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究竟历史是什么
- 丁向荣
- 3059字
- 2021-03-29 21:37:10
引言二
一 关于本书内容的概说
历史是什么?
看似简单的发问,但绝不可能作一个简单的答复。事实上,答复是复杂的,或者某种意义上不可能有一个现成的或唯一的答案,此其一。其二,历史是什么?也不是一个随意的、漫不经心的提问,基本可以肯定这个提问并不是这一问题字面的意思,因为按照常理或常识,历史一般是指人类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这种说法如果可以成立,但也绝不是有关“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因此更不可能是这一问题的理想的或预期的答复。
可见“历史是什么”是一个郑重其事的提问,是一个思考后的问题,因此,答复也应该是郑重其事的、认真思考后的(且不论是否有答案,只能说可能会有个答复而已),起码表明态度是认真而诚恳的,同时表现了对这一问题的尊重之情。
应该讲“历史是什么”,是历史学科、历史学理论基本的和核心的问题。
在这里,“历史是什么”是历史本体论的问题,也是历史认识论的问题,属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的问题与范畴。
从历史本体论角度来讲,“历史是什么”是通过逻辑的方法构造出来的先验原理体系,是与经验世界相分离或先于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原理系统,采用的是“逻辑的方法”,离开逻辑的方法就没有“本体论”。
从历史认识论角度来说,“历史是什么”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起始概念,是历史认识和研究的根本起点、出发点和归宿。
从历史哲学意义上而论,历史或历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和学科。历史及历史学是以此彰显其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意义的。
只有人有历史,当然也只有人,才可能面对历史和认识研究历史。
认识研究历史是人的求知欲和了解人本身的欲望及需求的自然表露。但是这个行为或活动一经展开,便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引发出来的问题令人始料不及,也惊叹不已,甚至可以说,由“历史是什么”的问题而引发和触及了迄今为止有关人的所有问题(如果能够想象的话):如有关于人的历史的,人的认识能力的,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与价值的等等问题,不一而足。
某种意义上讲,对“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断探究历程,对人类的思想思维和知识形态,甚至对人类文明来讲,既是建立又是颠覆与重建的不断持续过程,也许这就是人类文明的本质和内涵所在。
当然,也有相反的观点,那就是,是不是有点故弄玄虚、危言耸听,有唯恐天下不乱之嫌;历史学充其量就是一个学科而已,“历史是什么”不过是历史学的一个论题而已,何至于牵涉到人类文明,等等。不错,历史学的确就是一个学科而已,但说它是社会学科或人文学科的基础学科,大概是不会有什么疑义的。因此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学科,它的学术意义尤其是它的思想理论意义必然超出本学科的意义范围,当是毋庸置疑的。
仅就社会人文学科而言,一切学科的知识形态,无外乎是其发展的历程(历史)和不断发展着的认识(哲学),而如何认识与解读就是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一般认为,从历史过程到历史学到历史哲学,犹如由观察到归纳到科学以及到科学哲学一样,这似乎是一个合乎逻辑的也是历史的过程;但从科学哲学的本质意义上讲,或真正从逻辑上讲,这个认识历程的顺序正好是相反的,即对历史学而言,是从历史哲学到历史学再到历史过程,无疑,这种逻辑、认识与观念是历史哲学的。本书的讨论即是一种历史哲学的尝试。
二 关于本书内容的界说
本书只是一种讨论,由“历史是什么”为始到“历史是什么”为结束(只是本书讨论的结束,远不是对这一问题探讨的结束,或者对“历史是什么”的讨论应该是永无结束之日——只要人类还存在着,只要人类的思想思维能力还不曾枯竭与丧失),涉及了有关“历史是什么”的许多相关问题,也作了一些分析与说明,但直到完成本书时,那种力不从心、不得要领之感还依然强烈。多半是因为选择的论题的难度太大和本书书名貌似深奥所致:《历史:究竟历史是什么》,显然不止于提出一个问题,还隐含着或者就是明目张胆地试图予以某种解读,勇气虽然可嘉,但又囿于某种理想主义的困扰,即便只是一种尝试性的探讨,由于学识学力所限,思路的梳理、问题的把握、分析的到位,颇觉不能如愿达到某种较为理想的状态而烦恼不已。好在智者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早就说过,哲学是一种永远“在途中”的活动,它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达到它的目的地。
作为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历史是什么”的追问与思考,又何尝不是永远“在途中”呢?
