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记者的采访意识

新闻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是,发现新闻又是主观的,新闻作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就是说,新闻作品有着很浓厚的主观色彩,它包括新闻记者的学识、专业素质以及政治素养等。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新闻?从根本上说,新闻发现的关键是在新闻的采访环节。记者要有强烈的采访意识。

所谓采访意识,是指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敏感的程度和职业反应的态度。记者的采访意识,主要包括竞争意识、捕捉意识和服务意识三个方面。

1.竞争意识

新闻传播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无论是报刊传播业,还是广电传播业,或是网络行业,概莫如此。新闻传播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新闻的时效性与市场的占有率两方面。新闻的时效性是由新闻的时新性决定的。受众有着“先睹为快”的求知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新闻竞争,首先表现为“抢时间、比速度”的竞争。新闻界有句行话:今日新闻是“宝”,隔日新闻为“草”。随着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的时效性早已大大突破“日”的时间概念,而是以“分秒”作为快的标准。

对于记者而言,新闻竞争首先是采访的竞争。采访的竞争往往集中在快速采写和题材占有两个方面。我们知道,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传播的基础。只有快采,才能为快写、快编、快发创造条件。从今天的传播速度来看,广播电视的现场直播就是集采访、写作、制作以及播出于一体同步进行的,即:采访现场与播出在时间上是“零秒差”。题材占有是指独家新闻的题材占有。所谓独家新闻,是指独家发布的新闻,人无我有的新闻;或者说,是大家都应该采访到的新闻,而别人没有察觉,没有采访到,唯独你察觉到了,又采访到了。独家新闻对于新闻媒体拓展市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记者的竞争意识也可以表述为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拼搏意识。枕戈待旦,随时投入采访,是记者敬业的工作常态。外国有位著名记者曾经这样描绘记者的工作:“你要当有作为的记者吗?靠8小时写稿是不行的,要做24小时的记者!”新闻界经常说的一句行话是“懒人是做不了记者的”。

2.捕捉意识

新闻是在采访中发现的。所谓捕捉新闻,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传播价值的认识程度和掌握程度。一般而言,捕捉意识是由人的新闻敏感、新闻预见和新闻价值观决定的。

勤奋是记者竞争意识的基础,但还必须具有竞争的本领和专业素质,才能投入新闻竞争的战斗。新闻敏感又称“新闻嗅觉”,西方新闻理论称为“新闻鼻”,是指记者对新闻事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粗略认识,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综合表现。

激活性和指向性是构成新闻敏感的两项主要指标。记者一旦对某一新闻题材获得敏感,就会激活记者的采访兴趣,唤醒记者的捕捉意识,指引记者朝着敏感的方向深入发掘采访题材。换句话说,新闻事件如果不能激活记者的采访兴趣,就不能指引记者的采访方向,就很难说记者获得了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预见,是指记者对已知的新闻事实及态势做出的一种预先性的分析与评估。这种分析评估,包括新闻价值的评估、受众关注程度的评估和社会反响的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自己下一步的努力程度。新闻预见是记者对新闻敏感理性思考的结果,判断新闻是否受众关心、是否具有新闻的传播价值和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例如,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孤女美穗子的一幅新闻照片,就是摄影记者沙飞新闻预见的经典之作。1939年,在八路军“百团大战”中,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将军,获知八路军在一次战斗中收养了日本军人的孤女。出于人道主义,聂帅指示部队将孤女送到军区,由自己亲自收养。摄影记者沙飞获知后,全程拍摄下《将军与孤女》这一历史的“瞬间”。这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反响。然而,时隔41年后,美穗子于1980年手持《将军与孤女》的这幅照片,专程来华谢恩,看望中国父亲,写下了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新篇章。

沙飞的女儿介绍说,沙飞当时拍摄这组照片时,有个学生很不理解,问老师:“日本人是那样的残酷、凶狠,你拍它有什么用?”沙飞笑着回答说:“这你就不知道了,现在看起来没什么用,但过了几十年那就有大用场了。”

通过《将军与孤女》这张新闻照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任何新闻的发现,都是记者对事物价值做出的一种预见性的分析与评估。记者应从学习理论政策、熟悉实际情况、掌握好的思维方法和随时准备投入采访这几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

新闻价值也称新闻传播价值,是指新闻报道被受众关注、重视的程度。新闻价值高的新闻作品,必然在广阔的社会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反响;反之,新闻价值小的新闻,社会的关注度就低。因此,新闻价值最终是一个社会效果的问题。它包含着新闻的接近性、新闻的关联性、新闻的趣味性、新闻的显著性和新闻的时效性等要素。从捕捉新闻的规律上分析,获得新闻敏感是记者产生新闻预见的前提,记者的新闻预见是以新闻传播价值为基础的。换句话说,新闻预见连着两头,一头连着新闻敏感,一头连着新闻价值。新闻预见激活记者的采访激情,促使记者深入发掘事件的新闻传播价值。

