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过于依赖他人者的心理

别把受人喜爱当作目的

提出不切实际要求的人

美国著名精神科医生卡伦·霍妮提出过“神经症要求”的概念,即神经症患者提出的要求。那么,心理健康的人和神经症患者提出的要求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卡伦·霍妮列举了神经症要求的四个特征,下文将一一加以分析。

首先,神经症患者提出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

什么是“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说,自己生病的时候,觉得大家都应该立即前来探望,并把大家的好意视为理所当然,完全没有意识到大家都还有自己的事。如果有谁没在自己生病时伸出援手,便觉得自己受到了那个人的轻视,从此记恨在心。

也就是说,神经症患者希望邻居和家人都是天使,拒不接受大家和自己一样都只是普通人的事实。他们没有意识到,生病时别人没有伸出援手的“果”,正是平时专门利己的自己种下的“因”。他们一边无视自己的自私行为,一边愤愤不平地指责他人的冷漠。

神经症患者还希望配偶能一直给自己好脸色看,一旦对方心情不佳,就会心生不满。配偶也是普通人,也会有心情不佳的时候,神经症患者却对这一点视而不见。

发出邀请后被婉拒就会勃然大怒,人都有不方便的时候,神经症患者却拒绝接受这一点。

工作明明不怎么辛苦,却觉得只有自己应该加薪。明明没有把多少心思花在工作上,却觉得只有自己应该升职。渐渐地,他们变得只在乎自己的形象。

心智不成熟的父母没有耐心等待孩子成长。神经症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完全像大人一样行动,但孩子就是孩子,这样的要求是孩子不可能做到的。

开车的时候,如果不是一路绿灯,就会心烦气躁。这种事事要求完美的态度不仅针对外部世界,有时也会作用到他们自己身上:钻进被窝却不能马上睡着的话,就会烦躁不安。当自己也没办法达到这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时,他们就会对自己心生怨恨,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无法接纳自己。

因为没有实际的目标,才转而追求虚幻的理想

那么,神经症患者提出的要求为什么总是不切实际呢?

这是因为,神经症患者并不生活在现实世界当中。正因为回避现实,才转而向他人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他们从不自我反省,也从不觉得给别人添了麻烦。而心理健康的人,因为懂得换位思考,所以能体谅他人的行为。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没有自我,神经症患者的要求才显得那么极端;正是因为没有具体实在的概念,神经症患者的要求才会那么不现实。想要变得幸福,却不知道具体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幸福。想要结婚,却不知道该和什么样的人结婚。不只是结婚,神经症患者对每件事都只有“想要”这种抽象的想法。

心理健康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明确知道自己想和谁在一起,想在哪里举行婚礼。一个个确定的瞬间相连在一起,这种“想和某人在某地举行婚礼”的想法成了他们的动力之源、幸福之根。

神经症患者的梦想也是不切实际的,大多数梦想都只是为了填补现实的空虚。他们希望自己能变成像美国前总统林肯一样的人,这样就能受到万人爱戴。但是,这种抽象的想象并不能让他们真变成林肯。

与此相对,自我实现型的人拥有确切而实际的愿望。因为清楚地知道想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所以对薪水的要求便符合常理。如果对把钱花在哪儿完全没有概念的话,反而会在提出薪资要求时蹦出一个高得吓人的数字。心理健康又懂得自我实现的人更接地气,他们提出的目标即使看上去难以企及,但只要付出努力,就有可能实现。

神经症患者没有具体实际的目标,一心只想受人欢迎、被人喜爱,所以才会提出一大堆不切实际的要求。别人在为成为林肯而努力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幻想成为林肯之后的情景了,这就造成他们不顾现实,一心做自己虚幻的梦。

直面日常生活的艰辛

不切实际的愿望是害怕失败的表现

总是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人,却常常拥有想拯救全人类这样与自己形象严重不符的愿望,周围的人也常为这样巨大的反差感到惊讶。那么,为什么总是感到自卑的人反而会拥有拯救全人类这样夸张的愿望呢?

这是因为,神经症患者希望借助这样的愿望回避现实中的竞争。现在谁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但如果自己变成了林肯那样的人,大家肯定就会对自己刮目相看了。这种对比让他们陷入了“成为林肯之后”的一系列想象当中。与此相比,身边那些自己想成为的人,不过是确认了自己无法成为他们的事实,也即确认了自己的失败。这对他们来说是双重的苦闷。

虚幻的愿望恰好可以用来充填空虚的现实。加入现实的竞争,则有可能面临失败。而现实中也没有可以求助的对象,如果失败,那么惨戚又将多增一分。这就是神经症患者没有实际目标的原因。

