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经济学教程
- 叶航 何樟勇 李建琴
- 2字
- 2020-06-24 18:11:37
导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述
一、宏观经济学的定义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现代经济理论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从不同侧面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个体属性,如典型的厂商或典型的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行为模式及其规律;而宏观经济学则研究经济活动的总体属性,如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模式及其规律。因此,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都研究商品的价格,但前者研究的是个别商品的价格,而后者研究的则是商品价格的总体水平;两者都研究收入,但前者研究的是家庭或个人的收入,而后者研究的则是社会总收入;两者都研究投资,但前者研究的是个别厂商的投资行为,而后者研究的则是一个社会的投资总规模;两者都研究消费,但前者研究的是某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后者研究的则是一个社会的总消费;两者都研究就业,但前者研究的是单个劳动者的就业状况,而后者研究的则是社会就业水平;等等。
当然,宏观经济学在研究经济活动总体属性的时候不可能完全脱离经济活动的个体属性。但总体作为个体的有机组合,必然存在着许多个体所不具备的属性。正是这些属性,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宏观经济学这一概念是由挪威经济学家、奥斯陆大学教授拉格尔·弗瑞希(Ragnar Frisch)于1933年最先提出的。此后半个多世纪,经济学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这个概念下过各种各样不同的定义,但它们的含义却大同小异。以下就是一些比较典型的说法: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 D.格林沃尔德(Douglas D.Greenwald)在其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中认为,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分析的是数据的总和,而不是个别数据。它研究经济生活的总体,研究经济经验总的规模、形态和作用,而不是个别部分的作用。更为具体地说,宏观经济学所分析的是一般物价水平而不是个别商品的价格,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而不是个别厂商的收入,是总的就业情况而不是个别厂商中的就业情况”。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和罗宾·韦尔斯(Robin Wells)认为:“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个人和企业是如何决策的,以及这些决策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总量上的行为——经济中所有个人和企业行为的相互影响如何决定整体经济的绩效。”
R.多恩布什(R.Durnbusch)、S.费希尔(S.Fischer)和R.斯塔兹(R.Startz)认为:“宏观经济学涉及经济整体的活动——繁荣与衰退,经济中商品与劳务总产出的增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国际收支的平衡、汇率等。宏观经济学既讨论长期经济增长,也讨论构成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宏观经济学着重论述影响消费与投资、美元与贸易平衡、工资与价格变动的决定因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存量、联邦预算、利率和国债等方面的经济行为与经济政策。简言之,宏观经济学讨论的是当今的重大经济论点和问题。”
罗伯特·H.弗兰克(Robert H.Frank)和本·S.伯南克(Ben S.Bernanke)认为:“我们使用微观经济学这个术语表示对个人选择的研究和对个体市场上群体行为的研究,同时用宏观经济学这个术语表示对国家经济表现的研究以及对政府为了改善经济所采用的政策的研究。宏观经济学力图弄清楚国家失业率、整体价格水平和国家产出总价值等指标的决定因素。”
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和费利普·拉雷恩(Felipe Larrain)则认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而不是影响着经济中特定企业、工人或地区的趋势。经济活动特定的概括性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储蓄率,或消费者价格指数——能描绘出变化和趋势的‘大致轮廓’。宏观经济学的这些总量尺度为宏观经济学家提供了基本的手段,使他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的主要变化上,而不是集中在经济的个别部分产生的特定影响上。”
在国内出版的最新翻译的经济学教材中,人们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已经更趋一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和威廉·D.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在«经济学»第19版中说:“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所考查的是同时影响企业、消费者和工人的总体因素;相反,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产品的价格、数量和市场。”N.G.曼昆(N.G. Mankiw)在«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中则认为:“微观经济学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影响。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解释同时影响许多家庭、企业和市场的经济变化。宏观经济学家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平均收入高,而另一些国家的平均收入低?为什么物价有时上升迅速,而在另一些时候较为稳定?为什么生产和就业在一些年份扩张,而在另一些年份收缩?如果可能的话,政府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促进收入增长迅速、通货膨胀率低和就业稳定呢?这些问题在本质上都是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的,因为它们涉及整体经济的运行。”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要给宏观经济学下一个既简洁又准确的定义,应该可以说: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各种总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甚至产生了一种向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领域扩展的趋势。但作为一本基础性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同时也为了避免与其他学科产生过多的重复,对其内容进行适当梳理和归纳,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们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宏观经济变量、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调控和宏观经济学流派五个部分。
(一) 宏观经济变量
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研究总量关系的经济学,那么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总量及其关系必然构成宏观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任何一本宏观经济学教材首先就要介绍这些总量,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宏观经济变量。其中最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有:总产出、消费、储蓄和投资,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净出口,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就业水平与失业率,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率,等等。
