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是20世纪最著名、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交织着新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观念与风格,一般认为,他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创作表现出较显著的新现实主义特征,而此后的创作则表现出越来越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色。但就总体而言,我们似乎可以说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

国外对卡尔维诺的研究很多,国内也有不少,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空间”视角来研究的并不多,特别是国内,本书似乎为首篇,其开创性的意义于此可见。

小说中的“空间”问题历来就有,然而对小说中“空间”问题做较多、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却是相当晚的事。传统的小说理论对19世纪现实主义之前小说中“空间”的关注较多集中在“场景”上,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空间形式则很少关注,线索显得比较单一。但到20世纪现代主义诞生之后,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变得复杂起来,像乔伊斯、卡夫卡、博尔赫斯、科塔萨尔、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等作家作品中的“空间”形式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空间表现出巨大差异,从而引发了批评界的极大关注。约瑟夫·弗兰克似乎是最早注意到这一差异的批评家之一,他于1945年发表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The Spatial Form in Modern Literature)似乎也就成了对现代文学中空间形式进行理论探索的开山之作。弗兰克提出,传统小说中的叙述主要建立在历时的、因果的时间链条中的,而现代小说中的叙述则主要建立在共时的、并置的空间关系中。换言之,传统小说中的空间作为场景被组织在历时的时间链条中,受时间和因果关系的支配;而现代小说中的时间则被组织在并置的、非因果关系的空间结构中,受空间关系的制约。由此可见,现代小说的意义呈示和理解要求读者反复将那些看似散漫并置于空间之间的时间和因果关联寻绎出来,然后组织进自己的想象中。因而对于熟悉传统小说叙事的读者来说,现代主义小说之后带来的读解困难是不难想象的。上面提到的名字正是这类典型现代小说家的代表。

弗兰克特别提出现代小说中这种典型的“空间化”(spatialization)视角,从理论上为解析现代主义之后的小说叙述结构作出了贡献,此后一段时间内,理论家与批评家们大多沿这一线索进一步深化这一理论,并用此理论框架来评析典型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作品,然而在总体上,弗兰克的这一理论概括关注的焦点基本上还是局限在客观的、物质的、物理的空间,或者主观的、心理的空间观念内,这种空间观念被后来的空间研究者概括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其实仍然是一种本质主义的空间观。近一二十年来国内有关文学中“空间”问题的讨论,譬如关于《红楼梦》与一些现代小说的空间评析,总体上还是采用了弗兰克的视角。对于卡尔维诺小说中“空间”问题的探讨,无论国内外,似乎也以从这一视角切入者居多。

本书作者周小莉大大拓展了弗兰克未能深入探讨的“空间”观。她不仅引入了与弗兰克差不多同代的福柯、列斐伏尔、萨特以及后来的戴维·哈维、爱德华·索亚等著名学者的“空间”观念;而且也引入了在弗兰克之前的经典理论家亚里士多德、牛顿、休谟、康德、卡西尔等人的“空间”观念,从本质主义的空间观中跳脱出来,博采众家,以多元空间的观念为理论工具,对卡尔维诺的11部代表作中的“空间”问题做了精彩的评析,从而大大拓展了卡尔维诺研究的空间,其学术价值不可谓不大。

从《通向蜘蛛巢的小路》《烟云》《阿根廷蚂蚁》到《宇宙奇趣》《命运交叉的城堡》《看不见的城市》《帕洛马尔》等11部作品基本上代表了卡尔维诺从前期到后期的整个创作,也展现了卡尔维诺空间观的演变。小莉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的空间视角,周详细密地剖析了这些小说中主体、文本、权力、政治、社会、宇宙之间多样复杂的关系,充分论证了“空间”在其文学意义的呈示中所起到的至关重大的作用,大大拓展了卡尔维诺在文学空间中的创造,彰显了他在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独特性,也展现了她自己这本论著独特的学术意义。

小莉曾随我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她有很好的专业基础和理论素养,治学勤奋且严谨,阅读广泛且善于思考。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部论著雄辩地展示了她的学术功力和水平,我们期待她在今后的教学与研究中拿出更好的学术成果。

刘象愚

2018年春于澄迈老城丽水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