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报告(2014)
- 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编著
- 5308字
- 2021-03-30 10:12:12
第一节 发展理念的转变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理念可以概括为:扩大开放、深化改革、陆海统筹、全面小康。其中,全面小康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根本目标(建设幸福家园成为首要目标),陆海统筹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空间架构(建设海洋强省成为奋斗目标),深化改革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本保障,扩大开发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抓手。
一 建设幸福家园成为首要目标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 2010—2020年)战略,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目标的表述,2014年前表述为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2014年的表述为把海南建设成为“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和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尽管只是顺序上的变化,但正是这种顺序的变化,反映了发展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顺序的变化表明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深刻理解。
首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区域发展战略,而不是产业发展战略。通过长期探索,海南选择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而实现区域的全面发展。优先发展旅游业只是海南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众多选择之一,是立足海南省情和市场需求的科学抉择。
其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海南人民的幸福指数。一个区域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在理论上,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概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幸福指数的高低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社会发展水平、生态建设水平和政治文明程度等。在海南这一特定区域内,发展传统工业不具有比较优势,发展热带农业具有比较优势,但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和基础产业,产业附加值不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偏弱。长期实践和探索表明,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经济结构是海南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跨越式地迈向现代后工业社会的科学选择。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经济结构正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内容。
最后,“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和“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相辅相成。“幸福家园”是“度假天堂”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幸福家园,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度假天堂”,只有建成“幸福家园”,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才能热情好客,诚信友善,才能成为“度假天堂”。反过来,“度假天堂”是“幸福家园”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海南独特的区位条件决定了现代服务业必然成为海南特色经济结构的主导产业;同时,旅游业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决定了旅游业必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2014年,海南为了提高当地居民对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效的分享份额,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亮点。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游客满意度和满意率,旅游、物价、质监、公安等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研报告显示,游客对海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 建设海洋强省成为奋斗目标
与全国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海南省的行政区划具有独特的二元同心结构:处于中心的是生态环境优良的海南岛,处于外围的是占全国海域面积三分之二的南海。从地图上俯瞰,巨大的绿色岛屿漂浮在广阔的蓝色海洋中,中心的“绿”与外围的“蓝”,既界限清晰,又浑然一体,构成了“蓝”与“绿”之间不可分割的二元同心结构。因此,就海南发展而言,必须紧紧依托海南自身管辖海洋面积广大、生态环境优良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以蓝色为代表的海洋经济和以绿色为代表的陆域经济,在“陆海统筹”与“蓝绿互动”发展思路的引领下,不断推动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协同式发展,这是海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与潜力所在,同时也将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均衡的结构支撑和持久的动力源泉。
总体而言,“陆海统筹”与“蓝绿互动”发展观,就是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过程中,将发展眼光不仅仅局限于陆地,而是立足陆地,放眼海洋,在搞好陆域经济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掘自身的海洋资源与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在海洋与陆地的优势互补、资源互利的条件下,使两者互为对方发展的前沿阵地和保障基地,形成一种交相呼应、互促共进的发展态势。具体而言,作为一种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与模式,“陆海统筹”是指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综合陆海两方面的资源环境特点与优势,将海陆两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考量,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形成“陆海统筹”的发展战略;“蓝绿互动”是指当陆海两区域在“陆海统筹”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都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两者能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一方之优势带动另一方协调发展,并互为对方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即“蓝绿互动”的发展方式。需要强调的是,“陆海统筹”与“蓝绿互动”并不是割裂的两方,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在用“陆海统筹”的眼光谋划发展战略时,也要考虑到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之间的“蓝绿互动”;在用“蓝绿互动”的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时,也应遵循“陆海统筹”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
就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而言,实施“陆海统筹”与“蓝绿互动”的发展思路,需要统筹兼顾、均衡协调陆地资源与海洋资源两方面的优势,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积极打造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双轮驱动”,实现海陆资源互补、海陆产业互动和海陆经济一体化,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在此过程中,尤其是要构建好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和海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做大做强临港工业,支持发展海洋油气业,加快发展海洋旅游业,积极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要修订和完善涉海法律法规,科学制定海洋发展规划,实施科技兴海和人才强海战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与控制能力,加快推进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文化建设等,全面推进海洋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海南由岛屿型经济体向岛屿—海洋型经济体的转变和跨越,避免形成单一化、失衡化的发展路径依赖,以长远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和系统的构建,推动海南经济社会走向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之,海南作为全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海洋省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进而实现蓝色崛起,这是对绿色崛起战略的丰富与补充,通过实施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核心的绿色崛起战略以及海洋资源开发为核心的蓝色崛起战略,在“陆海统筹”与“蓝绿互动”发展观的指导下,海南必将迎来再次崛起的春天。
