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的优势与人才培养本文是2002年9月20日聂秋华在接受浙江财经学院学生采访时的谈话(节选)

——要充分利用学校综合性、侨资性、区域性和包容性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宁波大学现在的优势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是“综合性”。综合性得益于三校合并。原师范学院、原水产学院和原宁波大学合并以后,综合性大学的框架基本上就形成了。而且这个形成还是比较自然的。现在我省几个高校包括浙工大、浙师大等,也搞综合性,但是他们的难度比我们大,因为我们现在的学科构成,虽然在12个学科大类中没有军事和哲学,但军事都是由军事院校办,哲学我们考虑到招生与分配问题而没有办,其余10个学科大类我们都涵盖了。虽然每个门类里专业不是很全,但至少涉及、涵盖了这么多门类,有一定的基础,有扩展的余地,所以我们综合性的框架相对来说搭得比较好。现在从高等学校发展趋势来看,综合性应该是一个趋势,它有利于学科交叉,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的综合提高。当然也不能泛化,综合性也是双刃剑。有的学校本来是有特色的,也可以办得很好,但你一定要搞综合性的话,有时是得不偿失。所以,这一点我们是得天独厚的。因为我们现在有10大学科门类,50多个专业,覆盖面比较广。与省内兄弟学校比起来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二是“侨资性”。我校开始建校时最早是由包玉刚先生来捐助的,在最近办学的十几年过程中,不断得到香港“宁波帮”人士的资助。我们学校的大楼大多是由知名人士捐资建造的,有的出全部,有的是部分助建,并以与他们有关的名字命名,这一点,宁波大学是得天独厚的。另外,“侨资性”的优势还使得宁波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初争取到一个政策,享受全国重点大学待遇,专业都在第一批招生。大家都知道,办学校光有好的教师、好的设备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好的生源。大家读过重点中学,重点中学把一个区、一个县、一个市的好生源都拉走了,它的基础当然就好了。然后再培养,它的升学率就高了,办学质量就慢慢上去了。质量和声誉上去了,就越能吸引好的生源,容易形成良性循环。所以这一点,也是宁波大学得益于“侨资”的一种优势。一批海外“宁波帮”人士确实对宁波大学关爱有加,他们每次到宁波来,都要到宁波大学走一走,看一看,为自己的家乡有这么一所高等学府而感到欣慰。当然这也给了我们一种压力,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学校办得更好,不辜负海外“宁波帮”人士的期望。

三是“区域性”。我们学校地处宁波,宁波是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计划单列市。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宁波市整个财政实力不强,对宁波大学的支持也就非常有限。等到成为计划单列市以后,宁波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对宁波大学的支持也就逐年增长。实际上,宁波市对宁波大学每年的资金投入已经超过了浙江省和中央财政。这几年,宁波市特别重视宁波大学的学科建设,每年拨款500万元支持学校建设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宁波市作为一个港口城市,近几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快,而且宁波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在国际交往、国际信息与人员的交流方面都有它的优势。宁波人的观念新,宁波经济活跃,就业相对容易,对紧缺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都是宁波大学的区域性优势。

四是“包容性”。宁波大学在建校初期是由5所大学援建的,学校的起点比较高。我们的法律是北大援建的,我们的经济和数学是复旦大学援建的,我们的工科,计算机、机械和土木建筑是浙大援建的,我们的物理是中科大援建的,外语是原杭大援建的。这几所都是很好的学校。我们的教师来自四面八方,以后进来的教师也不都是宁波本地人,可以说来自五湖四海。特别在三校合并以后,宁波大学的包容性不但没有削减反而得到了增强,各种不同的人员来到宁波大学,能够很快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来。宁波大学没有排他性,不会因为你不是宁波人,你就进不了宁波大学这个圈子,我们这些“帮宁波”的好像就没有被排斥的感觉。这就是我们新建学校的好处。大家知道美国,它发展得很快、很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宁波大学从建校开始,就是四面八方的人融合起来的。我们校园里讲的是普通话,来自不同地方的教师在宁波大学能够融合在一起,而且能发挥各自的长处,能够把各自的精华集聚起来,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生命力。我觉得以上所说的综合性、侨资性、区域性和包容性,是宁波大学的优势所在。

宁波大学这几年随着省内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整体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宁波大学去年进入“十五”规划的第一年。严校长也给大家介绍了,我们学校总体定位是地方综合性大学,所谓“地方”就是面向地方服务,为地方培养人才,这一点很重要。宁波大学首先要面向宁波服务,李岚清副总理到哪里都讲一句话:“共建的关键在于贡献,大学不为地方作贡献,地方肯定没有积极性。”他对浙大也这样说:“教育部和浙江共建,那么你浙大就必须给浙江作贡献。你不作贡献,谁有兴趣和你共建?这个是很显然的。”所以宁波大学首先应该面向地方,面向宁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再大一点,就面向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毫无疑问的。综合性就是要保持各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在综合性上满足社会对各种层次、各种人才的需求。实际上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宁波大学还是要把本科生教育抓好,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虽然我们现在也在招收研究生,但是本科教育是我们的根。当然,我们的努力方向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但是这个过程可能还是比较长的。所以我们的定位是地方综合性大学,想通过几年努力建成浙江省的重点大学。从思路上讲,一个是抓好本科生教育。我想如果把宁波大学比喻为一个能够承载我们学生在学海里遨游的一条船,那么我们的船就要牢固,船不牢,人家不要坐。这个是我们的根本。抓好本科生教育,就是“强体固身”,是我们的根本。另一个就是增强学科实力,这就像给船树起桅杆,扬起风帆,叫“树桅扬帆”,给它加上获取动力的设备。因为学科建设是体现学校发展后劲的标志,也是学校为社会作贡献的“细胞”,还是师资队伍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的载体,所以学科建设每个高校都非常重视。第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就像我们的船长和船员们,我们需要“精兵强将”,这里的“精”跟“强”作动词用,使我们的兵更精,使我们的“将”更强。第四个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理念。对同学要勤加教诲,善于引导,即“勤诲善导”,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这样别人才愿意乘你的船。最后就是国际化。我们要扩大国际交流,这叫“借道出海”,就是要吸取别人的经验,包括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样,能使我们的本科教育搞得更好,更容易和国际接轨。我想我们还有几项改革,包括分配制度、聘用制、学院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等。这些改革就好像给我们的船增加额外的动力,提高速度,才能“乘风破浪”,使我们能够勇往直前。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我想再展开讲一下。我们这几年始终围绕一条主线,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呢?就是确定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达到你设定的规格和目标,这就是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我们人才培养的规格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那么怎样来达到这个目标呢?我们现在采取的是“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招生看,科技学院现在是大文大理类招生,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我们不少学院也开始按大类招生,就是按学院招,不匆忙分专业,给学生以后有选择的余地。一至二年后,我们给学生准备好各种课程模块,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当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状况来选择专业。要预测四年以后的就业状况非常难,但要预测两年内,就相对准确一点。这样做,学生是很欢迎的,他们的个性因此能够得到一定的发挥,也就为学校今后逐步推行完全学分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