本书第一篇介绍这些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第一篇由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其中第一章介绍总产出(总产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总收入和总支出),总产出是一个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一方面,宏观经济学的其他变量,如消费、储蓄、投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净出口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由总产出派生出来的;另一方面,它们也是宏观经济学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如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币值稳定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由总产出的水平所决定的。第二章介绍消费、储蓄与投资,其中包括消费、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储蓄、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投资、投资函数与投资的边际效率。第三章介绍货币流通,包括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现金货币供给与存款货币的供给,以及由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均衡利率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就业水平和物价水平也是两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我们之所以没有在第一篇中介绍它们,主要是出于如下考虑: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相比,它们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对它们的说明往往需要结合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状态进行。因此,我们在第四章介绍凯恩斯有效需求决定模型时介绍就业水平(体现为就业率或失业率),在第七章介绍通货膨胀时介绍物价水平(体现为通胀率)。
(二) 宏观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经济学家揭示经济现象,进而揭示体现这些现象的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工具。经济模型是对实际经济活动的髙度理论抽象,它既可以用文字来表述,也可以用数学方程或几何图形来表述。但现代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倾向使用数学方程和几何图形来建立经济模型。运用数学和几何的方法,可以使经济模型变得更简洁、更严密。因此,它是我们学习现代经济理论不可缺少的训练。就宏观经济学来说,最基本的经济模型有凯恩斯有效需求决定模型、IS-LM(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模型、AD-AS(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本书第二篇介绍这些基本的宏观经济模型。第二篇由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组成,其中第四章介绍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决定模型,该模型集中体现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阐述了社会就业水平的决定机制。第五章介绍IS-LM模型,从最基本的层面考察宏观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以及这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机制。第六章介绍AD-AS 模型,该模型在引入价格水平这一参数和劳动力均衡的基础上,对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决定机制、均衡机制进行考察。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家可以为每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建立一个或者一组特定的模型。因此,宏观经济学所包含的模型几乎涉及它的每一个领域,例如通货膨胀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周期模型、宏观调控模型等。但在本教材第二篇中介绍的三个模型,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模型,因为它们所反映的是宏观经济变量最基础、最核心的关系和属性,是我们进一步学习宏观经济学其他理论所必备的分析工具。至于那些比较具体的宏观经济模型,我们将结合课程内容的展开,在相应的章节中做详细介绍。
应该指出的是,实际经济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它们往往是多重因素、多重经济变量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模型作为各种抽象的理论分析工具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建立经济模型的时候,经济学家往往会舍弃一些次要的、影响较小的因素和变量,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主要的、影响较大的因素和变量上。正如R.多恩布什、S.费希尔和R.斯塔兹在他们的教科书«宏观经济学»第10版中所指出的那样:“为了理解这些论点,我们必须将经济的复杂细节简化成一些可把握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存在于经济中的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产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以及各国国民经济贸易往来的相互作用中。讨论这些要素时,我们忽略了类似家庭与厂商等单个经济单位的行为,或具体市场价格的确定等细节,因为那是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讨论产品市场的整体,将农产品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这样不同商品的所有市场都看作单一市场。同样,我们讨论劳动市场整体时,排除了像非熟练劳动市场与医生市场之间的差别。我们讨论资产市场整体时,排除了像IBM公司股票的市场与伦勃朗油画的市场之间的区别。这种抽象和排除的好处是,促进我们对商品、劳务和资产各个市场之间充满活力的相互作用的更多了解。”
当然,在如何取舍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学家往往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选择。因此,即使是同一个经济现象,也可能建立起许多不同的经济模型。用不同的经济模型来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就会形成不同的理论流派。在宏观经济学中,这种情形十分突出(正如本书第五篇将要介绍的那样)。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待不同的理论流派,不要轻率地对它们进行孰对孰错、孰优孰劣的判断,而应该仔细观察它们的区别,这些区别往往在于,理论所依据的模型包含着不同的经济变量,或者是对经济变量的主次轻重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提高我们理论修养的重要途径。
(三) 宏观经济运行
宏观经济变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动态过程,就是宏观经济的运行。显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是在前两篇所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变量和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对实际宏观经济现象做出的更为深入和具体的考察。就学科的对象来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运行主要包括对一个社会物价水平波动的说明(通货膨胀理论)、决定总产出规模的内在机制(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波动及其原因(经济周期理论)等。
本书第三篇介绍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理论。该篇由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组成,其中第七章介绍通货膨胀理论,主要包括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的类型及测量指标、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措施等内容。第八章介绍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介绍经典的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以及最优经济增长模型等内容。第九章介绍经济周期理论,包括经济周期的定义和类型、经济周期的原因、乘数-加速数理论,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分析等内容。
