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采访的访问阶段

【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记者采访记录的方式。

2.理解现场观察的重要性、功能和方法。

3.掌握记者提问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

【导入案例】

专访吴小莉:对武汉的印象就是不断在变化

对话时间:4月22日

对话人物:吴小莉

采写:《楚天都市报》记者贺俊

人物档案

吴小莉,1967年生,凤凰卫视首席新闻主播。现任我国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1996年进入凤凰卫视,成为资深电视传媒人,其专业的报道水平,不但赢得观众的赞赏,更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对话背景

4月14日、21日,凤凰卫视中文台《问答神州》栏目播出了吴小莉专访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的上、下集,围绕着长江新城规划建设、惩治“新衙门作风”等问题,奉上了一道思想盛宴。

即使抿着嘴,嘴角仍微微上翘,吴小莉曾被形容有张“自来笑”的脸。

无论对面坐的是政坛名人,还是商界传奇,即便吴小莉的话题稍显尖锐,采访气氛依然良好,她的笑容在这种问答式的访问环境下,似乎有控场的作用。“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的吴小莉,我非常喜欢看她的节目。”1998年两会期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一句话,成为吴小莉职业生涯中的美谈,此后她的名字总与高端人物连在一起,优雅知性的职业风采似乎能凝固时光。

总理“点名”至今仍是美谈

记者(以下称“记”):你是凤凰卫视的时政新闻名将,跑两会多年,你感觉自己在这期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吴小莉(以下称“吴”):严格说起来,今年是第20年跑两会了,1997年我们在凤凰卫视的《北京三月风》的专题节目中,就进行了两会报道。我个人在这期间最大的变化就是,原本看不懂的简体字已经能看得很顺了,很多政府工作报告里的用词用语,原来不太理解,现在可以去跟人讲解它们的含义。今年也是我做《问答神州》高层人物访谈节目的第10年,因为各省跑得多,在做省领导采访时,我还可以把其他省的一些变化和建议提供给采访对象。

记:1998年朱镕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点名”,使你声名鹊起,你怎么看待这次“点名”?

吴:1998年的两会故事,我知道至今仍是美谈。1999年,朱总理到美国访问谈到中美关系时,有一段话我特别喜欢,就是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中美关系在当时的任何波折,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小段,历史的长河终究是向东流的,它的波折都只是一时的起伏而已。这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很多事情,如果拉长到十多年二十年来看,会成为人生经历中非常美好的一段记忆。所幸的是,当时那一段故事,在一问一答间都表现了相当的专业和诚恳,我想这是使它成为美谈的一个原因吧。

早就爱上了豆皮热干面

记:你约访的大多是政府高官,有没有什么约访诀窍,最长的约访时间有多久?

吴:没有所谓的最长约访时间,因为我们有至今仍在约访中的人。

做人物专访,我想有很多的前期努力。第一个就是做这类节目的口碑,专业性,再就是话题性,对于提纲提出的高度和把握。比如说香港回归10周年时,我们约访首位特首董建华,他之前接受过我的专访,知道我们团队的专业性,而且我在香港居住,对很多情况也都理解深刻,采访提纲主要从回归10年变化和他的从政经历入手,这些都打动了他。

渠道的畅通也非常重要。比如说陈冯富珍从香港竞选世卫总干事时,我对她的约访除了香港的正式渠道之外,时逢她到北京寻求中央政府的支持,我也在北京递函,让她感受到了我们的诚意,几方考量之下,她在繁忙的竞选过程中回到香港接受了采访。

记:你曾多次来湖北,对湖北以及本地官员有何感受?