捕捉新闻,归根结底就是记者发现新闻价值的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去衡量和审视眼前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实。

3.服务意识

新闻记者的服务意识,归根结底就是为受众服务的意识。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归宿问题。

(1)受众作为一般的社会成员,是社会生活的创造者,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新闻的源泉。

记者为受众服务的实质,就是为社会主义服务。记者为受众服务,贴近受众,就能从人民群众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泉。

(2)受众作为新闻信息的最终消费者,是记者的“上帝”。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新闻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晚报、都市报,以及各式各样的专业报等纸质媒体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电子媒体更是异军突起,令人目不暇接。现在一个中等城市的电视频道一般都有三四十套,有的甚至多达四五十套。这就是说,现在的新闻传播“我只管发出去,你看也好、不看也好”的局面已经不再,步入了一个由受众来选择新闻媒体的新时代。对于新闻传媒来说,坚持为受众服务,就能赢得受众,赢得市场,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坚持为受众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归宿。

新闻报道是讲求传播效果的,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就是赢得受众。为受众服务,从传播内容上说,就是要牢固树立“内容为王”的传播新理念。“内容为王”,首要的是更新观念,彻底扫除世俗等级观念,以大众的视觉、大众的风格和大众的语言,采制和报道反映大众需求的新闻报道。

总而言之,新闻报道来源于社会,又要回到社会。记者只有树立为受众服务的意识,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采写出群众需要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信息产品,新闻报道也才能实现好的传播效果。

案例分析

不忘初心,我们是记者

今天是记者节。习近平总书记昨天在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颁奖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改进创新;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送给全国新闻工作者的一份节日厚礼,为新形势下媒体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今年的记者节,在每一个记者节,新闻工作者都会因这个特殊的节日而倍感振奋。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时间节点上,每个新闻工作者都会深思:从事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职业,对于自己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如何才能做一名好记者,让记者职业值得我们继续引以为豪,值得我们继续为之奉献才智和汗水。

特别是在当下,在新媒体的强力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不容回避的挑战,媒体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嬗变。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早已风光不再,有的媒体受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双重影响,因定位失准、经营不善等面临巨大困境,甚至生存都成了问题。这样的媒体格局和媒体生态,不可避免要对从业者的精神状态和职业认同产生影响。一些记者感觉自己的光环在褪色,曾经的职业荣誉感在降低,这些或许都是毋庸回避的现实。有人因之急流勇退,有人跳槽另谋他就,还有一些人虽尚未“挪窝”,却也迷惘彷徨,甚至意气消沉,自怨自艾。新闻工作者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自觉,面临着多年来少有的巨大考验。

只是,新兴媒体可能会分流一些受众,这是时代大势带来的改变。不变的,仍是公众对新闻媒体探究事实真相的渴求,以及对新闻媒体社会担当的期许。当人们在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面前感到困惑,面对似是而非的信息而无所适从,甚至被蛊惑人心的谣言牵着鼻子走的时候,真相的价值倍显珍贵。记者,就是真相的探求者、追逐者和捍卫者。无限接近事实真相,正是新闻记者与生俱来的神圣使命。记者因为这种崇高的使命而拥有采访权。作为公众的社会知情权、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的延伸,拥有这种“专享”权力的记者,肩头扛着民众的重托与期望,同时也在探求真相的过程中,彰显着自己的职业尊荣与价值。

职责所系,岂敢轻忽?在这个记者节,每个新闻工作者不妨反躬自省,你还是一个称职的记者吗?原本,记者这个职业也只是社会分工的一种,我们可以对“无冕之王”的美誉不以为然,但记者的特殊性,或说对于每个从业者的意义在于,作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时代前行的推动者、社会公正的监督者,只要我们恪尽职守,利用手中的键盘、话筒、镜头,能够为社会的进步、法治的普及、民众的诉求竭尽全力,就完全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自我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正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职业理想,也是我们在兹念兹的初心。

在这个记者节,在每一个记者节,我们都应该提醒自己:不忘来路,不忘初心,不可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虽说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但与那些碎片化、表面化的信息提供者相比,具有新闻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自觉的记者,仍以自身的专业眼光和能力,无愧于“时代的瞭望者”的称号,无愧于“无冕之王”的荣誉。在我们从业的始终,都要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永恒的追求:最准确的新闻信息、最精辟的时事评论、最具价值的深度报道,必然出自我们之手。

做好这些,就是我们最大的荣光。

资料来源:屈正州.不忘初心,我们是记者[EB/OL].(2016-11-08).http://news.163.com/16/1108/01/C5AHGSOQ000187VI.html.


【问题讨论】 当前新闻记者面临怎样的媒体新格局?新闻记者坚守职责和使命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