作为“在途中”的一种探索,又期望什么呢?也只好以此聊以自慰了。
本书希望展示的是历史学是一门最具人文关怀的学科,历史学的意义及存在的理由在学科之内更在学科之外。
本书运用的“是什么”和“什么是”的句式,表达的是一种探讨式的精神追求,提供的同样是一种探讨式的见解,而无意于也不可能是所谓唯一的、标准的和权威的见解。
本书所探讨的“历史”、“历史学”,主要是从这一学科本身的一般意义上的探讨,同时也会联系到这一学科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存在、发展的相关状况。
本书探讨的领域为历史哲学领域,探讨的问题多为“历史”问题(历史认识问题),而非“史学”问题(具体史学研究问题)。
因此本书所用的“历史”、“历史学”概念,除特别说明外,均取“历史认识”之意,如“历史是什么”,意即“历史认识是什么”;“历史学使人明智”,意即“历史认识使人明智”。
本书所用的“中国历史学”,其意为“历史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世界历史学”,其意为“历史学在世界的发展状况”,因为历史学只有一个。如同物理学只有一个,但有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之现象罢了。
本书所探讨的一切论题与问题,都是也必然是尝试性的,一般不作简单的价值判断,但探讨、认识中本身蕴含着的价值判断除外。
本书探讨中最关注的是逻辑问题,最在意的是探讨中思想、思维本身的认识问题,最核心的是倡导一种无止境认识探索的精神追求。与探索中的精神追求以及不损害这种精神追求而言,其他的所谓学术价值与成果等,都显得微不足道。
本书希望展现历史学的人文性,希望给思想认识探索以最崇高的敬意以及最大可能的健康的自由空间。
作者深知,有这种认识与追求是一回事,能否达此初衷与愿望是另一回事。其中的可为与不可为,永远都伴随着人类的思想和认识过程,永远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本书还希望表达的是,历史及其历史研究是个十分严肃的工作过程,必须首先对历史及历史研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以作为展开工作的基础与前提,这应该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事情。同时,这个严肃的工作过程伴随着整个历史研究的始终,或者,所谓历史研究,就是对历史行程及其历史研究工作研究的研究。这是知识也是能力,所谓历史专业教育,就是对这个知识的探讨和能力的训练过程。
最后,本书的结构、体例、句式用语及行文风格是服务于本书意蕴的,虽时有刻意唯美之追求与意愿,但基本上还是个思想思维的自然表露,因此,本书有时显得不够连贯而时有突兀之感,这是其一。其二,本书围绕“历史是什么”为主题展开,本以为主题明确则会“纲举目张”,只是在思想与写作过程中,才感悟到“历史是什么”所蕴含和所涉及的领域与问题是如此之深之多,条理逻辑的把握所蕴含和所涉及的领域与问题基本为不可能之事,因此,某种为不可为之事之感一直伴随着整个思想与写作过程。其三,某种“明智”或无奈的情形自然表露无遗,即对所蕴含和所涉及的领域与问题,有时浅尝辄止,有时又无端地联想与交互引证与印证不已。所以,本书基本不能承诺和保证什么,唯一可以承诺和保证的是,整个思想与写作过程是自然的、真实的认识及情绪表露。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历史哲学导论部分,下编为历史理论研究历程及相关论题部分,并希望通过上下两编内容的交互与交融来展示历史、历史哲学的精神概貌与精神追求。