神经症患者希求来自旁人的“特别的爱”。他们希望周围的人都投来赞许的目光,齐声呼喊“哇,好厉害啊”,但是,他们没有得到这种“特别的爱”的具体计划。他们泛泛而谈自己的目标,于是也就浑浑噩噩地任时间流逝,不时意淫着别人的称赞,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快乐。

美国的学校里有这样一位挥霍无度的学生。因为在日本的学校待不下去了,家里又有钱,父母就把他送到美国留学。但即使到了美国,他也一不读书二不运动,整日开着豪华的跑车兜风、出入高级餐馆、买名贵的礼物讨女孩子欢心,过着和学生毫不搭调的奢华生活。

他之所以这样挥霍无度,恐怕是因为想要借此消解日常生活中的苦闷,填补现实的空虚吧。为了一解得不到“特别的爱”的苦闷,于是大手大脚地花钱。有了明确实际的目标,人才可以踏实地奋斗。

神经症患者一方面抱怨自己没有朋友,另一方面却没有半点交朋友的意愿。只要脚踏实地,总有可能收获他们期待的“特别的爱”,但他们偏偏不这么认为,照样板着个脸、垂头丧气。这样一来,自然谁也不愿意靠近,他们也就交不到真心的朋友了。自己不主动出击,自然得不到回应。但主动出击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实在太难了,完全是在勉强自己。如果变成林肯那样的人物,周围的人就会围过来向自己示好,这样自己就可以不用主动了。神经症患者们自然更愿意做“变成林肯那样的人物”的春秋大梦。

容易受伤的原因

总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人很容易受到伤害。一生病就想所有人都应该前来探望,一旦愿望落空,就感觉受到了伤害,并开始生气,或是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普通人既不会因为这种事感到受伤,也不会生气,更不至于失望。卡伦·霍妮指出,妄自菲薄的人容易受伤。同时,时常提出“神经症要求”的人也很容易受伤。期待着生病后朋友们都能来探望自己,一个劲儿地想象自己生病后的情景,一旦期待落空,他们便觉得受到了朋友的背叛。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的表现

只顾自己,不为对方着想

我们再来看卡伦·霍妮提出的“神经症要求”的第二个特征:自我中心主义。首先,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还没有严重到神经症的程度,但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的行为。

担任演讲会的主持,但主持得不成功的人,在被问到演讲会是否成功时会有以下两种回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倾向于直接回答“不成功”,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则倾向于回答“演讲会很成功,但我主持得却不怎么好”。

一旦自己负责的主持部分失败,自我中心主义者就不去关心演讲会的其他环节了。如果关心的话,一般会留意到观众的反应是否热烈、演讲是否精彩、演讲人的举止是否自然等现场的情况。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般只会关心自己的表现是否完美。一旦表现不佳,便觉得会受到旁人的责备。看到演讲人情绪不佳,就会认为是自己糟糕的主持导致的,于是不断自责。但是他其实并没有仔细观察演讲人的一举一动。

在演讲会的现场,有时会听到有人说“我为筹办这场演讲会付出了多大多大的努力”,这就好像在和别人显摆“看吧,我很厉害噢”。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到,演讲人和嘉宾们可能是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演讲会的。

也有这样一种人,在演讲会场激动地说着“您能在百忙中拨冗前来,真是我的荣幸”,却把对方拜托自己购买禁烟席车票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人关心的只是说着漂亮话的自己,半点没有为对方着想的意思。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经常陷入这种自我陶醉。

感到烦恼的不只是你一个人

这样程度的自我中心主义尚且可以接受,那么神经症式的自我中心主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神经症式的自我中心主义会在人烦恼时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是:烦恼的时候,总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陷入了烦恼的状态,并且认定自己的烦恼肯定是最严重的那一种。

因为失恋而陷入烦恼的时候,便认为失恋是人生最大的烦恼。面对那些为金钱犯愁的人时,失恋的人常觉得不可思议:那些人明明都有对象,还有什么好愁的?

他们在陷入烦恼时只关注自己,一旦旁人露出笑容,他们便会觉得这些人肯定没什么烦恼。神经症患者通常只注重事物的外表和形式,而不愿深究其本质,他们甚至没有想过,自己的倾诉对象可能正面临着比自己还要糟糕的处境。

自我中心主义者经常把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团糟。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尽力真诚待人,对方必然也会真诚地对待自己,一旦自己的期待落空,他们就会因为“自己做了这么多事,却没有得到回报”而对对方感到不满。但是,当他们以这个理由向对方抱怨,对方只会感到困扰,“又不是我拜托你这么做的”。

自我中心主义者经常无视别人的感受。比如说,他们想见某人时,并没有考虑到也许对方并不想和自己见面,或者对方刚好没有空和自己见面。也就是说,他们完全无视了别人的感受,一点也没有尊重对方的意思。接着,只要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便会愤愤不平地表示“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我”。他们没有考虑到,对方从一开始就没有强求他们拿出十足的诚意;他们也不能理解,其实是自己展示诚意的方式出了问题。

