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新论
- 段治文
- 1251字
- 2020-06-24 18:24:26
三、斯大林、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偏离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新的成果,但在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出现了偏离。而这一偏离,说到底就是偏离了生产力基础和民主基础。
斯大林把列宁“一国胜利论”发展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是说,“在其他国家无产者的同情和支援下,但无须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预先胜利,无产阶级可能夺取政权并利用这个政权来在我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指出,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有其合理性,增强了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超越了列宁正确分析过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超越了弥补生产力基础和民主基础的阶段。斯大林偏离了这一方向,过早地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成为苏联模式的理论前提。以此为指导,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运行模式。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但在生产力发展问题上同样出现了失误。毛泽东没有很好地纠正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了“超英赶美”的口号,并一次又一次地缩短了赶超时间。随后又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1958年毛泽东提出中国在个别行业、个别省份可以尝试着首先进入共产主义。毛泽东说,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不要100年,可以50年,个别行业可以试办,取得一些办法和经验。他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可不可以由一个省先进入共产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导下,“大跃进”“人民公社”等实践严重超越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正如邓小平总结指出的:“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最后导致穷就是光荣,社会主义就是贫穷的结局。邓小平还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与此同时,斯大林、毛泽东都忽略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制度一经建立就高度民主,没有考虑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加上历史、国情和个人因素,两位领导人在党内生活中片面强调“集中”,忽视“民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片面强调“专政”,忽视“民主”,这就容易使得民主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很容易造成领导人意志强加于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以政治挂帅大搞阶级斗争,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可以说,斯大林、毛泽东都忽视了列宁已经完成了历史转换这一特殊背景,不知道在列宁转换后需要弥补社会主义的两个基础,而是直接把马克思、恩格斯未来高级的社会主义理论照搬到落后的实际当中来建设,这就跨越了阶段,脱离了实际,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