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开展创新创业的原因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赢在中国》主题词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

——《致富经》主题词

一、时代的选择

案例导读

顺势而为,随时代而动

在40岁生日的那天夜里,雷军和几位朋友到北京中关村当代商城附近的一家酒廊喝酒。酒过三巡,雷军感慨地说:“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给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去。”那一天是2009年12月16日,距雷军离开金山2年。4个月后,他正式创立小米公司。“四十而不惑”,雷军自己也说,小米是他最后一次创业,是积累了20年的商业经验之后,“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全新尝试。

大学毕业后,雷军只身闯荡北京,1991年年底在中关村与求伯君结识,随后加盟金山软件,成为金山的第六名员工。两年之后,雷军出任北京金山总经理。1998年,29岁的雷军升任金山公司总经理,堪称年少得志。但是雷军在这个台阶上一待就是10年,直到2007年年底离开。雷军带领金山5次冲击IPO,最终还是依靠网络游戏的业绩,在2007年10月成功在香港上市。但金山当年的上市估值,远不如同一年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更不及早几年在美国上市的盛大、百度等互联网企业。雷军说,最后自己想明白两点,一是成功仅仅靠勤奋是不够的,二是要找到最肥的市场,顺势而为。在雷军看来,所谓大成,和大势高度相关。

幸运的是,雷军找到了自己的“势”——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2010年4月,小米公司注册成立,第一个产品——移动操作系统MIUI在当年8月上线。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1正式发布。随后,在一片质疑或赞誉中,小米在2012年卖出719万部手机,2013年卖出1870万部手机。在此过程中,小米完成四轮融资,估值迅速突破100亿美元。小米已成为业界的现象级品牌。

资料来源:宋振杰.雷军:从金山到小米,如何一步步成为“飞猪”[EB/OL].http://b2b.toocle.com/detail--6242110.html.

分析点评

在这个案例中,雷军经过多年的打拼,明白了任何时候都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而人们目前所处的这个时代,恰恰强烈需要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实践,在创业创新的风口上,让我们随时代而动。

(一)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创业

人类自脱离蛮荒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已有几千年历史,直到现在世界发展并不平衡,个别国家声称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国家连温饱问题都尚未解决。但是有一种说法似乎多数国家都很赞同,就是现在人类社会整体上处于全球化时代,其标志是席卷全球的信息技术产业革命。

目前,全球化的准确名称应该是“经济全球化”,因为这种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跨国界自由流动,追求的最终目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实现此目的,就要以发展各个领域里的创新实现创业为手段,最终取得极大经济效益。

任何国家要改变其经济、科技落后的状态,从根本上讲,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和造就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如果说目前知识经济仅仅在部分发达国家出现,那么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在国际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而知识经济的推进器就是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创新已成为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竞技场的“入场券”,谁能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21世纪的主角。

可以预见,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会更广。它的发展方式、社会结构、人们的相处方式和共存度等都会有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就要运用创造的思维和创新的成果解决人类发展不断遇到的新问题,极大地开发人的创造创新能力。

(二)科技发展需要创新创业

知识经济是高科技的发展促成的,是创新的结果。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环保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集中体现了人类创造能力开发带来的创业成果,冲击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使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把社会生产力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知识经济又催生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任何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带来的直接结果都是国力的迅速强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提高。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国家大力提倡推进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应用,花巨资创立高科技产业。

从历史发展来看,技术创新是创业的重要切入点。分别以蒸汽动力的改革和应用、电力的广泛应用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3次技术革命,引起了社会生产的深层次变革,振兴了相关产业,也造就了大批兼具科学家、技术发明家和产业巨头等称号于一身的科技实业家,特别突出的有爱迪生、诺贝尔、西门子、贝尔等。他们用自己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功创业成就了辉煌事业,他们的成长历程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关注科技创业、投身科技产业提供了光辉典范。目前,人类社会的技术革命正在从第三次技术革命逐步转向以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从技术发明、技术改良到终端产品的创新发明与规模化生产,周期越来越短,更新频率越来越高。这在客观上对传统生产方式形成巨大沖击的同时,也为掌握高新知识与高新技术的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创业环境,成为青年大学生端正创业观念、寻找机会的必备要素之一。

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进程中,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活跃的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就失去了承受“知识生产、传播和运用”的物质载体。许多发达国家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纷纷采取发展创新企业和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使技术创新成果立即推广应用,产生效益。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冲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为此,必须建立一整套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包括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工艺、新产品的新机制,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机制等。只有这样,才能给科技创新以持久动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总之,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已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进入了创新领域,竞争的最终结果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乎国运的兴衰。因此,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为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三)经济全球化需要创新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使世界各国在市场和生产上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化推动了人力、资金、商品、服务、知识、技术和信息等实现跨国界的流动,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变化说到底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实力竞争。为在世界大舞台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都必须进行创新,以增强竞争实力。