请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一下吧

说出心里话并期待得到回应的人

挺多烦恼中的人都有写日记或手账的习惯。他们有时会把笔记本放在显眼的地方,如果没有得到别人的回应,他们就会觉得“我都把事情做到这个份儿上了,你们怎么还不来关心我”,并感到十分不满。想到“我把这本重要程度仅次于生命的笔记都拿给你看了,你却……”,就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如果笔记本不慎被弄丢的话,恐怕会一辈子记恨对方。

他们不能理解的一点是,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东西,对别人来说不一定有多重要。再说了,很少有人会想要翻看别人的日记或者手账。

他们常让人觉得“真的有必要把自己的伤口揭开到这种程度吗”?不管对象是谁,逢人就讲述自己受伤经历的人,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希望以这种方式得到别人的同情和保护。

其实,故意把笔记本放在显眼处也好,向周围的人大倒苦水也罢,都是希望对方能像母亲一样保护自己的人。他们无意识地想和周围的人建立起一种类似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借此得到保护。所以,他们想要和人交流时,并不想解决具体的烦恼,而单纯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庇护。

大家都有自己想做的事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常常会把心神全部消耗在自己正在烦恼的事情上,完全忘记了此刻听着自己大倒苦水的人也有自己的需要和苦恼,手边也有正在忙的事情,也就注意不到自己这样是在给对方添麻烦。对方的生活可能也是一团糟,可能也需要找一个人好好倾诉,自我中心主义者们却从不会这么想。

对于自我中心主义者们来说,所谓“现实”就是他们“此刻想做的事”。他们没有考虑过,大家都有自己想做的事,都有现在不得不处理的事。别人此刻想做的和不得不处理的事,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存在于“现实”当中。

他们喜欢在人际关系中强调自己的付出。比如说,为了和对方见面,自己大老远从家里来到见面的地点,这时,他们就会主动强调自己是从多么远的地方赶过来的。说白了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他们还是不断强调着自己的付出。他们经常向旁人描述自己是多么的心力交瘁,问题是,描述里听不到任何具体的受伤经历。所以周围的人往往会认为“这才多大点事,真的有必要说到这个份儿上吗”?他们强调自己受害者的身份,一边愤怒不已,另一边又渴望来自旁人的关爱。所以,烦恼中的人常以受害者自居,强调自己遭遇了残酷的对待。

如果在和烦恼的人谈话时提出“也许是你的态度有问题,你应该端正一下自己的态度”之类具体的建议,他们是要发火的。为什么他们会发火呢?这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考虑过端正态度这回事。与其说他们是去谈话的,不如说他们是去寻求关爱的。

自我改变的意识

只顾自身的母亲

我们再来看卡伦·霍妮提出的“神经症要求”的第三个特征:想要达到既定的目的,却不愿付出相应的努力。

有这样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年轻的时候对儿子不理不睬,只顾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还不时虐待自己的儿子:比如举着点着的柴火,一边喊着“我要杀了你”,一边追赶儿子。儿子进入社会后,她又不断向儿子要钱,好让自己能继续过上奢侈的生活。这位母亲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儿子可爱过。

一旦跨入高龄者的行列,她又利用自己弱势群体的身份,向儿子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她认为,照顾自己是儿子应尽的义务,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经常对儿子说:“我认识的人可没有一个住进养老院,别说这种这么不近人情的话嘛。”

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满怀爱意尽抚养之责,孩子在母亲上年纪时也就会满怀爱意行赡养之事。但是,作为神经症患者的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并没有满怀爱意地抚养孩子,甚至没有尽到母亲的义务,等到自己上了年纪,却反过来要求孩子报恩。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尽了母亲的责任,等到上年纪时,即使不主动要求,孩子们也会妥善赡养自己。即使不常嘱托,孩子们也乐意照顾自己。不只是履行赡养义务,孩子们是满怀爱意地照顾自己的母亲。可以说,父母小时候怎么抚养自己的孩子,孩子长大后就会怎么孝敬自己的父母。

想想自己十年前做过的事

神经症患者把自己做过的事通通抛诸脑后,只顾不断地提出要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便会记恨那些忽视他的人,或者嚷嚷着世道不公,怨恨整个社会。刚才提到的那位神经症的母亲,便以这样的心情敌视自己的孩子、敌视自己周围的人。在她的周围,有一些上了年纪的母亲得到了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但那是因为这些母亲在年轻的时候,也倾注了相当的感情照顾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却只字不提自己年轻时的所作所为,只为“凭什么那些人可以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愤愤不平。

