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新探索
- 陈育宁
- 1668字
- 2021-03-25 19:09:01
序
郝时远[1]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在世界范围,发源于江河流域的几大古老文明,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其重要的内在机理就是统一与多样、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的过程。陈育宁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新探索》,即是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理论思考的一部学术著作。
陈育宁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民族史研究,在北方民族史研究中成果卓著,在民族史学理论的探索中成绩斐然,为学界所敬仰。这部新作是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就的硕果,打开了中国民族史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清末思想家龚自珍曾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对中国而言,其“大道”者即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为史”者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把握这一规律,辨析这一过程,是中国民族史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着力点,也是《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新探索》一书贯通始终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指向。
中国现代的民族史学研究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5年间,民族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断代民族史、族别通史、中华民族史、中华民族凝聚力等研究成果比比皆是,其中都包含了从理论上概括、从实证中阐释中国历史规律的思想成就。但是,从总体而言,民族史学理论的系统化、思辨性、解释力和影响力尚属薄弱,在中国史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还不显著。事实上,正如这部著作所立论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两个支点,就是中国历史熔铸的国家禀赋和民族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史学理论不仅是中国史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就是中国史学理论的基本特色。
这部著作展开的历史视野,既有民族史学关涉的多种文字、国内外的文献,也切实把握了“大道”所昭示的历史史实,揭示了中国历史上“五方之民”及其后裔遵循天下统一之大道、因俗而治之方略、和而不同之目标,在共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程中凝聚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规律和现实结果。该书作者正是立足于这样一种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去观察和解读民族源流、民族关系、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迁徙与融合、农耕与游牧、中原与边疆等重大历史要素,史论结合地阐发了尊重历史、符合国情的理论观点。
中国历史上维护统一、重视差异的治世之道,莫过于先秦时代形成的“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理念。虽然历朝各代施政的观念不同、政策多样,体现着封建王朝统治势力的阶级属性,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始终在“大一统”的轨道上运行,无论江山易手何族,谋求“大一统”的“天下”观始终没有改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没有改变,这是中国历史的大势。把握大势而不纠结于“琐事”,顺应主流而不为“末节”所惑,这是构建和提炼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客观评价曲折、科学论证过程的前提条件。这正是《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新探索》一书秉持的思想方法,由此对中国历史上涉及民族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一系列重要话题的观念、论理革故鼎新,令人读来由衷感佩、发人深省、获益良多。
这部著作以上下五千年的视野,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着重对中华文化包容多样的基质进行了思辨。中华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在各民族长期互动中深深植根于中华沃土,滋养、培育了中华民族凝聚力。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这一历史过程的规律性探索和实证性提炼,也是本书展示的一大亮点,由此导入近代以来建立在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的现代国家重建、多元一体认同,从历史纵深和现实前景为我们展开了当代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意义,揭示了当代中华文化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所具有的关键性作用。
总之,这是一部民族史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这部著作的面世不仅对推进和深化我国民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而且对深刻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多元一体大家庭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11月于北京
[1]郝时远,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著名民族理论、民族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