吴:第一次很专注地关注湖北,是在中央第一次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的时候,对中部六省的省委书记进行专访。当时湖北的省委书记是俞正声,那是我第一次在东湖领略武汉的风情,也感受到为什么在中国只有两个“大”:一个是大上海,一个是大武汉,也从此爱上了武汉的豆皮、热干面。

我有很多在清华经管学院的同学都是湖北人,这次做《问答神州》《先行者说》系列再次到访武汉,采访陈一新书记,第一次到武汉大学赏樱花,夜游长江,也知道了武汉在未来10年、20年有更长远的长江中轴以及长江新城计划,这也是我现在对于武汉的印象,那就是新,在不断地变化中。

不可预料的回答碰撞出精彩

记:在访谈过程中,也许设定的议题会遇到不同的答案,你怎么看待这种“超出准备”?吴:我很希望在访谈前,尽可能地了解我的提问对象,但是我也希望到他面前时是空杯的状态,借由我的提问能够满满地注入新的一杯水、一壶茶。所有预设答案或立场的对话,都不容易出现无法预料的精彩,而我最希望的对话像是对唱,很灵动地自然形成,这样对于问者、答者和观众,都会有所收获。

即使是专访,也不可能准备完备,但是能够在准备好的范围内,找出最大的精彩。比如我和马云的对话,回答是不可预料的,他是一个极度聪明的企业家,现场我们只能创造环节,让他发挥,反而碰撞出很多超乎准备的精彩结果。

记:在凤凰卫视20年了,你、陈鲁豫、许戈辉、窦文涛等人代表着一种“凤凰现象”,名主持长久带动名专栏,现在要想再打造出你们这样的凤凰名嘴,似乎很难。

吴:20年也是我们的青春岁月,我们一起奋斗,一起成长。在那个时代,香港的媒体进入内地还不多,我们在自己的领域也都比较成熟了,当对的积累、对的节目形式,加上对的传播方式,让我们比较容易发光发亮,那是凤凰相当美好的一段岁月和时代。现在传播方式越来越迅速、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方式或许不能够重复,但是原则可以借鉴。也就是说,好的时机,好的栏目形式,好的主持人的积淀培养,还是有机会能够出名主持人、名栏目的,毕竟好内容永远不会过时。

会心微笑是美丽的气场

记:你的着装曾被“两会”时政记者跟风,说说你的“穿衣经”吧。

吴:其实我的着装要求,第一,舒适;第二,因为做电视节目有一定要求,比如说更鲜亮点会比较适宜屏幕。在做媒体一线采访的时候,裤装是最容易进入现场的,因为它方便而且干练,所以早期很多人熟悉我一身套装的利落打扮,随着各类型的专访节目出现,会配合当时的环境和场景做一些舒适、时尚的裙装,以增加电视的丰富感,再加上自己作为女性,无论是裙装或裤装其实都能够表现出优美和专业的一面。

记:你的笑容令人如沐春风,工作中和生活中一直都很乐观,好像没有愁苦。

吴:我经常出门、差旅、旅行、工作,我喜欢看人,发现笑容满面给人非常愉快和舒服的感受。我曾经在休息室里看到一位外国女士,她在离开时满脸笑容地和工作人员说谢谢,转身那一刹那,我和周围人都能感受到快乐,所以即使她看起来年龄够长,脸部线条却相当柔和。我也见过一些满面愁容的人,即使很年轻,面部线条也会相对僵硬。

相由心生,所以能够让自己心情愉悦,会心地笑,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气场,也会让面容随着年龄渐长仍然能够维持,甚至保有孩童般的纯真。

记:你曾说过美国白宫有些资深记者,因为专业、到位,白发苍苍仍在继续职业生涯,你想象过自己将来的状态吗?

吴:几年前我参加了马云在阿里巴巴的一场退休活动,当时他说他要退休,但是发现完全是退而不休。他在舞台上说的那句话令我深为感动,他说,过去我们为了生活而工作,未来他想将生活当作工作。所以,未来我也希望将生活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更美好的生活,我想只要是符合我的想法和理念,都可以进行尝试,一切都有可能。

资料来源:荆楚新闻网.专访吴小莉:对武汉的印象就是不断在变化[EB/OL].(2017-04-23). http://news.hexun.com/2017-04-23/188934954.html.


【思考提示】 记者如何在采访中提出有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