面对烦恼的人,我经常会问:“十年前你做过些什么?二十年前你做过些什么?”这是因为,烦恼的人品尝到的苦果,很可能是十年前、二十年前埋下的种子。

神经症患者在患病后经常悔恨不已。体力不支时,他们会嫉妒周围健康的人。别人那么健康,自己却疾病缠身,看到健康的人,一股对疾病的恨意就油然而生。但是,他们却不去回想,健康的人十年前都做了些什么,自己十年前又都做了些什么。下班后跑到酒吧里喝通宵的人和跑到健身房锻炼的人,十年后的健康状况当然大不一样。

神经症患者只感到烦恼,却从不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副样子”,所以情况并不会有丝毫的改善。渐渐地,痛苦和怨恨占据了他们的头脑。

别只宣扬对自己有利的主张

“仔细想想,自己确实一次也没觉得孩子招人喜欢,一次也没有觉得有这个孩子真是太好了。所以,孩子对自己不好也是理所当然。”刚才提到的那位母亲,如果能有这样的想法,主动剖析孩子不待见自己的原因的话,孩子们的想法也会随之改变的吧。“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毕竟母亲只有一个,接下来也要好好照顾她。”

但是神经症患者坚持认为“孩子应该妥善赡养父母,这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只宣扬对自己有利的一般规范,而苛责身边不支持他的人。不断描画孝子的形象,去批判现实中自己的孩子。打着正义旗号的人有不少都是典型的神经症患者,他们眼中只有对自己有利的道德规范,而完全无视了这些规范的适用范围。

对这些打着正义旗号的神经症患者没有抵抗力的正是他们的同类。神经症患者们因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而心存内疚,所以对这样片面的正义和爱没有抵抗力,被打着正义旗号的同类们耍得团团转,无法拒绝他们的主张。反观那些从来都尽职尽责的人,轻易地就能识破神经症患者们的幌子,坚决拒绝他们的无理要求。神经症患者们骗得了同类,却骗不了那些心理健康的人。

不付出努力的人

只顾索取,毫无贡献的三个原因

那么,神经症患者们为什么不付出相应的努力呢?

第一个原因是,他们要求自己是“特别的一个”。只有自己可以一直活下去,长生不老,就算暴饮暴食也不会生病。即使没有为保持健康付出相应的努力,他们也认定芸芸众生中自己这样“特别的个体”会永远健康。他们既不控制饮食,也不运动,看着变胖的自己和身旁苗条的人,他们只会一味地抱怨上天的不公。他们不明白生命在于运动这个道理,却妄想永葆青春。

别人都理解并遵循着自然的法则,神经症患者们却不愿接受。年老之后,他们还幻想着和年轻人一较高下。

神经症患者们无法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举个例子,比较自己和旁人时,他们完全不关注别人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只要看到别人开心地笑,就认定那个人没什么烦恼。实际上,能开心地笑并不代表没有烦恼,别人也是付出了努力才能克服或暂时忘记烦恼,展示出笑容的。

第二个原因是,他们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真实想法。神经症患者偏爱关注和自己无关的因素:认为老师教书不行,就正大光明地不去学习;觉得学习无用,就理直气壮地不付出半点努力。心理健康的人之所以会付出相应的努力,是因为认识到人是无法逃避现实的,所以人必须先诚实地面对自己。

如果身边有可信的人,他们便终于把目光对准自身,直面现实中的自己。但如果周围都是些不怎么可信的人,付出努力就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日常生活是苦闷的,为了消解这种苦闷,他们转而追求虚幻的名声。他们每天都把自己逼得太紧。这样的状态即是神经症的症状。

比如说,当有人对他们说“既然想交朋友,那你自己也必须付出努力才行啊”的时候,心理健康的人在听到“你自己主动去接触别人不就好了”的建议时,并不会觉得难受。但神经症患者们却做不到“自己主动”,因为觉得存在被拒绝的风险。与其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想法,他们更愿意选择维持一个人孤零零的状态。

第三个原因是,神经症患者通常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无法付出相应的努力。想买房子的人自然知道要努力,努力工作的话,就可以早日赚到买房子的钱。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他们认清现实,为了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而踏实努力。

没有具体目标的神经症患者们喜欢逃往虚幻的梦中。所以他们不会付出半点努力,却不断抱怨着不如意的现状,并经常陷入焦虑状态。

即使想装装门面,也不愿付出装门面的努力

有这样一种人,明明很在意输赢,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心里明明记挂,行动起来却立马放弃。如果让这样的人执掌公司财务的话会怎么样呢?他们大概很容易变成挪用公款的人吧。即使想装装门面,也不愿付出装门面的努力,因为这样一定会操很多心、流很多汗,太辛苦了。但是,他们却不想失去外表的体面。这就是典型的“想在人前吃得开,却不愿付出半点努力”的神经症患者的形象。

