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钱不是问题,不谈才是问题

身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最爱问让人不舒服的问题。其实,在听到这两对父母的烦心事的前一年,我就已经开始搜集各年龄层孩子提出的与金钱有关的刁钻问题。只要听到一个好问题,我就会发布到《纽约时报》的网站上。

为什么那个人在等红灯的时候跟我们要钱?

为什么我们不把多余的房子送给没房子的人?

为什么我们家没有两栋房子?

妈妈赚的钱比爸爸少吗?

我们穷吗?

穿不起好衣服的人是不是很懒惰?

如果你失业的话,我们是不是就没钱花了?

针对每个问题,我会先贴出一个答案,再请读者帮忙提供其他更好的答案,这样的讨论让大家都觉得获益良多。我9岁的女儿同样问了几个问题,我都试着给出答案。

和我联络的这两对父母已经关注我网站上的讨论好一阵子了。他们向我发出邀请,问我愿不愿意到孩子的学校为家长演讲,让父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有关钱的问题。此外,他们也提醒我:“家境比一般人好的家庭,已经开始觉得自己被妖魔化了;而家境不好的家庭,则会觉得有钱人很爱在大家面前炫富。”他们向我委婉提议,用不会让现场任何人感到不舒服的方式讨论金钱的问题。

我马上接受了他们的邀请。在家庭教育或金钱方面,如今已经没有多少新的挑战,但父母如何与孩子谈钱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说它“新”,有几个原因。

过去几十年来,有许多学者一头扎进行为经济学的领域。如果读过《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就会知道行为经济学在谈什么。简单来说,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大到政府施政,小到个人行为,人类的偏好与情绪都会对经济决策造成深远影响。

我们在任何时刻,对金钱所做的任何决定,以及所得多寡,都会伴随大量的情绪。例如,我们对买得起的东西,通常会感到自豪、喜悦与兴奋;反之,则会感到困扰、羞愧、尴尬与羡慕。每个月特别留心信用卡或借记卡消费明细的人,应该都曾感受过这些复杂的情绪。根据我在《华尔街日报》与《纽约时报》做理财专栏作家的10年经验来看,挑选合适的共同基金或贷款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认清与控制这些情绪。毕竟,情绪会让我们做出不当的行为和糟糕的决定。

我知道我能帮助这些家长,为他们提供几条关于零用钱与青少年消费的处事原则,但任何与金钱有关的话题,都必须考虑到情绪因素。只要扯上钱,无论花钱的是自己还是身边其他人,几乎都会让人产生复杂的情绪。大家一提到钱,就无法保持客观公正,与自己的孩子谈钱,肯定也无法保持冷静与理性。在纠结的情绪下,父母通常很难跟孩子开诚布公地讨论与金钱有关的话题。

对所有家庭来说,无论处于何种社会经济地位,金钱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富裕的父母拥有的金钱,比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要多得多,他们几乎每天都要为孩子设定消费限制。因此,他们决定要在孩子身上花多少钱或是何时停止在他们身上花钱,更多地取决于情绪因素,而非财务上的考虑。至于中产家庭或工薪阶层的父母,在尽可能满足孩子衣食无忧的同时,通常会对日常开销精打细算。如果孩子提出“为什么家里没有更多钱”这种近似控诉的问题,父母难免会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