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出版集团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 刘畅
- 2767字
- 2020-06-24 18:49:02
序
进入21世纪,中国出版业加大出版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力度,大力构建以出版企业集团化建设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格局,集团化建设可谓风起云涌。十余年来,全国大多数省份成立了出版集团。一个时期里,大有“开讲不谈集团化,虽做出版亦枉然”之势。各家出版集团争锋斗艳,新招频出:或高调挺拔主业,或标榜做大规模,全产业链发展、多元化发展或反对多元化发展,坚持两级法人治理或高度集中管理,主动进军数字出版或不以数字出版为意,主张按经济规模排名或坚决反对按经济规模排名,以双百亿为目标或认为双百亿目标是一种信口开河,寻求国际化发展或者不以国际化发展为目标,以至于股改上市或抱定决心不股改上市,如此等等。思路无论异同,只要稍有新意,无论效果如何,均能引起出版业内外媒体强烈兴趣,均可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喝彩。国家要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必定要推动出版产业发展,而要实现出版产业发展,必定要推动若干国际一流出版集团做强做大。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可问题是,怎样才能实现国际一流出版集团做强做大,国际一流出版集团究竟应当如何评价,出版业无论从高层领导到企业领军人,并没有为此做好理论思考和实务评价的准备,还真正应了改革是“摸石头过河”的说法。
然而,无论如何,近十年来,我国出版业规模毕竟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经营规模大幅扩张,出版集团在出版市场的骨干地位也进一步突出。仅以2013年为例。2014年7月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称:全国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和发行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3%,在全国书报刊出版与出版物发行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资产总额增长14.1%,提高3.4个百分点;所有者权益增长11.6%,提高2.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16.2%,提高4.9个百分点。我国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均超过100亿元的“双百亿”集团由4家增到6家;2014年度全球出版业50强榜单中,中国出版集团和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又以年收入14.99亿美元和11.52亿美元列在榜单的第14位和第21位,分别前进了8位和9位,国际竞争力终归有所提升。尽管这只是就出版产业的经济属性所做出的统计,毕竟从产业角度证明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出版业集团化建设实践毕竟已经长达十余年,成绩是人所公认的。然而,对出版业集团化建设至今仍然缺乏科学而切实可行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也是人所公认。一些议论,诸如实践先行,缺乏理论支撑;体制不顺,发展活力不强;转型升级迟缓,创新能力欠缺;发展同质化,市场竞争力雷同等等问题,这也是业内许多人士的共同看法。尤其是出版产业文化属性价值评价的缺失,更是业内有识之士共同的焦虑。究其原因,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在2009年初,本人还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任总裁,就深感行业评价缺失之虞,决定组织开展“国际一流出版传媒集团研究”的科研项目,邀约若干专业院校和研究机构参与其事,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后因本人去职也就无疾而终。在那之后,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有利于出版传媒集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统计和业绩考核体系。”但到底如何建立,谁来建立,如何推动,并不得而知。为此,建立出版集团综合评价体系的呼声一直未曾停歇过。特别是每当年度十大出版集团排行榜发布时,诸如此类的呼声显得尤其急迫。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刘畅博士的专著,正是针对出版集团建设中的这一热点问题——“出版集团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做出的研究。此书出版可谓正当其时。
这部专著研究思路比较清晰,具体构架为“理论构建—实证分析—应用机制研究”,共分三个阶段六个步骤。其中理论构建阶段分为三个步骤:我国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出版集团竞争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和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范式研究;实证分析阶段主要为我国出版集团竞争力现状分析;应用机制研究阶段分为两个步骤:提出并验证我国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促进我国出版集团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相关机制。而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出版集团竞争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和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范式研究。
关于出版集团竞争力结构模型构建的研究,专著重点解决了以下三个关键问题:第一,从资源规模维度,分析出版集团对资源的识别、获取和隔离能力,为出版集团寻求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提供可操作性方案;第二,从机制维度,分析出版集团的公司治理与经营管理情况对竞争力的影响,服务于出版集团的战略管理和现代公司治理需求;第三,从社会责任维度,分析出版集团应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公益慈善责任,从而促使出版集团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障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上述分项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版集团竞争力结构模型。从操作程序上看,专著对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遵循着一个基本的范式,即“环境—目标—程序”范式。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第一,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环境分析。从宏观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分析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建设的制度、政策与现实需求。第二,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目标设定。围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繁荣、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的总体目标,从政府、行业与集团层面逐一设定分层目标体系。第三,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程序设计。基于上述环境分析与目标设定成果,依据竞争力构成分步选取资源规模维度、机制维度及社会责任维度的评价指标,并完成评价体系构建。专著最后完成的出版集团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不仅考察出版集团的能力、机制,还考评了出版集团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
刘畅博士曾留学法国,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从事出版学教育,并就读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师从朱静雯教授,潜心于出版集团竞争力研究。她自身聪慧,视野开阔,又接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在朱静雯教授的严格要求下能做出一些成绩也是意料中事。这部专著《我国出版集团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就是在她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深入分析我国出版集团竞争力的形成及演化机理,并选取科学健全的评价指标,形成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显然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当然,由于出版集团的科学评价涉及面十分广泛,内容纷繁复杂,属于一个崭新的综合性专题领域,而我国出版业改革也还在进行中,因而本书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着力所不逮的无奈和难以概全的局限。即便书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也有待实践的检验。古人云“学无涯”,我希望刘畅博士能将自己的研究持续不懈地进行下去,为我国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也希望有更多的像她一样有志于出版学的年轻学人共同携手,为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学术研究做出辉煌的成绩。
聂震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原总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