下滑的境地。
浙江试图扭转态势,但一直摇摆于主抓重化工业还是第三产业,纠结于制造业与地产业的此消彼长中,导致“追兵越来越近,标兵渐行渐远”局面的出现。
回顾浙江经济这段艰难探索期,表面上是人口红利消失、资源要素瓶颈、各种成本上升、全球金融危机等多因素共振所致,但本质上却是依靠资源消耗的东亚发展模式率先在浙江走到了历史尽头。
浙江必须转型,唯有涅槃才有新生,“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浙江咬牙坚决推进艰难的转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随着“双十一”、“云栖大会”、“无边界自贸区”和“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纷纷涌现,当下的浙江俨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互联网和新经济中心地带。
是什么力量让以杭州为代表的浙江率先走出粗放式发展的旧有模式呢?答案是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级政府始终遵循市场,让市场发挥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比如阿里巴巴,跑过北京、混过上海,但为什么会在杭州成为卓越的企业?答案只有两个字:市场。草创之初,政府没插手一件事,没给一分钱,只要不违法,随便怎么折腾。因此可以说,阿里巴巴是浙江政府遵循市场的典型产物。
遵循市场,并不代表着政府当甩手掌柜。面对新一轮深改大潮,浙江再次勇立潮头,“五水共治”、“四换三名”、“特色小镇”等,再次将浙江推向了供给侧改革的前沿,这些与国家层面不谋而合的改革,似乎预示着浙江迎来创新驱动发展“崭新的曙光”。
傅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