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胡先骕研究文选
- 梅国平主编
- 2701字
- 2021-03-28 01:55:18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胡先骕研究文选》
张艳国[1]
胡先骕(1894—1968),哈佛大学植物学博士。字步曾,号忏庵,江西新建人。他毕生潜心于草木研究,是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享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先生一生发表科学论文数百篇,出版论著十多部,发现许多新物种,尤其是1946年与郑万钧共同发现的“活化石”水杉,更是名满天下。胡先骕先生的文学造诣亦极为深厚,所作诗文堪称一流,为当时宿学名儒所推崇,《水杉歌》堪称一时经典。此外,胡先骕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从1918年起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英才。1940—1944年,胡先骕辞静生生物研究所所长之职,担任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骕执掌国立中正大学,是其辉煌一生浓墨重彩的一笔,谱写出江西近代高等教育的华丽篇章。
但在历史上,胡先骕的杰出贡献及非凡成就却因种种原因而被长期湮没。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学术界打破禁区,思想不断解放,胡先骕才逐渐得到研究者重视,生平与思想研究成果渐次呈现。大量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或从胡先骕的植物学贡献,或从其文学文化成就,或从其教育思想,或从其人生际遇等角度,精彩诠释出胡先骕的多彩人生。总体上讲,改革开放以来,胡先骕研究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发文数量呈阶段性。(1)起步阶段(1978—1989)。其间只有16篇论文问世,占胡先骕研究论文总数的8.3%,该阶段研究论文数量甚少,研究范围较窄,内容有限。(2)快速成长阶段(1990—1999)。这一阶段共发表论文29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13.1%,说明学术界从事胡先骕研究人数快速增加,胡先骕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3)持续升温阶段(2000—2014)。本阶段内共发表论文175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78.6%,说明胡先骕研究已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研究人数激增,研究内容大幅扩展。随着研究深化,相信该项研究还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继而进入成熟阶段。
二是发文刊物及作者群呈分散性。从发文刊物及作者群来看,胡先骕研究明显呈现分散态势。据编者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胡先骕研究论文约有220篇,发表在约135种期刊上。其中,有30种刊物发表2篇以上,共发文102篇,发表论文数占总数的46.4%;另外,118篇则散见于105种期刊上,这说明胡先骕研究发文刊物分布较广,重点关注胡先骕研究的期刊还不多。虽然目前研究胡先骕的学者较多,约有180位作者独立或合作发表过该主题论文,但对这一主题进行跟踪研究作者很少。大部分作者仅是偶尔涉及,没有形成研究规模。来源众多、分布较广的作者群体也促成了胡先骕研究的分散态势。
三是研究主题呈相对集中性。虽然目前学术界对胡先骕研究领域已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平、师友等多层面,但从发文侧重来看,胡先骕研究还是相对集中在生态植物学贡献、教育思想、文学与文化造诣等领域。特别是文学文化成就及植物学贡献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中之重,发文数量分别占胡先骕研究论文总数的25%和20%。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学术界对胡先骕教育思想日渐重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胡先骕教育思想研究的快速增量,不仅是对胡先骕研究的深化,更是对胡先骕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弘扬。
胡先骕先生一生经历丰富,特立独行,有不少传奇色彩。他出身于南昌新建县小康殷实之家,自小接受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长大后却两度留学美国;在美学习植物学,回国后,在从事植物学研究的同时,并对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予以猛烈抨击;抗战期间,我国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摧残,胡先骕毅然担任国立中正大学校长,担负战时办学之责;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他却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留在大陆,继续从事植物学研究工作。胡先骕先生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风云激荡,他的一生与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节奏紧密相连,他对近代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科学史、高等教育史的一个缩影和精彩个案。胡先骕去世后,学术界即有人对他进行研究。虽说胡先骕研究经历几十年积淀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不足以展其全貌。因此,学术界深化胡先骕研究还将任重而道远。
作为国立中正大学的传承者,江西师范大学对首任校长胡先骕研究十分重视。2014年5月,学校隆重召开了纪念胡先骕诞辰120周年暨胡先骕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会上宣布成立了胡先骕研究所,把研究胡先骕、宣传胡先骕、弘扬胡先骕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回顾与总结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深化与推动胡先骕研究,让后人更多了解胡先骕,走近胡先骕,江西师范大学值此建校75周年之际,编选出版这本《改革开放以来胡先骕研究文选》,以表达对胡先骕老校长的纪念、缅怀与学习之情,进一步体现对胡先骕“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高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为了便于研究者对胡先骕人格生平有基本认识,对其一生成就有重点了解,本选辑在进行论文选编时,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完整的时间段,选取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时间,体现胡先骕研究的阶段性。在1978—2014年的30余载里,尽量争取每年都有代表性研究论文入选。其中,20世纪80年代入选5篇,20世纪90年代入选9篇,21世纪初期入选20篇,2010—2014年亦入选20篇。为何在2010—2014年时段选录了20篇之多?原因在于这一时段里,学术界对胡先骕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其间论文发表量大质优,故本选辑收录较多。最近几年来胡先骕研究论文的大量发表,从侧面反映了当下胡先骕研究蓬勃开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宽选题容量,体现综合性。胡先骕先生学贯中西,文理兼通,志存高远,其一生成就非凡,为后世留下了多方向、多学科研究资料。为了便于研究者在较短时间内,对胡先骕的学术人生有所了解,本选辑特别选取了胡先骕“生平研究”、“生态植物学”、“教育思想”、“文学与文化”四个主题的论文,以求多角度、多层面地诠释胡先骕。但由于编者水平及篇幅关系,文章择取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有遗珠之失。
三是论文作者的宽领域选择,体现学术风格的包容性。本选辑收录54篇文章,出自47位作者之手(以第一作者计)。改革开放以来共有182位作者独立或以合作方式发表过该主题论文。我们将发文2篇以上(包括2篇)的作者列为胡先骕研究的核心作者。经初步统计,核心作者有26位,发文87篇,占全部论文的40%。其中,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的胡宗刚发表相关论文最多,有14篇;排在第二位的是南京大学的沈卫威,发表相关文章10篇。这些核心作者一般都拥有相关学科背景,对该领域的研究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选辑在重点收录核心作者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尽可能多地收录其他作者的成果,以求更客观、更包容地呈现学术界研究态势。在此,我们对入选论文作者致以深深的谢意!愿胡先骕研究在学术界同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1]张艳国,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