想受人尊敬却不付出努力,想维持体面却流不得汗水,那就必须想出一些特别的方法,采用一些非常的手段了。比如稍微改写公司文件上的数字,挪用一两笔公款,神经症患者是很难抵抗这种诱惑的。

想受到部下的欢迎,想得到家人的赞许,想让亲戚都尊敬自己,想让朋友都佩服自己。但达成这些愿望的过程实在太辛苦了,所以他们决定要开辟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挪用公款,因为再没有比这更让人乐在其中的赚取金钱的方法了。会做出挪用公款这种事的人,大都是那一类自我意识过剩、即使不付出努力也想受人瞩目的人。这样的人话说得漂亮,但都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体面;满口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却无时无刻不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我还没有见过有哪个高谈阔论说着漂亮话的人是不卑劣的,《论语》有云:“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只会说漂亮话的人通常品行低劣。但是,上这种人当的人大多也是神经症患者。

高声地向旁人说道“看起来真的好可怜啊”,以表达自己对不幸的关切之深,这样的人大多是冷漠的利己主义者。真的心存善念的人,在有此感叹之前就会先拿出实际行动了。没有实际行动的人光顾着说些漂亮话,而听信了这些漂亮话的大多还是神经症患者。

说漂亮话的人,最终就会变成那一类不努力工作赚钱而挪用公款的人。即使不是公司的钱,只要是自己管理下的金钱,都可以拿来用。银行也好,证券公司也好,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只要是自己能够挪用的金钱,就可以拿来用。

纸是包不住火的,挪用公款也几乎没有不暴露的。像这类沉溺在挪用公款行径中的神经症患者,迟早有一天是要摔大跟头的。

不可用名声和金钱填补空虚

理想人生的两种类型

卡伦·霍妮提出的“神经症要求”的最后一个特征是报复心理。她指出,神经症患者通常拥有比较强的报复心理。

旁人看来是拥有幸福人生的人,心里其实可能很痛苦。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并没有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过上幸福生活的人,和旁人看起来过着幸福生活的人,即使同样在经济方面、社会地位方面都相当成功,幸福感也完全不同。让旁人不住发出“哇,好厉害!”的赞叹,看上去拥有幸福人生的人,其实可能活得相当苦闷。之所以苦闷,是因为自己的内心并不能得到满足。旁人看起来幸福,实际上内心苦闷的人就像一件展品,活着只为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幸福人生”。

他们之所以苦闷,是因为执着于理想中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这种说法听上去很帅气,但其实不过是他们的虚荣心在作祟。

其实,所谓“理想的自己”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能收获旁人的称赞。当然,心理健康的人也希望得到旁人的赞赏,但那是建立在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合乎自己秉性的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前提下。和神经症患者不顾一切想要得到赞赏的心理并不相同。

神经症患者往往无视现实中自己的能力,无论如何都想成为“理想的自己”,所以,他们即使满身疲惫也无法停下手头的工作。他们只顾一个劲儿地往前跑,就像有什么骇人的东西追着他们一样。如果他们意识到其实身边的人会伸来援助之手的话,大概就会停下来吧。然而,他们却认为大家都会坐视不理,所以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向前。

连自己的好恶都不清楚的人

神经症患者无论如何都想出人头地。只要能得到周围人的尊敬,喜欢的事也好,不喜欢的事也罢,他们都会照做不误。久而久之,他们就连自己的好恶都分不清楚了。

在神经症里陷得越深,神经症患者就越急切地想要去做那些不自量力的事。终于,他们的行动不再出于自己的愿望,而全为得到别人的羡慕和称赞。比起八岳山麓[1],登上乞力马扎罗山会得到更多他人的赞许。只要被赞许,从幼年时代积攒的怨气、苦闷就好像都烟消云散了。

之所以陷得越深,就越急切地想要去做那些力不能及的事,是因为陷得越深,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就越空虚。他们希望用名誉和金钱来填补这种空虚。空虚的程度加重,自然也就需要更多的名誉和金钱。

神经症患者也无法接受失败,其表现就是,他们面对失败时只会唉声叹气。心理健康的人,即使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失败了,仍然会因为这样宝贵的经验而有所收获。对待失败的态度可以大致反映一个人的神经症程度。生活中的神经症患者没有自我,所以一旦失败便长吁短叹,成功了也不会感到心满意足。这是因为,他们并非出于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即使成功了也不会有成就感或者满足感。

心理健康的孩子之所以会去爬树,是因为他想要爬树。当他没有爬上自己想爬上的那棵树,挑战失败时,他会主动思考其中的原因,然后再次挑战,直至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结果为止。患有神经症的孩子爬树并不是因为自己想爬,而是因为有不得不爬的理由。一旦挑战失败,就会对挑战失败的自己充满绝望和悔恨。