三 深化改革成为基本保障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新台阶,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海南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之中。
第一,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改革再动员再部署。2014年1月9日,省委六届五次全会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分为12个部分,内容包括:推进市场化改革,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完善省直管市县体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建立健全全面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土地市场机制,推动永续发展;推动国资国企和农垦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服务基地;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法治海南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实施意见》把中央的部署要求融会贯通到海南改革发展具体实践中,明确了海南省未来五年的改革方向和路径。
在2014年省“两会”上,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定之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罕见地出现了43次,其中,年度“改革任务清单”还列出了八大重点工作。根据省委的部署要求,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形成了海南省2014年重点改革工作方案初稿,于2月13日提交省委常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2014年3月18日,省委书记罗保铭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再次就该方案逐条研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经过不断调整完善,《海南省2014年重点改革工作方案》于3月底正式印发。《方案》包括12部分、71项改革任务,每项改革都明确了协调单位、牵头单位、参加单位、完成时间等,注重改革事项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可考核性,防止大而化之。与此同时,各市县各部门也纷纷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省委改革决策部署的意见办法和工作方案,以实际行动迅速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第二,统筹全局,整体推进,六大领域全面开花。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小到一个证、一个章,大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都与改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海南将改革的深度与广度紧密结合在一起。2014年2月13日,省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深化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6个改革专项小组。这些专项小组涵盖了海南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工作的强力推动,也使得海南省改革工作整体推进,全面开花。
第三,聚焦重点,屡出实招,多个方面显实效。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要注重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节骨眼儿和要害处用力,实现“一子落”激发“全盘活”的效果。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推动海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海南将有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任务和措施放在优先位置,以改革的思路破解制约海南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为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方便群众创业、就业,海南省着力完善“先照后证”制度,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实现工商网上登记服务全省覆盖;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海南稀缺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留下发展后劲和空间,海南省先后成立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小I、小II型水库统一收归市县管理,完成林地征占用审批制度改革和森林公安管理体制改革,并在部分市县启动了市场化出让海域使用权试点,真正做到对最宝贵的土地、林地、岸线、岛礁、填海地等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优化配置。为了进一步释放国有企业和农垦的发展活力,海南省加快海建集团与海宁公司、海南控股与水电集团的重组整合,启动了港口资源重组整合和规范公司治理试点;两轮8个农场顺利移交市县管理,实现了“一改多赢”。
四 扩大开放成为重要抓手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改革和开放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在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对外开放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奠定了我国主动走向世界的大开放格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沿线国家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开展合作,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和共赢的精神。海南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海南是由大陆走向南海的桥头堡,也是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所在。
海南如何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就是海南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从1988年建省办大特区,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再到最近提出打造旅游特区是海南发展战略的延续。旅游特区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彰显特色,突出创新,并且以扩大开放为前提。海南作为岛屿型经济体,其生命力在于开放,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把海南建设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和谐之岛”和“文明之岛”,开放是放在首位的。如今提出旅游特区,开放也是第一要义。海南扩大开放首先需要思想观念的开放。建设旅游特区,就要善于挖掘现有制度资源,敢于先行先试,努力使现有政策有效落地。比如,免税购物政策与免签证政策是海南发展国际旅游的重要特殊政策。就免税购物来说,目前全岛仅有海口、三亚开设免税店,只呈现遥相呼应的格局,并未构成覆盖全岛的免税店网络,在提高免税店覆盖率的同时,还应注重免税商品管理监督条例的建设,放宽免税商品经营准入门槛,放宽免税商品的种类和购买限额。
就免签证政策而言,2010年省政府已经出台《外国人免签证来琼旅游团服务和管理办法》并逐步放宽出入境免签证条件,面对此项便利,应当扩大允许免签证旅游团入岛的国籍范围,延长免签证旅游团的岛上停留时间,逐步取消免签证组团的人数限制。灵活运用国际旅游岛的各项支持政策,更大范围地吸引国际游客甚至投资者入岛消费、投资,是扩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开放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建设旅游特区,还必须向国家争取更加开放的旅游综合配套政策在海南落地,包括更加开放便利的出入境政策、更优惠的旅游购物政策、更加开放的旅游相关产业如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医疗养生、旅游购物和旅游医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