我国已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成为WTO的重要一员,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人们必须要用新的观点全面审视各方面的处境,利用创新的头脑,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我国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是科技创新,科技水平的提高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纵观当前世界各国家的表现,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得益最多,其法宝就是大抓科技创新和以高科技转化应用为目的进行创业。这也是后继国家不被拋出经济全球化浪潮之外,进而分到全球化大餐一羹的必由之路。所以凡是有能力、有作为的国家,其科技创新浪潮云涌,技术应用日新,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经成为其大力发展经济的重要依托。

其实,经济全球化对创新提出的要求远不止局限在科技领域,其他如制度、观念、文化等,都面临创新的问题,而且在某些时候,还可能成为创新的主要方面或制约因素。例如,我国原有的制度、运行机制,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新的制度和现行机制,许多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如果不着手创新,就难以促使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进行,与他国打交道将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

二、国情的呼唤

案例导读

总理的“圆珠笔之问”

2015年,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给李克强总理写了一封信,谈到制笔业面临的种种问题,其中就包括“造不出圆珠笔珠”,总理之问由此发生。事实上,圆珠笔所用的碳化钨球珠是我国完全可以自主制造乃至大量出口的,但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会上他的一句话引起广泛关注:“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中国连圆珠笔珠都造不出?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突然触动了公众的神经与自尊。这成了中国制造业一个必须回应的问题。2017年1月,李克强总理的“笔珠之问”终于落下帷幕:过去为日本、瑞士所掌控的圆珠笔球座材料生产技术,日前已被宁波贝发集团、太原钢铁集团和中科院沈阳研究所组成的课题组联合攻破。从2011年立项,到2014年“笔尖钢”试制成功,再到今年年初可以量产,中国人造出自己的“笔尖钢”已经用去了6年时光。

资料来源:佚名.总理关注的圆珠笔头终于造出来了,有望完全替代进口![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09/c1001-29010103.html.

分析点评

总理的圆珠笔之问反映的是我国制造业对创新的渴望和呼唤,圆珠笔头实现国产化最大的意义在于,一个国家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产品从来不在大小,而是看是否有孜孜不倦、勤勉笃行的掌握核心技术的精神,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

(一)中国的人口负担呼唤创新创业

人们的常识是,有创业才能就业,就业充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富强。只有存在大量的创业者,才能为广大的劳动者拓宽就业渠道,才能使每个人的才能无论大小都能得到发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没有创业,现有的就业市场就不可能容纳如此巨大的劳动力,很多人将失去就业的机会并成为社会的巨大负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不能顺利实现。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根本保证。扩大就业是化解劳动者流动日益频繁带来的压力、保证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稳定的基础。在无法通过政府、社会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下,只能引导、鼓励更多的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只有创业的人多了,经济发展了,就业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创新创业

我国是人口大国,但却是人才小国、弱国,人力资源的开发空间还大有可为。一旦开发取得良好效果,取得的财富将大得惊人。目前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极其关注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根本的人力资源开发事业。

教育部2003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的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报告中指出,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与国外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接受高层级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和初中以下学历人口比例过大。该报告介绍,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例如,美国和韩国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别为87%和66%。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为35%和23%。相比之下,中国到2000年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只有18%,具有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为82%,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达42%,每100人中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不足5人。辩证地看,这些落后的方面,正是人们进行开发的前途所在。因此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取得了明显效果。从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6%,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但是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提高人口素质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各级各类人才,以便开创各项事业,壮大各项事业,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振兴。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发展较快国家的经验说明,这种开发人力资源的办法是明智的,是提高现代生产力的核心之举。

(三)创业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产业是一个民族的依托,创业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为挽救满清政府,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创业”尝试,但由于封建主义的本质和外国势力的入侵,这次创业终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大批高举振兴民族产业大旗的有志之士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壮举,再一次证实了振兴中华民族的有效途径是创业,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创业。

我国由创业实现民族强盛初有成果,拥有了海尔、长虹、春兰、红塔、TCL等国际知名品牌,也拥有了方正集团、联想集团、紫光股份有限公司、网易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高科技公司,还拥有了张瑞敏、倪润峰、李东生、柳传志、丁磊等一大批以振兴民族产业为己任的优秀创业人、企业家。他们为中国初步实现小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在以他们为代表的创业者的努力下,中国才成为“世界工厂”,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

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将越来越体现为以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迎接这种挑战,就要以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为平台,全面增强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进步促发学习的革命,知识经济催化教育的改革,这些都需要人们具有创新的精神,运用创新的方法,推进创新的改革。

对一个国家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随着竞争的加剧,能否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与发达的关键。创新是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是一个国家的生命。

对社会而言,创业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同时还增加社会就业率,丰富就业渠道,特别对于缓解我国目前存在的就业压力更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并且,人们的创业实践活动还具有推动我国创新教育发展和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功能,以满足和适应人们创业需要为宗旨的教育实践。

三、人生的追求

案例导读

农业博士马瑞强:将创业梦播撒在农村的土地上

马瑞强,1983年10月出生,201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农业微生物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北京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工作了10多个月之后,2011年4月的一天,28岁的马瑞强递交辞呈,决定回家“种地”。问及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他回忆说:“读了5年博士,工作将近1年,一共做了6年微生物研究,觉得自己应该换一种生活方式了。当时就是想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想干一番事业。”所有的人都劝他慎重,单位的领导也好心地劝他,想回去就回去试试,如果做得不顺,可以随时再回来。马瑞强没有给自己留退路。他说:“不能给自己留后路,也不能给自己找借口。如果留后路,会有一万条路,要找借口,会有千百个借口。”