如果把人生比作房子,那么对“理想的自己”的执着就是蛀蚀房子的白蚁。蛀蚀的时间长了,房子就会倒塌。

把自己越逼越紧的人的心理

因为不安,所以强迫自己

神经症患者经常处于不安状态,并且试图借名声和金钱来逃离这种不安。他们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是为了借此掩盖自信的不足。所以,在名声和金钱方面,他们往往会有强迫性的心理。一旦失去财富和地位便会坐立难安,这就是强迫性心理的一大表现。

因为难以相信任何人,所以他们觉得财富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两样东西能保护自己,只有这两样东西值得信任。即使失去财富和地位,但只要相信身边还是有人会爱自己、关心自己、不会抛弃自己,那么人就不会如此执着于名声和金钱。神经症患者由于不信任周围的人,一旦地位不保、钱财尽散,便无法正常地交际。

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来说,实际生活中的自己只能是一个被蔑视、该受谴责的对象。但还有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招人喜爱、受人尊敬,这便是理想中的自己。两者水火不容、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催生了他们对于财富和地位的执念。

请牢记不安的状态和强迫心理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意识到自己对某种东西有执念时,能明白自己正在为什么感到不安,能意识到有一种自己之前没有发现的情绪正在左右自己的行动,能深刻反思自己追名逐利到此种地步的原因。

这样一来,执念就转变成了认识真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之间差距的机会。反之,则会继续陷入对名声和金钱的执念,这种强迫性心理会持续很长时间。这样的人甚至再也无法对现实的人生感到满足,最终在执念之中走完自己的一生。

无法看到事情的因果关系,无法把握事情的状况

受强迫性心理影响的人,往往会有“我都这么努力了,还是活得不幸福,看来我要更努力才行”的想法。这是完全无视事情的前因后果,无法判断自己处境的表现。他们其实不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明明想送捧花给女孩,最后送的却是白骨,女孩吓得转身逃开。但他们苦闷又懊恼地抱怨:“我明明这么用心了,为什么会这样?”

他们不去反思自己被拒绝的原因。因为眼里没有对方,所以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回报。因为不去了解对方的愿望,所以事情偏离了自己预期的方向。因为不思考失败的原因,于是更加努力地做重复的事,把更多的白骨作为礼物送给女孩。

再举一例。有的人会为了想要讨人喜欢而故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明明很想和对方见面,却因为怕惹对方不高兴而一直不说出口。这种看似迎合的态度其实颇有拒他人于千里之外的意思,他们却毫不自知,一再“迎合”。事实上,对方可能希望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真实亲近,不需要掩藏,因此面对这样冷淡的态度时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神经症患者的眼里没有对方,也不能理解对方。那么神经症患者为什么会对人有好恶呢?如果有人夸赞了自己一番,或者说了一句消解了自己自卑情绪的话,神经症患者就会马上对这个人产生好感;反之,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伤了自己自尊心的话,神经症患者就会单凭这句话憎恶起这个人来,而完全不去思考那人说出那句话的原因。

出席宴会时,满心以为自己会被安排在上座,结果却被安排到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他们就暗下决心要更加努力,以为更加努力就能被请到上座,却不去思考自己被安排到不起眼位置的原因。这个原因可能不是自己赚得不够多,而是餐桌上的礼仪不够好。比起金钱,他们更需要的其实是心境上的宽裕,但在他们的想法里,赚更多的钱才是当务之急。

这样被强迫性心理支配的人,从小就很少接收到外界给予的有效信息。长大后总会强迫性地洗很多次手,是因为小时候妈妈没有温柔地告诉他“这样就够干净了噢”,没有人夸奖他们“哇,洗得好干净啊”。

报复心理催生的执念

“做出改变”和“降低期待”是两回事

执着于理想的自己,换种说法,也就是无法降低对自己的期待。更准确地说,是无法把对自己的期待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心理不健康的人,通常会把“转变期待”等同于“降低期待”。

心理不健康的人经常有这样的错觉:如果不能变成理想中的自己的话,就不会得到周围人的爱。举个例子,有一个精通厨艺,又熟悉园艺、茶道的人,经常因为自己出众的厨艺而受到欢迎,但他却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这一点,总觉得如果不能把园艺和茶道的水平也提升一个层次的话,就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喜爱。这样的想法也就是执着于理想中的自己了。

再举一例。可以选择的登山地点有好几个,但心理不健康的人却执着于攀登其中的某一座山。自己的体力明明没办法登顶,选择合乎自己体能的山就好了,但他们却总也不听劝。世上有那么多座山,如果他们能转变想法,认为爬上任何一座山都是成功挑战自然,可以引以为傲的话,就不会有执着于爬上某一座山的想法了。

