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中国梦
- 刘莉 刘念才
- 2630字
- 2021-03-28 02:57:42
第三节 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制约因素研究
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尽管我国一流大学已经建立了以“珠峰计划”为代表的培养体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当前高等教育日渐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创新现有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平而不尖”的现状,依然是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综合而言,现阶段制约我国一流大学培养拔尖人才的因素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根据拔尖人才培养的现状,国内开展拔尖人才培养的一流大学都以“夯实基础”和“因材施教”的理念为指引,对拔尖学生实施基础性和个性化兼顾的培养方案,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个高校在逐渐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然而,在访谈中83%的学生表示,在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以下不完善的方面:
其一,导师对选修课程的指导不够,学生所选的课程没有质量保障。除少数选修课程能够达到与主修课程同样的水准外,大多数选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比较落后。
其二,“拔尖计划”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理工科实验班,学生在接受跨专业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时,往往是与其他普通班级组成超大规模班级一起上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兴趣都比较低,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其三,学生在完成第一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后往往会根据兴趣分流至各个专业学习,这些专业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一般都比基础课程的质量低,学生会明显感受到专业通识课程在教学设计和讲授深度方面存在有待改进的空间。
其四,对于实施分阶段培养的拔尖人才,在完成专业通识教育后,一般都会被分散至新的教学班级,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因为前期学习课程深度的差异,拔尖人才的基础往往比普通学生要好很多,但是任课教师一般会照顾大多数普通学生的专业水平,所以拔尖人才的课堂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二、缺乏一流水平的师资
一流水平的导师不仅能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够为学生选择研究领域和方向提供精准的指导,更能够向学生传递良好的学术品位和思维习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只有一流的导师才具备培养拔尖人才的能力。国内一流大学在导师配备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是调查研究显示,仍然有64%的学生认为,一流大学需要在拔尖人才导师配备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具体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为拔尖人才提供通识基础课程的老师难以达到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的教学效果。通识基础课程往往与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授课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养,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深入浅出、精准干练的表达能力。否则,此类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只是放松精神的一个机会。某高校试点班的学生表示他们在《大学语文》课上经常会睡倒一片。
其二,只有少部分讲授专业课程的老师能够达到一流水平。某高校物理专业实验班的学生谈到自己的亲身经历,该学生在某门专业课上有一个问题不是很明白,于是向任课教师请教,任课教师的回答难以让学生理解。该学生出国交流时就相同的问题请教国外一流大学老师,那位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他年轻时也思考过,于是细心讲解,学生疑虑顿消。在反思此事的过程中,该学生认为,一流的老师具备一流的专业学术修养和国际视野,能够深刻地理解课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专业的重点和精髓,避免学生纠结于细枝末节。显然,国内大部分一流大学比较缺乏具备这类水平的专业课程老师。
其三,部分开展研讨式教学的老师“有心无力”,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研讨式教学已经成为拔尖人才培养的首选教学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细心设计每一个课堂环节,熟练掌握研讨式教学的精要。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一流大学拔尖人才的研讨式课堂演变为“学生在台上展示,老师在台下点评,学生和老师之间有研无讨,或者少研微讨”。在学生看来,这样的课堂更多是在走形式,难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性思维的目标。
三、教学模式改革待深化
根据本研究调查可知,研讨式教学已经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培养拔尖人才的目标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每个高校取得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57%的受访谈学生表示自己学校的研讨式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由于本科一年级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打好基础,学校一般会安排大量的必修课程和少量的选修课程,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所以一年级的研讨课程数量比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二,在已经开展的研讨课程中,处于一般水平的课程较多,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高水平深入性课程比较少,距离培养拔尖人才创新素质的目标仍有相当的距离。
其三,教师在设计研讨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实践。例如在时间比重方面怎样划分教师讲授与师生研讨的关系;怎样在研讨过程中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扩大参与人数,避免部分活泼学生独占鳌头;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怎样选择合适的题目作为切入点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其四,与一般课程相比,教师准备研讨式课程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和组织课堂的研讨过程。如果学校没有出台专项的激励政策,即使个别教师可能会自愿开设一些研讨式课程,但整个教师群体难以持续性地在研讨课程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
四、忽视后续教育衔接性
目前国内一流大学培养拔尖人才的共同特征是将各种优质资源投入在本科教育,为选拔进入实验室或者试点班的学生创造一流的学习条件和方便的国际交流机会,由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培养方案,并且学校会设立和拨付专项经费,为拔尖人才的本科生提供各种针对性地科研训练。因此,第一批入围“拔尖计划”的500名毕业生中,233名进入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占毕业生总人数46.6%,其中110位学生进入世界排名前10的大学,占总人数的22%。然而,如果我国的一流大学只聚焦于本科阶段的拔尖教育,最终是不可能培养出拔尖人才,只能为世界一流大学输送优质的本科生生源。
本科阶段教育的作用是培养拔尖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启发拔尖学生的创新兴趣与探索热情,进而为研究生阶段的拔尖学生培养提供遴选基础。拔尖学生最终能否成为拔尖人才,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接受高质量、全方位、高水平、系统性和国际化的科研训练。这种训练只能在研究生阶段完成。因此,高校在培养拔尖人才过程中,如果过于重视本科阶段教育,忽视研究生阶段教育的衔接性和配合性,或者对研究生阶段的拔尖人才教育没有具体的发展规划,那么中国的一流大学将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最终将难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