考察宏观经济的运行及其内在机制,表明我们的学习和分析已经进入到一个较为深入和具体的层次。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本篇的内容是前两篇内容的逻辑展开。没有前两篇学习所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知识。例如,分析物价水平波动的主要工具是我们在第六章学习过的模型;推导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依据是我们在前三章中学习过的理论,尤其是有关储蓄函数、投资函数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原理;研究经济周期则涉及消费与投资对总产出、总收入水平的决定作用及其它们的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掌握各个篇章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又要把握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内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我们对经济现象深刻和敏锐的领悟能力。
(四) 宏观经济调控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研究的目的,从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凯恩斯主义来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解决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周期性出现的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凯恩斯认为,衰退和失业是传统的——即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因此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对宏观经济加以调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由政府进行调控的市场经济,就成了区别于传统市场经济的、所谓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视野内,用扩张的经济政策刺激增长,从而使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摆脱衰退和失业的困扰,是其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20世纪30和40年代实行的“罗斯福新政”,以及二战后(主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行的“政府干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实践运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又出现了凯恩斯所没有研究过的新特征,即所谓的“滞胀”现象,使得这一时期及之后的宏观经济学更多地考虑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问题。今天,如何运用各种调控技术,以解决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失业、周期性波动以及通货膨胀现象,已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书第四篇介绍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理论。该篇由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组成,其中第十章介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一般理论,包括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等。第十一章介绍政府运用各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所产生的实际效应,包括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挤出效应以及资源配置效应,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挤出效应以及财富效应。本章研究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我们在第五章中学习过的IS-LM模型。第十二章介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技巧与艺术,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选用、组合、力度与时滞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宏观经济调控以及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所处的作用和地位等问题,经济学家的意见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些宏观经济学流派,比如货币主义学派、供应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对凯恩斯主义过分强调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但不论经济学家怎么看待这些问题,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却说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而且这一趋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有较大的改变。
(五) 宏观经济学流派
所谓宏观经济学流派,是指对一些基本的宏观经济现象持有不同看法的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宏观经济领域内出现一些新特征,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不断加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宏观经济学流派有:以保罗·A.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以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以阿瑟·拉弗(Arthur Laffer)、罗伯特·芒代尔(Robert Mundell)、J.万尼斯基(J.Wanniski)等人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以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格雷戈里·曼昆(Gregory Mankiw)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等。
本书第五篇介绍这些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流派。其中第十三章介绍新古典综合派,第十四章介绍货币学派,第十五章介绍供给学派,第十六章介绍理性预期学派,第十七章介绍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作为一本基础性的教材,我们不可能详细阐述各个流派的全部理论,但我们将概括地介绍每个流派的产生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以及政策主张,以便读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当今宏观经济学流派纷争的全貌。如果希望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各个流派的具体情况,我们建议读者阅读有关的专著。
不同的理论流派对同一个宏观经济现象往往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分歧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内显得更为突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还是一门很年轻的学问。支撑这门学问的基本范畴和理论体系还面临着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不断整合的过程。第二,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经济的增长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使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需要有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加以解释。尽管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理论世界,但我们仍然强调,正如我们在前面曾经指出过的那样,不要轻率地对不同的理论流派进行孰对孰错、孰优孰劣的判断,而应该仔细观察它们的区别。而就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属性来说,不同流派之间的分歧和差别可能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