大概是父母的价值观造成他们对于某座山的执着吧。从小就被以父母为中心的身边的人寄予各种期望,长大后的他们把这种期待内化,从而造成了对事物的执着。其实,只要爬得开心,哪座山都差不多。

无意识产生的报复心理

心理不健康的人只能接受一个成功的自己、被大家赞赏的自己、成为人群焦点的自己,如果做不到这些就无法心满意足。越是这么想,失败时受到的心理打击就会越大,一旦失败,通往幸福的道路仿佛就被阻断了。

他们无法产生“不成为比现在厉害的人其实也没关系”的想法,这也是执着于理想中的自己的表现。健康的心理则是,因为知道自己的能力上限,所以能选择和自己能力匹配的目标,并在达成目标时感到心满意足。

心理健康的人会因为做到了自己能够做到的事而感到满足,因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完全施展了自己所拥有的能力。

心理不健康的人则执着于成为某种人,否则无法感到满足。但是,现实中的自己却没有成为那种人的能力。或者,现实中自己的秉性并不会让自己朝那样的方向发展。但神经症患者却全然不顾这些现实的条件,强迫自己为不切实际的理想努力奋斗。

这样的人恐怕在成年后都会对小时候遭受的挫折耿耿于怀吧。想在那个时候嘲笑自己的人面前出一口恶气,想改变那个时候对自己感到失望的父母的心情,他们总会无意识地产生这类想法。至于原因则因人而异。有人大概是被初恋狠狠地伤害过,初恋对象因为遇到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而变心,或者因为遇到了比自己更漂亮的人而移情别恋。有人因为父母看到自己成绩单时的叹息而感到受伤,有人因为父母嘲笑自己的胆小而感到受伤。总之,这些不同形式的伤害都会持续残留在他们的意识中,并无意识地影响着他们的行动。

身上存在着自己没有察觉到的东西

神经症患者由于一开始就有在别人面前“狠狠出一口恶气”的报复心理,所以总是做一些现实中的自己不可能实现的幻梦。为了实施报复而必须取得的成就,都是些对现实中的自己不切实际的期待。因为太过遥不可及,所以没有半点成功的可能。失败后,他们又会陷入烦恼。他们之所以会无视现实中的自己,是因为报复心理在无意识中先跨出了一步,引领他们走向了虚幻的梦想。

退一万步说,即使他们达成了目标,成功地出了一口恶气,也不过是一时卸下了身上的屈辱感。这样的成功不会对漫长的人生有太多的帮助。如果不及时处理自己的自卑情结的话,之后还是会遭殃的。

关于执着于理想中的自己,这里可以再举一例。

渡河的时候,有人会执着于选择渡河的地点。既然目的是要过到对岸,那当然是尽可能选择河流较窄的地方渡河了,但这个人却一定要选河流宽处渡河。在旁人看来,这不是蠢又是什么,然而这个人却在暗暗鄙视那些选择河流较窄的地方渡河的人。

心理不健康的人认为,如果不在河流宽处渡河的话,就不能获得幸福。这是因为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付出越多的努力,就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我们进一步设想,如果建议神经症的精英人物从河流较窄处过河,他一定会这么说吧:“我才不要这种丧家犬一样的活法呢!”但事实却是,他必须蔑视选择从河流较窄处过河这种做法,将其斥为“丧家犬一样的活法”,否则就会活得不痛快。这是因为他的自卑感已经非常严重,这种自卑对他的生活造成了诸多的困扰。

世上存在着许多不蔑视别人就无法好好生活的人。卡伦·霍妮也曾经指出,神经症患者追求名声的外表下,很可能涌动着渴望报复式的胜利的暗流。强迫性地追名逐利的人,很可能拼命压抑着自己心里的屈辱感。

如果能把不安的心情和强迫性心理联系起来考虑的话,在自己强迫性地追名逐利的时候,就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上正有什么自己没有察觉到的东西在作祟,就会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如此渴望名声和金钱,就会猛然发现自己正走在一条通往不幸的道路上。

接受真实的自己吧

马斯洛[2]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两个条件

轻度的心理创伤大概谁都能够坦率承认,但严重的心理创伤就不尽然了。而且,心理创伤越严重,拒绝承认的情况就越多。人们倾向于压抑这种失意的情感。失恋的时候怨恨、蔑视自己的恋爱对象,唯独不去直面自己受伤的心。嘴上说着“能和那样不好看的女人分开真是解脱了”,拒不承认失恋的苦闷。心理上依赖父母的人,则会无意识地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嘲笑的影响。

人会倾向于逃避幼年时、年轻时遭受的挫折和伤害,这种倾向造成了无法接受真实自我的局面。这种逃避最终对人来说是一种无益的消耗,它损害了人因正确接纳自我而获得的心理健康。