父母反对,周围的人不理解,困难重重。马瑞强很坚定,经他苦口婆心解释后,家人勉强同意让他试一试。将近一个月时间里,马瑞强的母亲陪着他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走了将近100多户,最后只有14户人家愿意参与。

开始时,种植采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马瑞强租用的冷库出现两次断电的意外,一库玉米一晚上就损失6万多块钱,总计12万元,需要自己承担。为了不让乡亲们损失,他将自家的玉米留在地里,先收购村民们的玉米。这一次,马瑞强赔了15万元。

之后,马瑞强开始融资,逐步建立玉米冷库、启动水果玉米深加工等项目。到去年,已有500多农户云集他的麾下,“水果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带动农户增收达到1000多万元。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他带回去的技术落地生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满载荣誉的马瑞强还有一个梦想,希望有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走到农村,加入新农人的行列,为农村的建设出力。

资料来源:褚楚.农业博士马瑞强:将创业梦播撒在农村的土地上[EB/OL].中国青年报,http://qclz.youth.cn/znl/201505/t20150529_6694033.htm.

分析点评

在这个案例中,农学博士马瑞强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新创业之路,在造福一方百姓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人类未来的物质需求呼唤创新创业

人类的未来从表面看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等资源的储备,但最终仍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的成果。

地球上的人口数量仍然在增长,摆在人们面前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怎样不断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二是怎样有效控制地球人口的增长。目前急迫和可靠的办法是增加物质总量。但是,物质生产的增加,不能再以过去那种简单的方式进行了。很长的时期内,人们都是靠简单的资本投入或劳动力的增加提高生产力,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环境的发展方式,必须靠科技的创新和开发来解决。

人的基本需求是人作为自然人的需求和作为社会的需求的统一。人类有5种基本需求,物质需求是众多需求中首要和基本的需求。人的物质需求包括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需求是进行投资、生产、销售的指挥棒,是市场上“看不见的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供给,这样才能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人的需求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越来越讲究绿色、保健、方便、舒适等;吃的方面要求食品绿色无公害,能起到保健作用;穿的方面追求年轻、时尚、漂亮;住的方面追求情调、方便、环境舒适;等等。这都要求针对人们未来生活的需求,对现有的物质供给进行创新,依靠科技,改进和提高现有的技术工艺,提高人们的技术水平和艺术审美感,才能提供令人们满意的物质消费品和服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人类未来的精神需求呼唤创新创业

作为社会人,人的需求除了物质需求以外,还有精神需求。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而且再充足、再优越的物资满足都不能代替精神需要。相反,精神上的满足可以抑制对物质的追求。

精神需求是指科学、美学、仁爱、崇拜、尊重、抚养需求等,从人的本性来讲,渴求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永远都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主题。在未来社会,随着物质生产条件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将得到更大的满足,随之而来的精神需求将急剧增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感叹人与人之间冷漠、缺乏关爱,知识匮乏,生活变得空虚,社会道德沦丧,等等,这都是精神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具体表现。这些都是未来精神需求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个人的发展呼唤创新创业

对于个人,由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来提高创业能力和生存竞争能力已是必由之路。大量实践证明,具有较高创造创新能力的人,工作适应面广,工作质量高,创造的效益远大于创造创新能力低的人。未来的社会千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科学家、技术人员需要创新,而且从政、从文、从艺、从工、从商的人,也要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新路子。行行有发明,人人需创造,处处看发现,时时讲创新,整个社会才有活力,才会进步。创新能力是充分体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方面。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单独的个体,处于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休戚相关。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只有与社会价值形成高度的统一才有意义,也才容易得以实现。青年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时代寄予的期望,自觉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会永远对社会有用,不会被淘汰。

创新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具体而言,创新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事业高低和勇气谋略等。人们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风险,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使自己不断成熟。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技术创新是创业获得市场认可的手段。大学生既没有资金,也没有社会关系,更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而他们所拥有的正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只有运用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获得“第一桶金”,从而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当代大学生是伴随商品经济、互联网经济等的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相对于其父辈、祖辈而言,更容易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尽管作为“80后”“90后”,他们身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崇尚拼搏、敢于挑战、追求成功的总体特征,使他们最有可能成为创业大军中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生力军与成功者。

我国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毕业,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导致并不是每一位毕业的学生都能顺利就业。有些人即使有工作也感觉不满意。没有旺盛的工作热情也就干不出一番成绩来,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想到了创业这一条路,但是成功的例子却很少。导致这些创业失败的根本因素就是没有创新。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同一行业会有很多人涉及,如果做得不够好或者不如别人做得好,那么就只能失败。如果不盲目地跟随他人的步伐,而是认真调研,分析各行各业的形势,发掘那些少见的、新鲜的区域,想出从未有过的点子,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那么这次创业的结果必然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