马斯洛做过关于自我实现的研究,他指出,能够完成自我实现的人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拥有亲密的朋友。第二,懂得“但是,没关系”这种思考方式。举个例子。某人想成为画家,可他没有画画的才能。他会这么想:“但是,没关系,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总能找到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

一味追求名声,则不能接纳自我

因为不满足于现状而努力的人,会认为感到满足是一种不好的状态。然而这种努力的动机经常带有报复心理,以复仇为动机的努力会把人引向孤独的境地。对自己的处境总是感到满足的人则相反,他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

强迫性地追名逐利的人,就像一个皮肤干燥、内衣破破烂烂、西服皱皱巴巴,想找一件开司米大衣披上的人一样。他寄希望于用一件大衣遮住自己身上难以示人的部分,让自己因为这件上好的开司米大衣而得到赞赏的目光。

但不管外面套上多么好的开司米大衣,皱西服、烂裤子上的跳蚤会让身体发痒,几天没有清洗过的身体会散发出异味,所以周围的人并没有如同预期一样被吸引过来。但这个人却不管体臭和脏污,一心想要寻找比开司米大衣还要名贵的貂皮大衣。这就是强迫性追求名声的心理。

这个人如果想真正变得快乐,首先应该好好泡个澡,换身新衣服,而不是换件什么貂皮大衣穿。但他却觉得,只要穿上貂皮大衣,所有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貂皮大衣可以指代不同的东西。可以是孩子的成功,也可以是自己上了电视。

只要能为身边的人着想,即使没有这件“大衣”,也能被身边人接纳。强迫自己追求名声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

追逐名声就像将进了蛆虫的壶盖上盖子,神经症患者们认为只要得到名声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博得好名声却依旧不快乐的情况屡见不鲜。

开始盲目追逐名声,也就代表自己开始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骨干企业的社长、小商店的店主、无法走上大企业精英路线的普通上班族、地方报社编辑部的普通记者、想成为画家却因为才能不足而不能实现的人……一旦盲目追逐名声,大家就会忘记各自的真实身份,拒不接纳真实的自我。

神经症患者总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于是总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变得和现在的自己不一样,强迫性的努力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他们当中,有些人会因为无法接纳自己而变得无精打采,另有一些则变得乖僻。

神经症型的人一方面对自己的能力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又拒不承认自己的实际能力。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远不止于此,并热衷于制造这样的假象。他们极力给周围的人留下自己能力很强的印象,一旦周围的人没有积极地回应,他们就会心灰意冷。

心理健康的人会把能让自己满足的事和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的事区分开,他们的努力是为了自我实现,使自己感到满足。

想成为截然不同的人

自己就是自己,这是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能否欣然接受这个事实,是区分神经症患者和心理健康的人的重要标准。因为报复心理而努力的人是神经症患者,相信自我的价值,并为实现这种价值而努力的是心理健康的人。

满足和马虎潦草是两回事,和无精打采也截然不同。感到满足的人会为进一步提升自己而努力,神经症患者却妄想成为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那么,神经症患者为什么会想要抛弃旧我,成为一个截然不同的人呢?他们为什么无法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呢?那是因为,他们执着地认为如果不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的话,就得不到周围人的喜爱,就不会被周围的人接纳。

神经症患者认为,要想受到周围人的欢迎和喜爱,原来那个自己是肯定没戏的。所以,他们才想要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神经症患者对理想的自己的执着,其实是对周围人看待自己方式的执着。想让周围的人用这种眼光看待自己,用这种方式和自己交往,这样的愿望是他们踏出改变一步的动机。因为他们觉得,原本的自己肯定得不到这样的待遇。

有这样一个女孩,听说自己认识的一个人上了广播节目,于是自己也想上广播节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她觉得,如果上了广播节目,周围的人就会按照她想要的方式对待她了。

这其实也就说明,这个女孩和周围的人并不能交心。如果她有能够交心的朋友的话,那么应该就会明白,即使不去上广播节目,自己依然会被当成重要的人对待。

她不能理解自己之所以被认为不重要,不是因为没去上广播节目,而是由自己对旁人毫不关心的性格导致的。她会忘记丈夫和孩子的生日,却不会忘掉自己的生日,这样的性格自然不受周围人们的喜爱。当她看到朋友出演广播节目,便认定自己之所以不如朋友受欢迎,是因为没去上广播节目。这完全是她的错觉。

心理健康的人,能力高也好低也罢,都会欣然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我自己年轻的时候受过神经症的困扰,有一段时间总也不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满足,一心想着变成理想中的自己,迟迟无法接纳现实中的自己。我当时不明白,能力可以分为很多种。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其实只不过是没有某一项能力。

注释:

[1]日本名山,位于关东地区西侧的火山群峰。

[2]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代表作品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